如何从零开始手写Koa2框架

01、介绍

  • Koa-- 基于 Node.js 平台的下一代 web 开发框架
  • Koa 是一个新的 web 框架,由 Express 幕后的原班人马打造, 致力于成为 web 应用和 API 开发领域中的一个更小、更富有表现力、更健壮的基石。
  • 与其对应的 Express 来比,Koa 更加小巧、精壮,本文将带大家从零开始实现 Koa 的源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对 Koa 的困惑

本文 Koa 版本为 2.7.0, 版本不一样源码可能会有变动

02、源码目录介绍

Koa 源码目录截图

通过源码目录可以知道,Koa主要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

  • application: Koa 最主要的模块, 对应 app 应用对象
  • context: 对应 ctx 对象
  • request: 对应 Koa 中请求对象
  • response: 对应 Koa 中响应对象

这4个文件就是 Koa 的全部内容了,其中 application 又是其中最核心的文件。我们将会从此文件入手,一步步实现 Koa 框架

03、实现一个基本服务器代码目录

my-application

const {createServer} = require('http');

module.exports = class Application {
 constructor() {
 // 初始化中间件数组, 所有中间件函数都会添加到当前数组中
 this.middleware = [];
 }
 // 使用中间件方法
 use(fn) {
 // 将所有中间件函数添加到中间件数组中
 this.middleware.push(fn);
 }
 // 监听端口号方法
 listen(...args) {
 // 使用nodejs的http模块监听端口号
 const server = createServer((req, res) => {
  /*
  处理请求的回调函数,在这里执行了所有中间件函数
  req 是 node 原生的 request 对象
  res 是 node 原生的 response 对象
  */
  this.middleware.forEach((fn) => fn(req, res));
 })
 server.listen(...args);
 }
}

index.js

// 引入自定义模块
const MyKoa = require('./js/my-application');
// 创建实例对象
const app = new MyKoa();
// 使用中间件
app.use((req, res)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111');
})
app.use((req, res)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222');
 res.end('hello myKoa');
})
// 监听端口号
app.listen(3000, err => {
 if (!err) console.log('服务器启动成功了');
 else console.log(err);
})

运行入口文件 index.js 后,通过浏览器输入网址访问 http://localhost:3000/ , 就可以看到结果了~~

神奇吧!一个最简单的服务器模型就搭建完了。当然我们这个极简服务器还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一解决

04、实现中间件函数的 next 方法

提取createServer的回调函数,封装成一个callback方法(可复用)

// 监听端口号方法
listen(...args) {
 // 使用nodejs的http模块监听端口号
 const server = 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server.listen(...args);
}
callback() {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this.middleware.forEach((fn) => fn(req, res));
 }
 return handleRequest;
}

封装compose函数实现next方法

// 负责执行中间件函数的函数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 compose方法返回值是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返回值是一个promise对象
 // 当前函数就是调度
 return (req, res) => {
 // 默认调用一次,为了执行第一个中间件函数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 提取中间件数组的函数fn
  let fn = middleware[i];
  // 如果最后一个中间件也调用了next方法,直接返回一个成功状态的promise对象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
  dispatch.bind(null, i + 1)) 作为中间件函数调用的第三个参数,其实就是对应的next
   举个栗子:如果 i = 0 那么 dispatch.bind(null, 1))
   --> 也就是如果调用了next方法 实际上就是执行 dispatch(1)
    --> 它利用递归重新进来取出下一个中间件函数接着执行
  fn(req, res, dispatch.bind(null, i + 1))
   --> 这也是为什么中间件函数能有三个参数,在调用时我们传进来了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req, res, dispatch.bind(null, i + 1)));
 }
 }
}

使用compose函数

callback () {
 // 执行compose方法返回一个函数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调用该函数,返回值为promise对象
 // then方法触发了, 说明所有中间件函数都被调用完成
 fn(req, res).then(() => {
  // 在这里就是所有处理的函数的最后阶段,可以允许返回响应了~
 });
 }

 return handleRequest;
}

修改入口文件 index.js 代码

// 引入自定义模块
const MyKoa = require('./js/my-application');
// 创建实例对象
const app = new MyKoa();
// 使用中间件
app.use((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111');
 // 调用next方法,就是调用堆栈中下一个中间件函数
 next();
})
app.use((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222');
 res.end('hello myKoa');
 // 最后的next方法没发调用下一个中间件函数,直接返回Promise.resolve()
 next();
})
// 监听端口号
app.listen(3000, err => {
 if (!err) console.log('服务器启动成功了');
 else console.log(err);
})

此时我们实现了next方法,最核心的就是compose函数,极简的代码实现了功能,不可思议!

05、处理返回响应

定义返回响应函数respond

function respond(req, res) {
 // 获取设置的body数据
 let body = res.body;

 if (typeof body === 'object') {
 // 如果是对象,转化成json数据返回
 body = JSON.stringify(body);
 res.end(body);
 } else {
 // 默认其他数据直接返回
 res.end(body);
 }
}

callback中调用

callback() {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当中间件函数全部执行完毕时,会触发then方法,从而执行respond方法返回响应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req, res);
 fn(req, res).then(handleResponse);
 }

 return handleRequest;
}

修改入口文件 index.js 代码

// 引入自定义模块
const MyKoa = require('./js/my-application');
// 创建实例对象
const app = new MyKoa();
// 使用中间件
app.use((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111');
 next();
})
app.use((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222');
 // 设置响应内容,由框架负责返回响应~
 res.body = 'hello myKoa';
})
// 监听端口号
app.listen(3000, err => {
 if (!err) console.log('服务器启动成功了');
 else console.log(err);
})

此时我们就能根据不同响应内容做出处理了~当然还是比较简单的,可以接着去扩展~

06、定义 Request 模块

// 此模块需要npm下载
const parse = require('parseurl');
const qs = require('querystring');

module.exports = {
 /**
 * 获取请求头信息
 */
 get headers() {
 return this.req.headers;
 },
 /**
 * 设置请求头信息
 */
 set headers(val) {
 this.req.headers = val;
 },
 /**
 * 获取查询字符串
 */
 get query() {
 // 解析查询字符串参数 --> key1=value1&key2=value2
 const querystring = parse(this.req).query;
 // 将其解析为对象返回 -->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return qs.parse(querystring);
 }
}

07、定义 Response 模块

module.exports = {
 /**
 * 设置响应头的信息
 */
 set(key, value) {
 this.res.setHeader(key, value);
 },
 /**
 * 获取响应状态码
 */
 get status() {
 return this.res.statusCode;
 },
 /**
 * 设置响应状态码
 */
 set status(code) {
 this.res.statusCode = code;
 },
 /**
 * 获取响应体信息
 */
 get body() {
 return this._body;
 },
 /**
 * 设置响应体信息
 */
 set body(val) {
 // 设置响应体内容
 this._body = val;
 // 设置响应状态码
 this.status = 200;
 // json
 if (typeof val === 'object') {
  this.set('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

08、定义 Context 模块

// 此模块需要npm下载
const delegate = require('delegates');

const proto = module.exports = {};

// 将response对象上的属性/方法克隆到proto上
delegate(proto, 'response')
 .method('set') // 克隆普通方法
 .access('status') // 克隆带有get和set描述符的方法
 .access('body') 

// 将request对象上的属性/方法克隆到proto上
delegate(proto, 'request')
 .access('query')
 .getter('headers') // 克隆带有get描述符的方法

09、揭秘 delegates 模块

module.exports = Delegator;

/**
 * 初始化一个 delegator.
 */
function Delegator(proto, target) {
 // this必须指向Delegator的实例对象
 if (!(this instanceof Delegator)) return new Delegator(proto, target);
 // 需要克隆的对象
 this.proto = proto;
 // 被克隆的目标对象
 this.target = target;
 // 所有普通方法的数组
 this.methods = [];
 // 所有带有get描述符的方法数组
 this.getters = [];
 // 所有带有set描述符的方法数组
 this.setters = [];
}

/**
 * 克隆普通方法
 */
Delegator.prototype.method = function(name){
 // 需要克隆的对象
 var proto = this.proto;
 // 被克隆的目标对象
 var target = this.target;
 // 方法添加到method数组中
 this.methods.push(name);
 // 给proto添加克隆的属性
 proto[name] = function(){
 /*
  this指向proto, 也就是ctx
  举个栗子:ctx.response.set.apply(ctx.response, arguments)
  arguments对应实参列表,刚好与apply方法传参一致
  执行ctx.set('key', 'value') 实际上相当于执行 response.set('key', 'value')
 */
 return this[target][name].apply(this[target], arguments);
 };
 // 方便链式调用
 return this;
};

/**
 * 克隆带有get和set描述符的方法.
 */
Delegator.prototype.access = function(name){
 return this.getter(name).setter(name);
};

/**
 * 克隆带有get描述符的方法.
 */
Delegator.prototype.getter = function(name){
 var proto = this.proto;
 var target = this.target;
 this.getters.push(name);
 // 方法可以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对象设置get描述符属性
 proto.__defineGetter__(name, function(){
 return this[target][name];
 });

 return this;
};

/**
 * 克隆带有set描述符的方法.
 */
Delegator.prototype.setter = function(name){
 var proto = this.proto;
 var target = this.target;
 this.setters.push(name);
 // 方法可以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对象设置set描述符属性
 proto.__defineSetter__(name, function(val){
 return this[target][name] = val;
 });

 return this;
};

10、使用 ctx 取代 req 和 res

修改 my-application

const {createServer} = require('http');
const context = require('./my-context');
const request = require('./my-request');
const response = require('./my-response');

module.exports = class Application {
 constructor() {
 this.middleware = [];
 // Object.create(target) 以target对象为原型, 创建新对象, 新对象原型有target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this.context = Object.create(context);
 this.request = Object.create(request);
 this.response = Object.create(response);
 }

 use(fn) {
 this.middleware.push(fn);
 }

 listen(...args) {
 // 使用nodejs的http模块监听端口号
 const server = 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server.listen(...args);
 }

 callback() {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创建context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fn(ctx).then(handleResponse);
 }

 return handleRequest;
 }

 // 创建context 上下文对象的方法
 createContext(req, res) {
 /*
  凡是req/res,就是node原生对象
  凡是request/response,就是自定义对象
  这是实现互相挂载引用,从而在任意对象上都能获取其他对象的方法
  */
 const context = Object.create(this.context);
 const request = context.request = Object.create(this.request);
 const response = context.response = Object.create(this.response);
 context.app = request.app = response.app = this;
 context.req = request.req = response.req = req;
 context.res = request.res = response.res = res;
 request.ctx = response.ctx = context;
 request.response =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 request;

 return context;
 }
}
// 将原来使用req,res的地方改用ctx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return (ctx) => {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let fn = middleware[i];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tx, dispatch.bind(null, i + 1)));
 }
 }
}

function respond(ctx) {
 let body = ctx.body;
 const res = ctx.res;
 if (typeof body === 'object') {
 body = JSON.stringify(body);
 res.end(body);
 } else {
 res.end(body);
 }
}

修改入口文件 index.js 代码

// 引入自定义模块
const MyKoa = require('./js/my-application');
// 创建实例对象
const app = new MyKoa();
// 使用中间件
app.use((ctx, next)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111');
 next();
})
app.use((ctx, next) => {
 console.log('中间件函数执行了~~~222');
 // 获取请求头参数
 console.log(ctx.headers);
 // 获取查询字符串参数
 console.log(ctx.query);
 // 设置响应头信息
 ctx.set('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utf-8');
 // 设置响应内容,由框架负责返回响应~
 ctx.body = '<h1>hello myKoa</h1>';
})
// 监听端口号
app.listen(3000, err => {
 if (!err) console.log('服务器启动成功了');
 else console.log(err);
})

到这里已经写完了 Koa 主要代码,有一句古话 - 看万遍代码不如写上一遍。 还等什么,赶紧写上一遍吧~
当你能够写出来,再去阅读源码,你会发现源码如此简单~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基于Koa(nodejs框架)对json文件进行增删改查的示例代码

    想使用nodejs(koa)搭建一个完整的前后端,完成数据的增删改查,又不想使用数据库,那使用json文件吧. 本文介绍了基于koa的json文件的增.删.改.查. 代码准备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bodyParser = require('koa-bodyparser')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 如何从头实现一个node.js的koa框架

    前言 koa.js是最流行的node.js后端框架之一,有很多网站都使用koa进行开发,同时社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基于koa封装的企业级框架.然而,在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作为核心引擎的koa代码库本身,却非常的精简,不得不让人惊叹于其巧妙的设计. 在平时的工作开发中,笔者是koa的重度用户,因此对其背后的原理自然也是非常感兴趣,因此在闲暇之余进行了研究.不过本篇文章,并不是源码分析,而是从相反的角度,向大家展示如何从头开发实现一个koa框架,在这个过程中,koa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和原理都会得到展现

  • Node.js的Koa框架上手及MySQL操作指南

    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 koa,致力于成为一个更小.更健壮.更富有表现力的 Web 框架.使用 koa 编写 web 应用,通过组合不同的 generator,可以免除重复繁琐的回调函数嵌套,并极大地提升常用错误处理效率.Koa 不在内核方法中绑定任何中间件,它仅仅提供了一个轻量优雅的函数库,使得编写 Web 应用变得得心应手. 安装koa koa 依赖支持 generator 的 Node 环境,也就是说,node的版本要在 0.11.9 或者更高,否则将无法执行. 用npm: $

  • 利用Node.js+Koa框架实现前后端交互的方法

    前言 对于一个前端工程师来说不仅仅要会前端的内容,后端的技术也需要熟练掌握.今天我就要通过一个案例来描述一下前端是如何和后端进行数据交互的. koa 是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致力于成为一个更小.更富有表现力.更健壮的 Web 框架.使用 koa 编写 web 应用,通过组合不同的 generator,可以免除重复繁琐的回调函数嵌套,并极大地提升错误处理的效率.koa 不在内核方法中绑定任何中间件,它仅仅提供了一个轻量优雅的函数库,使得编写 Web 应用变得得心应手. 准备工作 首先

  • node.js学习笔记之koa框架和简单爬虫练习

    Koa -- 基于 Node.js 平台的下一代 web 开发框架 koa是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致力于成为一个更小.更富有表现力.更健壮的 Web 框架. 使用 koa 编写 web 应用,可以免除重复繁琐的回调函数嵌套, 并极大地提升错误处理的效率.koa 不在内核方法中绑定任何中间件, 它仅仅提供了一个轻量优雅的函数库,使得编写 Web 应用变得得心应手.开发思路和express差不多,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避免异步嵌套.koa2利用ES7的async/await特性,极大的解决

  • 如何从零开始手写Koa2框架

    01.介绍 Koa-- 基于 Node.js 平台的下一代 web 开发框架 Koa 是一个新的 web 框架,由 Express 幕后的原班人马打造, 致力于成为 web 应用和 API 开发领域中的一个更小.更富有表现力.更健壮的基石. 与其对应的 Express 来比,Koa 更加小巧.精壮,本文将带大家从零开始实现 Koa 的源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对 Koa 的困惑 本文 Koa 版本为 2.7.0, 版本不一样源码可能会有变动 02.源码目录介绍 Koa 源码目录截图 通过源码目录可以

  • 使用springmvc运行流程分析,手写spring框架尝试

    目录 1.配置阶段 2.初始化阶段 3.运行阶段 springMVC介绍以及执行流程 什么是SpringMVC? SpringMVC的优势是什么? 该文章主要是分析Springmvc启动的流程(配置阶段.初始化阶段和运行阶段),可以让自己对spring框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对框架比较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了解阅读下,对于我所描述的内容有错误的还望能不吝指出. 对于springmvc中的整个流程我个人把他分为这几个阶段,包括个人手写的spring也是参照此按阶段实现: 1.配置阶段 根据web.xml

  • 如何从零开始利用js手写一个Promise库详解

    前言 ECMAScript 是 JavaScript 语言的国际标准,JavaScript 是 ECMAScript 的实现.ES6 的目标,是使得 JavaScript 语言可以用来编写大型的复杂的应用程序,成为企业级开发语言. 概念 ES6 原生提供了 Promise 对象. 所谓 Promise,就是一个对象,用来传递异步操作的消息.它代表了某个未来才会知道结果的事件(通常是一个异步操作),并且这个事件提供统一的 API,可供进一步处理. 三道思考题 刚开始写前端的时候,处理异步请求经常用

  • Python实现手写一个类似django的web框架示例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实现手写一个类似django的web框架.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用与django相似结构写一个web框架. 启动文件代码: from wsgiref.simple_server import make_server #导入模块 from views import * import urls def routers(): #这个函数是个元组 URLpattern=urls.URLpattern return URLpattern #这个函数执行后返回这个元组

  • Pytorch框架实现mnist手写库识别(与tensorflow对比)

    前言最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pytorch框架,简单学习了一下,写了一个简单的案例,记录一下pytorch中搭建一个识别网络基础的东西.对应一位博主写的tensorflow的识别mnist数据集,将其改为pytorch框架,也可以详细看到两个框架大体的区别. Tensorflow版本转载来源(CSDN博主「兔八哥1024」):https://www.jb51.net/article/191157.htm Pytorch实战mnist手写数字识别 #需要导入的包 import torch impo

  • 手写java性能测试框架的实现示例

    目录 引言 代码分享 基础类实现 数据库的实现 concurrent类 引言 之前写过一个性能测试框架,只是针对单一的HTTP接口的测试,对于业务接口和非HTTP接口还无非适配,刚好前端时间工作中用到了,就更新了自己的测试框架,这次不再以请求为基础,而是以方法为基础,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单一性,有一个base类,然后其他的各种单一性请求在单独写一个适配类就好了,如果只是临时用,直接重新实现base即可. 代码分享 package com.fun.frame.thead; import com.fun

  • Java手写持久层框架的详细代码

    目录 前言 JDBC操作回顾及问题分析 1.定义配置xml文件 2.读取配置文件 3.定义sql操作接口SqlSession 4.编写数据库执行逻辑 5.调用测试 ⾃定义框架优化 总结 本文适合有一定java基础的同学,通过分析jdbc存在的问题,进行手写自定义持久层框架,可以更加清楚常用的mybatis等开源框架的原理. 前言 本文适合有一定java基础的同学,通过自定义持久层框架,可以更加清楚常用的mybatis等开源框架的原理. JDBC操作回顾及问题分析 学习java的同学一定避免不了接

  • Python(TensorFlow框架)实现手写数字识别系统的方法

    手写数字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使用python基于TensorFlow设计手写数字识别算法,并编程实现GUI界面,构建手写数字识别系统.这是本人的本科毕业论文课题,当然,这个也是机器学习的基本问题.本博文不会以论文的形式展现,而是以编程实战完成机器学习项目的角度去描述. 项目要求: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手写数字识别,最终要完成一个识别系统. 设计识别率高的算法,实现快速识别的系统. 1 LeNet-5模型的介绍 本文实现手写数字识别,使用的是卷积神经网络,建模思想来自LeNet-5,如下图所示

  • 从头写React-like框架的工程搭建实现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 Build your own React 这篇文章,作者从零开始实现了一个简易类 React 框架,虽然没有过多的优化,但 React 中的核心思想 Concurrent Mode,Fiber Reconciler 等都有实现,看完后对理解 React 有很大帮助,因此我想在 Build your own React 的基础上,对代码进行拆分,搭建起自己的框架工程,然后完善教程中没完成的其他功能,代码在 rac 中. 工程搭建 技术栈上我选择用 TypeScript 开发,Ro

  • Python实现识别手写数字 简易图片存储管理系统

    写在前面 上一篇文章Python实现识别手写数字-图像的处理中我们讲了图片的处理,将图片经过剪裁,拉伸等操作以后将每一个图片变成了1x10000大小的向量.但是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我们每一次运行的时候都需要将他们计算一遍,当图片特别多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些向量存入一个文件当中,每次先看看图库中有没有新增的图片,如果有新增的图片,那么就将新增的图片变成1x10000向量再存入文件之中,然后从文件中读取全部图片向量即可.当图库中没有新增图片的时候,那么就直接调用文件中的图片向量进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