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ConcurrentHashMap: put方法源码分析

上一章:预热(内部一些小方法分析)

  • put()方法是并发HashMap源码分析的重点方法,这里涉及到并发扩容,桶位寻址等等…
  • JDK1.8 ConcurrentHashMap结构图:

1、put方法源码解析

// 向并发Map中put一个数据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key, value, false);
}
// 向并发Map中put一个数据
// Key: 数据的键
// value:数据的值
// onlyIfAbsent:是否替换数据:
// 如果为false,则当put数据时,遇到Map中有相同K,V的数据,则将其替换
// 如果为true,则当put数据时,遇到Map中有相同K,V的数据,则不做替换,不插入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 控制k 和 v 不能为null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通过spread方法,可以让高位也能参与进寻址运算,使最终得到的hash值更分散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 binCount表示当前k-v 封装成node插入到指定桶位后,在桶位中的所属链表的下标位置
    // =0 表示当前桶位为null,node可以直接放入
    // >0 表示当前桶位中有节点,遍历链表,将封装k-v的新node放入链表末尾,并记录链表末尾的下标binCount
    // =2 表示当前桶位**可能**已经树化为红黑树了
    int binCount = 0;
    // tab 引用map对象的table
	// 自旋
    for (Node<K,V>[] tab = table;;) {
        // f 表示桶位的头结点
        // n 表示散列表数组的长度
        // i 表示key通过寻址计算后,得到的桶位下标
        // fh 表示桶位头结点的hash值
        Node<K,V> f; int n, i, fh;
        // -----------------------------------------------------------------------------
        // CASE1:成立,表示当前map中的table尚未初始化...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对map中的table进行初始化
            tab = initTable();
        // -----------------------------------------------------------------------------
        // CASE2:table已经初始化,此时根据寻址算法确定一个桶,并且桶的头结点f为null
        // i 表示key使用路由寻址算法得到key对应table数组的下标位置,tabAt方法获取指定桶位i的头结点f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
            // 这时候就可以将封装k-v的结点直接放入桶
            // casTabAt通过CAS的方式去向Node数组指定位置i设置节点值,设置成功返回true 否则返回false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break;
        }
        // -----------------------------------------------------------------------------
        // CASE3:table已经初始化,寻址得到的桶位中的头结点f不是null,如果该头结点f的hash值fh=-1:
        // 则,表示当前节点是FWD(forwarding)节点
        // 如果CASE3条件成立:表示当前桶位的头结点为 FWD结点,表示目前map正处于扩容过程中..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 发现f是FWD结点后,当前结点有义务去帮助当前map对象完成数据迁移工作...
            // 等学完扩容再来分析这里~
            tab = helpTransfer(tab, f);
        // -----------------------------------------------------------------------------
        // CASE4:CASE1-3都不满足时,那么当前桶位存放的可能是链表也可能是红黑树代理结点TreeBin
        else {
            // 保留替换之前的数据引用:当新插入的key存在后,会将旧值赋给OldVal,返回给put方法调用
            V oldVal = null;
            // 使用synchronized加锁“头节点”(**理论上是“头结点”**)
            synchronized (f) {
                // -----------------------------------------------------------------------
        		// CASE5:tabAt(tab, i) == f
                // 对比一下当前桶位的头节点是否为之前获取的头结点:为什么又要对比一下?
                // 如果其它线程在当前线程之前将该桶位的头结点修改掉了,当前线程再使用sync对该节点f加锁就有问题了(锁本身加错了地方~)
                if (tabAt(tab, i) == f) {// 如果条件成立,说明加锁的对象f没有问题,持有锁!
                    // ------------------------------------------------------------------
                    // CASE6:fh >= 0)
                    // 如果条件成立,说明当前桶位就是普通链表桶位,这里回顾下常量属性字段:
                    // static final int MOVED = -1; 表示当前节点是FWD(forwarding)节点
                    // static final int TREEBIN = -2; 表示当前节点已经树化
                    if (fh >= 0) {
                        // 1.当前插入key与链表当中所有元素的key都不一致时,当前的插入操作是追加到链表的末尾,binCount此时表示链表长度
                        // 2.当前插入key与链表当中的某个元素的key一致时,当前插入操作可能就是替换了。binCount表示冲突位置(binCount - 1)
                        binCount = 1;
                        // 迭代循环当前桶位的链表,e是每次循环处理节点。
                        for (Node<K,V> e = f;; ++binCount) {
                            // 当前循环遍历节点的key
                            K ek;
                            // --------------------------------------------------------
                    		// CASE7:
                            // 条件一:e.hash == hash
                            // 成立:表示循环的当前元素的hash值与插入节点的hash值一致,需要进一步判断
                            // 条件二:((ek = e.key) == key ||(ek != null && key.equals(ek)))
                            // 成立:说明循环的当前节点与插入节点的key一致,确实发生冲突了~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 将当前循环的元素的值赋值给oldVal
                                oldVal = e.val;
                                // 传入的putVal方法参数onlyIfAbsent:是否替换数据:
                                // false,当put数据时,遇到Map中有相同K,V的数据,则将其替换
                                // true,当put数据时,遇到Map中有相同K,V的数据,则不做替换,不插入
                                if (!onlyIfAbsent)
                                    e.val = value;
                                break;
                            }
                            // --------------------------------------------------------
                    		// CASE8:
                            // 当前元素与插入元素的key不一致时,会走下面程序:
                            // 1.更新循环遍历的节点为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 2.判断下一个节点是否为null,如果是null,说明当前节点已经是队尾了,插入数据需要追加到队尾节点的后面。
                            Node<K,V> pred = e;
                            if ((e = e.next) == null) {
                                pred.next =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break;
                            }
                        }
                    }
                    // ------------------------------------------------------------------
                    // CASE9:f instanceof TreeBin
                    // 如果条件成立,表示当前桶位是红黑树代理结点TreeBin
                    //(前置条件:该桶位一定不是链表)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 p表示红黑树中如果与你插入节点的key 有冲突节点的话,则putTreeVal方法会返回冲突节点的引用。
                        Node<K,V> p;
                        // 强制设置binCount为2,因为binCount <= 1 时有其它含义,所以这里设置为了2 (回头讲addCount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binCount = 2;
                        // 条件一成立,说明当前插入节点的key与红黑树中的某个节点的key一致,冲突了:
                        // putTreeVal向红黑树中插入结点,插入成功返回null,否则返回冲突结点对象
                        if ((p = ((TreeBin<K,V>)f).putTreeVal(hash, key,
                                                       value)) != null) {
                            // 将冲突节点的值赋值给oldVal
                            oldVal = p.val;
                            if (!onlyIfAbsent)
                                p.val = value;
                        }
                    }
                }
            }
            // ------------------------------------------------------------------
            // CASE10:binCount != 0
            // 说明当前桶位不为null,可能是红黑树也可能是链表
            if (binCount != 0) {
                // 如果binCount>=8 表示处理的桶位一定是链表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因为桶中链表长度大于了8,需要树化:
                    // 调用转化链表为红黑树的方法
                    treeifyBin(tab, i);
                // 说明当前线程插入的数据key,与原有k-v发生冲突,需要将原数据v返回给调用者。
                if (oldVal != null)
                    return oldVal;
                break;
            }
        }
    }
    // Map中的元素数据量累加方法:有额外的以下功能
    // 1.统计当前table一共有多少数据
    // 2.并判断是否达到扩容阈值标准,触发扩容。
    addCount(1L, binCount);
    return null;
}

2、initTable方法源码分析

第一次放元素时,初始化桶数组:

/**
 * table初始化
 */
private final Node<K,V>[] initTable() {
    // tab: 引用map.table
	// sc: sizeCtl的临时值
    // sizeCtl:默认为0,用来控制table的状态、以及初始化和扩容操作:
    // sizeCtl<0表示table的状态:
    //(1)=-1,表示有其他线程正在进行初始化操作。(其他线程就不能再进行初始化,相当于一把锁)
	//(2)=-(1 + nThreads),表示有n个线程正在一起扩容。
    // sizeCtl>=0表示table的初始化和扩容相关操作:
	//(3)=0,默认值,后续在真正初始化table的时候使用,设置为默认容量DEFAULT_CAPACITY --> 16。
	//(4)>0,将sizeCtl设置为table初始容量或扩容完成后的下一次扩容的门槛。
    Node<K,V>[] tab; int sc;
    // 附加条件的自旋: 条件是map.table尚未初始化...
    while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 -----------------------------------------------------------------------------
        // CASE1: sizeCtl) < 0
        // sizeCtl < 0可能是以下2种情况:
        //(1)-1,表示有其他线程正在进行table初始化操作。
		//(2)-(1 + nThreads),表示有n个线程正在一起扩容。
        if ((sc = sizeCtl) < 0)
            // 这里sizeCtl大概率就是-1,表示其它线程正在进行创建table的过程,当前线程没有竞争到初始化table的锁,进而当前线程被迫等待...
            Thread.yield();
        // -----------------------------------------------------------------------------
        // CASE2:sizeCtl) >= 0 且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结果为true
        //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以CAS的方式修改当前线程的sizeCtl为-1,
        // sizeCtl如果成功被修改为-1,就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当返回true时,则该线程就可以进入下面的else if代码块中,这时候sizeCtl=-1相当于是一把锁,表示下面的else if代码块已经被该线程占用,其他线程不能再进入~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 {
            try {
                // ----------------------------------------------------------------------
                // CASE3: 这里为什么又要判断呢?
                // 为了防止其它线程已经初始化table完毕了,然后当前线程再次对其初始化..导致丢失数据。
				// 如果条件成立,说明其它线程都没有进入过这个if块,当前线程就是具备初始化table权利了。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 sc大于等于0的情况如下:
                    //(3)=0,默认值,后续在真正初始化table的时候使用,设置为默认容量DEFAULT_CAPACITY --> 16。
					//(4)>0,将sizeCtl设置为table初始容量或扩容完成后的下一次扩容的门槛。
                    // 如果sc大于0,则创建table时使用sc为指定table初始容量大小,
                    // 否则使用16默认值DEFAULT_CAPACITY
                    int n = (sc > 0) ? sc : DEFAULT_CAPACITY;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 创建新数组nt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 将新数组nt赋值给table、tab
                    table = tab = nt;
                    // sc设置为下次散列表扩容的门槛:0.75n
                    sc = n - (n >>> 2);
                }
            } finally {
                // 将sc赋值给sizeCtl,分为一下2种情况:
                // 1、当前线程既通过了CASE2的判断,也通过了CASE3的判断:
                // 则,当前线程是第一次创建map.table的线程,那么,sc就表示下一次扩容的阈值。
                // 2、当线程通过了CASE2的判断,但是没有通过CASE3的判断:
                // 则,当前线程并不是第一次创建map.table的线程,当前线程通过CASE2的判断时,将
                // sizeCtl设置为了-1 ,那么在该线程结束上面的代码逻辑之后,需要将sc修改回进入CASE2之前的sc值。
                sizeCtl = sc;
            }
            break;
        }
    }
    return tab;
}

(1)使用CAS锁控制只有一个线程初始化桶数组;

(2)sizeCtl在初始化后存储的是扩容门槛;

(3)扩容门槛写死的是桶数组大小的0.75倍,桶数组大小即map的容量,也就是最多存储多少个元素。

3、addCount方法(难点)

在阅读addCount方法源码之前,最好再去熟悉下LongAdder源码:一篇带你解析入门LongAdder源码

addCount方法作用:每次添加元素后,元素数量加1,并判断是否达到扩容门槛,达到了则进行扩容或协助扩容。

/**
 * Map中的元素数据量累加方法:有额外的以下功能
 * 1.统计当前table一共有多少数据
 * 2.并判断是否达到扩容阈值标准,触发扩容
 */
private final void addCount(long x, int check) {
    // as 表示 LongAdder.cells
    // b 表示LongAdder.base
    // s 表示当前map.table中元素的数量
    CounterCell[] as; long b, s;
    // -------------------------统计当前table一共有多少数据----------------------------------
    // CASE1:
    // (as = counterCells) != null
    // 条件一:true->表示cells已经初始化了,当前线程应该去使用hash寻址找到合适的cell 去累加数据
    //        false->表示当前线程应该直接将数据累加到base(没有线程竞争)
    // !U.compareAndSwapLong(this, BASECOUNT, b = baseCount, s = b + x)
    // 条件二:false->表示写base成功,数据累加到base中了,当前竞争不激烈,不需要创建cells
    //        true->表示写base失败,与其他线程在base上发生了竞争,当前线程应该去尝试创建cells。
    if ((as = counterCells) != null ||
        !U.compareAndSwapLong(this, BASECOUNT, b = baseCount, s = b + x)) {
        // 有几种情况进入到if块中?
        // 条件一为true->表示cells已经初始化了,当前线程应该去使用hash寻址找到合适的cell去累加数据
        // 条件二为true->表示写base失败,与其他线程在base上发生了竞争,当前线程应该去尝试创建cells。
        // a 表示当前线程hash寻址命中的cell
        CounterCell a;
        // v 表示当前线程写cell时的期望值
        long v;
        // m 表示当前cells数组的长度
        int m;
        // true -> 未发生线程竞争  false->发生线程竞争
        boolean uncontended = true;
        // ---------------------------------------------------------------------------
        // CASE2:
        // 条件一:as == null || (m = as.length - 1) < 0
        // true-> 表示当前线程是通过写base竞争失败(CASE1的条件二),然后进入的if块,就需要调用fullAddCount方法去扩容或者重试..
        // (fullAddCount方法就类似于LongAdder.longAccumulate方法)
        // 条件二:a = as[ThreadLocalRandom.getProbe() & m]) == null 前置条件:cells已经初始化了
        // true->表示当前线程命中的cell表格是个空的,需要当前线程进入fullAddCount方法去初始化cell,放入当前位置.
        // 条件三:!(uncontended = U.compareAndSwapLong(a, CELLVALUE, v = a.value, v + x)
        // 前置条件:条件二中当前线程命中的cell表格不是空的~
        //       false->取反得到false,表示当前线程使用cas方式更新当前命中的cell成功
        //       true->取反得到true,表示当前线程使用cas方式更新当前命中的cell失败,需要进入fullAddCount进行重试或者扩容cells。
        if (as == null || (m = as.length - 1) < 0 ||
            (a = as[ThreadLocalRandom.getProbe() & m]) == null ||
            !(uncontended = U.compareAndSwapLong(a, CELLVALUE, v = a.value, v + x))
        ) {
            fullAddCount(x, uncontended);
            // 考虑到fullAddCount里面的事情比较累,就让当前线程不参与到扩容相关的逻辑了,直接返回到调用点。
            return;
        }
        if (check <= 1)
            return;
        // sumCount统计当前散列表元素个数sum = base + cells[0] + ... + cells[n],这是一个期望值
        s = sumCount();
    }
    // -------------------------判断是否达到扩容阈值标准,触发扩容----------------------------
    // CASE3:
    // check >= 0表示一定是一个put操作调用的addCount,check < 0是remove操作调用的addCount方法
    if (check >= 0) {
        // tab 表示 map.table
        // nt 表示 map.nextTable
        // n 表示map.table数组的长度
        // sc 表示sizeCtl的临时值
        Node<K,V>[] tab, nt; int n, sc;
        /**
         * sizeCtl < 0
         * 1. -1 表示当前table正在初始化(有线程在创建table数组),当前线程需要自旋等待..
         * 2.表示当前table数组正在进行扩容 ,高16位表示:扩容的标识戳   低16位表示:(1 + nThread) 当前参与并发扩容的线程数量
         *
         * sizeCtl = 0,表示创建table数组时 使用DEFAULT_CAPACITY为大小
         *
         * sizeCtl > 0
         *
         * 1. 如果table未初始化,表示初始化大小
         * 2. 如果table已经初始化,表示下次扩容时的 触发条件(阈值)
         */
        // 有条件自旋~
        // 条件一:s >= (long)(sc = sizeCtl)
        //        true -> 1.当前sizeCtl为一个负数 表示正在扩容中..
        //                2.当前sizeCtl是一个正数,表示扩容阈值,但是s已经达到扩容阈值(需要扩容)
        //        false -> 表示当前table尚未达到扩容阈值条件(不需要扩容)
        // 条件二:(tab = table) != null 恒成立 true
        // 条件三:(n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true -> 当前table长度小于最大值限制,则可以进行扩容。
        while (s >= (long)(sc = sizeCtl) &&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 获取扩容唯一标识戳
            // eg: 16 -> 32 扩容标识戳为:1000 0000 0001 1011
            // 什么意思呢?
            // 即,所有将map容量由16扩容到32的线程,其拿到的扩容唯一标识戳都是1000 0000 0001 1011
            int rs = resizeStamp(n);
            // --------------------------------------------------------------------------
        	// CASE4:
            // 条件成立:表示当前table正在扩容,则,当前线程理论上应该协助table完成扩容
            if (sc < 0) {
                // --------------------------------------------------------------
        		// CASE2: 条件1~4只要有个为true就会跳出循环,不会继续扩容~
                // 条件一:(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true -> 说明当前线程获取到的扩容唯一标识戳 非 本批次扩容
                //       false -> 说明当前线程获取到的扩容唯一标识戳 是 本批次扩容
                // 条件二:JDK1.8 中有bug,jira已经提出来了,其实想表达的是 sc == (rs << 16 ) + 1
                //        true -> 表示扩容完毕,当前线程不需要再参与进来了
                //        false -> 扩容还在进行中,当前线程可以参与
                // 条件三:JDK1.8 中有bug,jira已经提出来了,其实想表达的是:
                // sc == (rs << 16) + MAX_RESIZERS
                //        true-> 表示当前参与并发扩容的线程达到了最大值 65535 - 1
                //        false->表示当前线程可以参与进来
                //条件四:(nt = nextTable) == null
                //        true -> 表示本次扩容结束
                //        false -> 扩容正在进行中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sc == rs + 1 ||
                    sc == rs + MAX_RESIZERS || (nt = nextTable) == null ||
                    transferIndex <= 0)
                    // 条件1~4只要有个为true就会跳出循环,不会继续扩容~
                    break;
                // --------------------------------------------------------------
        		// CASE5:
                // 前置条件:当前table正在执行扩容中(即,CASE4没有被通过)当前线程有机会参与进扩容。
                // 条件成立:说明当前线程成功参与到扩容任务中,并且将sc低16位值加1,表示多了一个线程参与工作~
                // 条件失败:
                // 1.当前有很多线程都在此处尝试修改sizeCtl,有其它一个线程修改成功了
                // 导致你的sc期望值与内存中的值不一致,CAS修改失败。(下次自选大概率不会在来到这里~)
                // 2.transfer任务内部的线程也修改了sizeCtl。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
                    // 扩容(迁移数据):协助扩容线程,持有nextTable参数,进入该方法协助扩容~
                    transfer(tab, nt);
            }
            // --------------------------------------------------------------------------
        	// CASE6: 以CAS的方式去更新sc,更新成功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条件成立,说明当前线程是触发扩容的**第一个**线程,在transfer方法需要做一些扩容准备工作:
            // rs << RESIZE_STAMP_SHIFT:将扩容唯一标识戳左移16位 eg:
            // 1000 0000 0001 1011 << 16 得到 1000 0000 0001 1011 0000 0000 0000 0000
            // 紧接这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操作:
            // 1000 0000 0001 1011 0000 0000 0000 0000 + 2
            // => 1000 0000 0001 1011 0000 0000 0000 0010,这个二进制数有如下含义:
            // sizeCtl的高16位: 1000 0000 0001 1011 表示当前的扩容标识戳
            // sizeCtl的低16位: 0000 0000 0000 0010 表示(1 + nThread),即,目前有多少个线程正在参与扩容~
            // 那么这里的n是怎么来的呢?
            // eg: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这里的2,就是1 + 1,后面的1就是对1*Thread,即(1+1*Threads)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 扩容(迁移数据):触发扩容条件的线程 不持有nextTable
                transfer(tab, null);
            // 重新计算table中的元素个数
            s = sumCount();
        }
    }
}

4、总结

(1)元素个数的存储方式类似于LongAdder类,存储在不同的段上,减少不同线程同时更新size时的冲突;

(2)计算元素个数时把这些段的值及baseCount相加算出总的元素个数;

(3)正常情况下sizeCtl存储着扩容门槛,扩容门槛为容量的0.75倍;

(4)扩容时sizeCtl高位存储扩容邮戳(resizeStamp),低位存储扩容线程数加1(1+nThreads);

(5)其它线程添加元素后如果发现存在扩容,也会加入的扩容行列中来;

以上就是ConcurrentHashMap源码的put存入数据的方法以及相关方法,由于transfer 迁移数据这个方法比较复杂,我们放在下一篇文章中单独分析~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的其他内容!

(0)

相关推荐

  • 解析ConcurrentHashMap: transfer方法源码分析(难点)

    上一篇文章介绍过put方法以及其相关的方法,接下来,本篇就介绍一下transfer这个方法(比较难),最好能动手结合着源码进行分析,并仔细理解前面几篇文章的内容~ 注:代码分析的注释中的CASE0.CASE1- ,这些并没有直接关联关系,只是为了给每个if逻辑判断加一个标识,方便在其他逻辑判断的地方进行引用而已. 再复习一下并发Map的结构图: 1.transfer方法 transfer方法的作用是:迁移元素,扩容时table容量变为原来的两倍,并把部分元素迁移到其它桶nextTable中.该方

  • 解析ConcurrentHashMap: get、remove方法分析

    前面几篇文章分析了并发HashMap的put方法及其相关方法,transfer方法,那么接下来本篇文章相对之前几篇难度会小一些. 本篇文章介绍ConcurrentHashMap的get方法和remove方法. 1.get方法 get方法:获取元素,根据目标key所在桶的第一个元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元素,关键点在于find()方法的重写.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 tab 引用map.table // e 当前元素(用于循环遍历) // p 目标节点 //

  • 解析ConcurrentHashMap: 红黑树的代理类(TreeBin)

    前一章是get.remove方法分析,喜欢的朋友点击查看.本篇为ConcurrentHashMap源码系列的最后一篇,来分析一下TreeBin 红黑树代理节点的源码: 1.TreeBin内部类分析 TreeBin是红黑树的代理,对红黑树不太了解的,可以参考: static final class TreeBin<K,V> extends Node<K,V> { // 红黑树根节点 TreeNode<K,V> root; // 链表的头节点 volatile TreeNo

  • 解析ConcurrentHashMap: 预热(内部一些小方法分析)

    前面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并发HashMap的主要成员属性,内部类和构造函数,下面在正式分析并发HashMap成员方法之前,先分析一些内部类中的字方法函数: 首先来看下ConcurrentHashMap内部类Node中的hash成员属性值的计算方法spread(int h):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该属性是通过spread(int h)方法计算得到~ final K key

  • 解析ConcurrentHashMap:成员属性、内部类、构造方法分析

    1.简介 ConcurrentHashMap是HashMap的线程安全版本,内部也是使用(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的结构来存储元素.相比于同样线程安全的HashTable来说,效率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地提高. 在学习ConcurrentHashMap源码之前,这里默认大家已经读过HashMap源码,了解LongAdder原子类.红黑树.先简单介绍下 ConcurrentHashMap的整体流程: 整体流程跟HashMap比较类似,大致是以下几步: (1)如果桶数组未初始化,则初始化: (2)如果

  • 解析ConcurrentHashMap: put方法源码分析

    上一章:预热(内部一些小方法分析) put()方法是并发HashMap源码分析的重点方法,这里涉及到并发扩容,桶位寻址等等- JDK1.8 ConcurrentHashMap结构图: 1.put方法源码解析 // 向并发Map中put一个数据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key, value, false); } // 向并发Map中put一个数据 // Key: 数据的键 // value:数据的值 // onlyIfAbsent:

  • 解析Mybatis判断表达式源码分析

    在我们开发过程中用 Mybatis 经常会用到下面的例子 Mapper如下 Map<String ,String > testArray(@Param("array") String [] array); XMl中的sql如下 <select id="testArray" resultType="map"> select * from t_ams_ac_pmt_dtl where cpt_pro=#{cptProp} &l

  • Netty启动步骤绑定端口示例方法源码分析

    目录 绑定端口 我们继续跟第一小节的最初的doBind()方法 第二步, 获得channel 重点关注下doBind(localAddress)方法 最终会走到这一步, pipeline.fireChannelActive() 章节总结 前文传送门:Netty启动流程注册多路复用源码解析 绑定端口 上一小节我们学习了channel注册在selector的步骤, 仅仅做了注册但并没有监听事件, 事件是如何监听的呢? 我们继续跟第一小节的最初的doBind()方法 private ChannelFu

  • Java并发编程之Condition源码分析(推荐)

    Condition介绍 上篇文章讲了ReentrantLock的加锁和释放锁的使用,这篇文章是对ReentrantLock的补充.ReentrantLock#newCondition()可以创建Condition,在ReentrantLock加锁过程中可以利用Condition阻塞当前线程并临时释放锁,待另外线程获取到锁并在逻辑后通知阻塞线程"激活".Condition常用在基于异步通信的同步机制实现中,比如dubbo中的请求和获取应答结果的实现. 常用方法 Condition中主要的

  • thinkphp3.2.0 setInc方法 源码全面解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setInc的官方示例: 需要一个字段和一个自增的值(默认为1)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一步步分析他的底层是怎么实现的: <?php namespace Home\Controller; use Think\Controller; class TestController extends Controller { public function test() { $tb_test = M('test'); $tb_test->where(['id'=>1])->set

  • Java并发系列之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

    我们知道哈希表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数据结构,设计优良的哈希函数可以使其上的增删改查操作达到O(1)级别.Jav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哈希结构,那就是HashMap类,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介绍过HashMap类,知道它的所有方法都未进行同步,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中是不安全的.为此,Java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HashTable类,它对于多线程同步的处理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在HashMap的基础上对其所有方法都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加锁.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同一时间

  • Vue 中 template 有且只能一个 root的原因解析(源码分析)

    引言 今年, 疫情 并没有影响到各种面经的正常出现,可谓是络绎不绝(学不动...).然后,在前段时间也看到一个这样的关于 Vue 的问题, 为什么每个组件 template 中有且只能一个 root? 可能,大家在平常开发中,用的较多就是 template 写 html 的形式.当然,不排除用 JSX 和 render() 函数的.但是,究其本质,它们最终都会转化成 render() 函数.然后,再由 render() 函数转为 Vritual DOM (以下统称 VNode ).而 rende

  • JDK1.8中的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

    一.容器初始化 1.源码分析 在jdk8的ConcurrentHashMap中一共有5个构造方法,这四个构造方法中都没有对内部的数组做初始化, 只是对一些变量的初始值做了处理 jdk8的ConcurrentHashMap的数组初始化是在第一次添加元素时完成 // 没有维护任何变量的操作,如果调用该方法,数组长度默认是16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 { } // 传递进来一个初始容量,ConcurrentHashMap会基于这个值计算一个比这个值大的2的幂次方数作为初始

  • SpringBoot拦截器与文件上传实现方法与源码分析

    目录 一.拦截器 1.创建一个拦截器 2.配置拦截器 二.拦截器原理 三.文件上传 四.文件上传流程 一.拦截器 拦截器我们之前在springmvc已经做过介绍了 大家可以看下[SpringMVC]自定义拦截器和过滤器 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再讲一遍呢? 因为spring boot里面对它做了简化,大大节省了我们配置那些烦人的xml文件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小例子来了解一下拦截器在spring boot中的使用 1.创建一个拦截器 首先我们创建一个拦截器,实现HandlerIntercepto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