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3 AST解析器-源码解析

目录
  • 1、生成 AST 抽象语法树
  • 2、创建 AST 的根节点
  • 3、解析子节点
  • 4、解析模板元素 Element
  • 5、示例:模板元素解析

上一篇文章Vue3 编译流程-源码解析中,我们从 packges/vue/src/index.ts 的入口开始,了解了一个 Vue 对象的编译流程,在文中我们提到 baseCompile 函数在执行过程中会生成 AST 抽象语法树,毫无疑问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拿到生成的 AST 我们才能遍历 AST 的节点进行 transform 转换操作,比如解析 v-ifv-for 等各种指令,或者对节点进行分析将满足条件的节点静态提升,这些都依赖之前生成的 AST 抽象语法树。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AST 的解析,看看 Vue 是如何解析模板的。

1、生成 AST 抽象语法树

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 baseCompile 函数中有关 ast 的逻辑及后续的使用:

export function baseCompile(
  template: string | RootNode,
  options: CompilerOptions = {}
): CodegenResult {

  /* 忽略之前逻辑 */

  const ast = isString(template) ? baseParse(template, options) : template

  transform(
    ast,
    {/* 忽略参数 */}
  )

  return generate(
    ast,
    extend({}, options, {
      prefixIdentifiers
    })
  )
}

因为我已经将咱们不需要关注的逻辑注释处理,所以现在看函数体内的逻辑会非常清晰:

  • 生成 ast 对象
  • ast 对象作为参数传入 transform 函数,对 ast 节点进行转换操作
  • 将 ast 对象作为参数传入 generate 函数,返回编译结果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 ast 的生成。可以看到 ast 的生成有一个三目运算符的判断,如果传进来的 template 模板参数是一个字符串,那么则调用 baseParse 解析模板字符串,否则直接将 template 作为 ast 对象。baseParse 里做了什么事情才能生成 ast 呢?一起来看一下源码,

export function baseParse(
  content: string,
  options: ParserOptions = {}
): RootNode {
  const context = createParserContext(content, options) // 创建解析的上下文对象
  const start = getCursor(context) // 生成记录解析过程的游标信息
  return createRoot( // 生成并返回 root 根节点
    parseChildren(context, TextModes.DATA, []), // 解析子节点,作为 root 根节点的 children 属性
    getSelection(context, start)
  )
}

baseParse 的函数中我添加了注释,方便大家理解各个函数的作用,首先会创建解析的上下文,之后根据上下文获取游标信息,由于还未进行解析,所以游标中的 columnlineoffset 属性对应的都是 template 的起始位置。之后就是创建根节点并返回根节点,至此ast 树生成,解析完成。

2、创建 AST 的根节点

export function createRoot(
  children: TemplateChildNode[],
  loc = locStub
): RootNode {
  return {
    type: NodeTypes.ROOT,
    children,
    helpers: [],
    components: [],
    directives: [],
    hoists: [],
    imports: [],
    cached: 0,
    temps: 0,
    codegenNode: undefined,
    loc
  }
}

createRoot 函数的代码,我们能发现该函数就是返回了一个 RootNode 类型的根节点对象,其中我们传入的 children 参数会被作为根节点的 children 参数。这里非常好理解,按树型数据结构来想象就可以。所以生成 ast 的关键点就会聚焦到 parseChildren 这个函数上来。parseChildren 函数如果不去看它的源码,见文之意也可以大致了解这是一个解析子节点的函数。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来看一下 AST 解析中最关键的 parseChildren 函数,还是老规矩,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会精简函数体内的逻辑。

3、解析子节点

function parseChildren(
  context: ParserContext,
  mode: TextModes,
  ancestors: ElementNode[]
): TemplateChildNode[] {
  const parent = last(ancestors) // 获取当前节点的父节点
  const ns = parent ? parent.ns : Namespaces.HTML
  const nodes: TemplateChildNode[] = [] // 存储解析后的节点

  // 当标签未闭合时,解析对应节点
  while (!isEnd(context, mode, ancestors)) {/* 忽略逻辑 */}

  // 处理空白字符,提高输出效率
  let removedWhitespace = false
  if (mode !== TextModes.RAWTEXT && mode !== TextModes.RCDATA) {/* 忽略逻辑 */}

  // 移除空白字符,返回解析后的节点数组
  return removedWhitespace ? nodes.filter(Boolean) : nodes
}

从上文代码中,可以知道 parseChildren 函数接收三个参数,context:解析器上下文,mode:文本数据类型,ancestors:祖先节点数组。而函数的执行中会首先从祖先节点中获取当前节点的父节点,确定命名空间,以及创建一个空数组,用来储存解析后的节点。之后会有一个 while 循环,判断是否到达了标签的关闭位置,如果不是需要关闭的标签,则在循环体内对源模板字符串进行分类解析。之后会有一段处理空白字符的逻辑,处理完成后返回解析好的 nodes 数组。在大家对于 parseChildren 的执行流程有一个初步理解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函数的核心,while 循环内的逻辑。

在 while 中解析器会判断文本数据的类型,只有当 TextModes 为 DATA 或 RCDATA 时会继续往下解析。

第一种情况就是判断是否需要解析 Vue 模板语法中的 “Mustache”语法 (双大括号) ,如果当前上下文中没有 v-pre 指令来跳过表达式,并且源模板字符串是以我们指定的分隔符开头的(此时 context.options.delimiters 中是双大括号),就会进行双大括号的解析。这里就可以发现,如果当你有特殊需求,不希望使用双大括号作为表达式插值,那么你只需要在编译前改变选项中的 delimiters 属性即可。

接下来会判断,如果第一个字符是 “<” 并且第二个字符是 '!'的话,会尝试解析注释标签,<!DOCTYPE <!CDATA 这三种情况,对于 DOCTYPE 会进行忽略,解析成注释。

之后会判断当第二个字符是 “/” 的情况,“</” 已经满足了一个闭合标签的条件了,所以会尝试去匹配闭合标签。当第三个字符是 “>”,缺少了标签名字,会报错,并让解析器的进度前进三个字符,跳过 “</>”。

如果“</”开头,并且第三个字符是小写英文字符,解析器会解析结束标签。

如果源模板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是 “<”,第二个字符是小写英文字符开头,会调用 parseElement 函数来解析对应的标签。

当这个判断字符串字符的分支条件结束,并且没有解析出任何 node 节点,那么会将 node 作为文本类型,调用 parseText 进行解析。

最后将生成的节点添加进 nodes 数组,在函数结束时返回。

这就是 while 循环体内的逻辑,且是 parseChildren 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判断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双大括号语法的解析,看到了注释节点的怎样被解析的,也看到了开始标签和闭合标签的解析,以及文本内容的解析。精简后的代码在下方框中,大家可以对照上述的讲解,来理解一下源码。当然,源码中的注释也是非常详细了哟。

while (!isEnd(context, mode, ancestors)) {
  const s = context.source
  let node: TemplateChildNode | TemplateChildNode[] | undefined = undefined

  if (mode === TextModes.DATA || mode === TextModes.RCDATA) {
    if (!context.inVPre && startsWith(s, context.options.delimiters[0])) {
      /* 如果标签没有 v-pre 指令,源模板字符串以双大括号 `{{` 开头,按双大括号语法解析 */
      node = parseInterpolation(context, mode)
    } else if (mode === TextModes.DATA && s[0] === '<') {
      // 如果源模板字符串的第以个字符位置是 `!`
      if (s[1] === '!') {
    // 如果以 '<!--' 开头,按注释解析
        if (startsWith(s, '<!--')) {
          node = parseComment(context)
        } else if (startsWith(s, '<!DOCTYPE')) {
     // 如果以 '<!DOCTYPE' 开头,忽略 DOCTYPE,当做伪注释解析
          node = parseBogusComment(context)
        } else if (startsWith(s, '<![CDATA[')) {
          // 如果以 '<![CDATA[' 开头,又在 HTML 环境中,解析 CDATA
          if (ns !== Namespaces.HTML) {
            node = parseCDATA(context, ancestors)
          }
        }
      // 如果源模板字符串的第二个字符位置是 '/'
      } else if (s[1] === '/') {
        // 如果源模板字符串的第三个字符位置是 '>',那么就是自闭合标签,前进三个字符的扫描位置
        if (s[2] === '>') {
          emitError(context, ErrorCodes.MISSING_END_TAG_NAME, 2)
          advanceBy(context, 3)
          continue
        // 如果第三个字符位置是英文字符,解析结束标签
        } else if (/[a-z]/i.test(s[2])) {
          parseTag(context, TagType.End, parent)
          continue
        } else {
          // 如果不是上述情况,则当做伪注释解析
          node = parseBogusComment(context)
        }
      // 如果标签的第二个字符是小写英文字符,则当做元素标签解析
      } else if (/[a-z]/i.test(s[1])) {
        node = parseElement(context, ancestors)

      // 如果第二个字符是 '?',当做伪注释解析
      } else if (s[1] === '?') {
        node = parseBogusComment(context)
      } else {
        // 都不是这些情况,则报出第一个字符不是合法标签字符的错误。
        emitError(context, ErrorCodes.INVALID_FIRST_CHARACTER_OF_TAG_NAME, 1)
      }
    }
  }

  // 如果上述的情况解析完毕后,没有创建对应的节点,则当做文本来解析
  if (!node) {
    node = parseText(context, mode)
  }

  // 如果节点是数组,则遍历添加进 nodes 数组中,否则直接添加
  if (isArray(node)) {
    for (let i = 0; i < node.length; i++) {
      pushNode(nodes, node[i])
    }
  } else {
    pushNode(nodes, node)
  }
}

4、解析模板元素 Element

while 的循环内,各个分支判断分支内,我们能看到 node 会接收各种节点类型的解析函数的返回值。而这里我会详细的说一下 parseElement 这个解析元素的函数,因为这是我们在模板中用的最频繁的场景。

我先把 parseElement 的源码精简一下贴上来,然后来唠一唠里面的逻辑。

function parseElement(
  context: ParserContext,
  ancestors: ElementNode[]
): ElementNode | undefined {
  // 解析起始标签
  const parent = last(ancestors)
  const element = parseTag(context, TagType.Start, parent)

  // 如果是自闭合的标签或者是空标签,则直接返回。voidTag例如: `<img>`, `<br>`, `<hr>`
  if (element.isSelfClosing || context.options.isVoidTag(element.tag)) {
    return element
  }

  // 递归的解析子节点
  ancestors.push(element)
  const mode = context.options.getTextMode(element, parent)
  const children = parseChildren(context, mode, ancestors)
  ancestors.pop()

  element.children = children

  // 解析结束标签
  if (startsWithEndTagOpen(context.source, element.tag)) {
    parseTag(context, TagType.End, parent)
  } else {
    emitError(context, ErrorCodes.X_MISSING_END_TAG, 0, element.loc.start)
    if (context.source.length === 0 && element.tag.toLowerCase() === 'script') {
      const first = children[0]
      if (first && startsWith(first.loc.source, '<!--')) {
        emitError(context, ErrorCodes.EOF_IN_SCRIPT_HTML_COMMENT_LIKE_TEXT)
      }
    }
  }
  // 获取标签位置对象
  element.loc = getSelection(context, element.loc.start)

  return element
}

首先我们会获取当前节点的父节点,然后调用 parseTag 函数解析。

parseTag 函数会按的执行大体是以下流程:

  • 首先匹配标签名。
  • 解析元素中的 attribute 属性,存储至 props 属性
  • 检测是否存在 v-pre 指令,若是存在的话,则修改 context 上下文中的 inVPre 属性为 true
  • 检测自闭合标签,如果是自闭合,则将 isSelfClosing 属性置为 true
  • 判断 tagType,是 ELEMENT 元素还是 COMPONENT 组件,或者 SLOT 插槽
  • 返回生成的 element 对象

在获取到 element 对象后,会判断 element 是否是自闭合标签,或者是空标签,例如 <img>, <br>, <hr> ,如果是这种情况,则直接返回 element 对象。

然后我们会尝试解析 element 的子节点,将 element 压入栈中中,然后递归的调用 parseChildren 来解析子节点。

const parent = last(ancestors)

再回头看看 parseChildren 以及 parseElement 中的这行代码,就可以发现在将 element 入栈后,我们拿到的父节点就是当前节点。在解析完毕后,调用 ancestors.pop() ,使当前解析完子节点的 element 对象出栈,将解析后的 children 对象赋值给 element children 属性,完成 element 的子节点解析,这里是个很巧妙的设计。

最后匹配结束标签,设置 element 的 loc 位置信息,返回解析完毕的 element 对象。

5、示例:模板元素解析

请看下方我们要解析的模板,图片中是解析过程中,保存解析后节点的栈的存储情况,

<div>
  <p>Hello World</p>
</div>

图中的黄色矩形是一个栈,当开始解析时,parseChildren 首先会遇到 div 标签,开始调用的 parseElement 函数。通过 parseTag 函数解析出了 div 元素,并将它压入栈中,递归解析子节点。第二次调用 parseChildren 函数,遇见 p 元素,调用 parseElement 函数,将 p 标签压入栈中,此时栈中有 div 和 p 两个标签。再次解析 p 中的子节点,第三次调用 parseChildren 标签,这次不会匹配到任何标签,不会生成对应的 node,所以会通过 parseText 函数去生成文本,解析出 node 为 HelloWorld,并返回 node。

将这个文本类型的 node 添加进 p 标签的 children 属性后,此时 p 标签的子节点解析完毕,弹出祖先栈,完成结束标签的解析后,返回 p 标签对应的 element 对象。

p 标签对应的 node 节点生成,并在 parseChildren 函数中返回对应 node。

div 标签在接收到 p 标签的 node 后,添加进自身的 children 属性中,出栈。此时祖先栈中就空空如也了。而 div 的标签完成闭合解析的逻辑后,返回 element 元素。

最终 parseChildren 的第一次调用返回结果,生成了 div 对应的 node 对象,也返回了结果,将这个结果作为 createRoot 函数的 children 参数传入,生成根节点对象,完成 ast 解析。

到此这篇关于Vue3 AST解析器 源码解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Vue3 AST解析器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Vue3 编译流程-源码解析

    前言: Vue3 发布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最近也有机会在公司项目中用上了 Vue3 + TypeScript + Vite 的技术栈,所以闲暇之余抽空也在抽空阅读 Vue3 的源码.本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想法,在阅读源码时顺便记录了一些笔记,也希望能争取写一些源码阅读笔记,帮助每个想看源码但可能存在困难的同学减少理解成本. Vue2.x 的源码我也有过一些简单的阅读,自 Vue3 重构后,Vue 项目的目录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功能模块被分别放入了 packages 目录下,职责更加清晰,

  • Vue3结合TypeScript项目开发实战记录

    目录 概述 1.compositon Api 1.ref 和 reactive的区别? 2.周期函数 3.store使用 4.router的使用 2.关注点分离 3.TypeScript支持 总结 概述 Vue3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团队中,也进行了大量的业务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总的来说,Vue3无论是在底层的原理上,还是在业务的实际开发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使用 proxy 代替之前的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API,性能更加优异,也解决了之前vue在处理对

  • 利用vue3自己实现计数功能组件封装实例

    目录 前言 一.封装的意义 二.如何封装? 1. 思路 2. 准备 2. 使用 三. 效果演示 总结 前言 本文将带你用vue3自己封装一个实现计数功能的全局组件,其应用场景相信各位一看便知,那就是购物网站中常见的数量选择模块,一起来看看如何实现哇 一.封装的意义 项目中需要用到的地方较多 模块化开发,降低了代码冗余,是开发更加高效 一次封装,到处使用 二.如何封装? 1. 思路 使用vue3中v-model来完成父子组件之间的相互传值,本文章使用vueuse/core中封装好的useVMode

  • Vue2与Vue3兄弟组件通讯bus的区别及用法

    目录 vue2.x vue3.x tiny-emitter插件用法 mitt插件用法 vue2.x Vue.prototype.$bus=new Vue() 监听: this.$bus.$on('方法名',(参数)=>{}),它可以累加 触发: this.$bus.$emit('方法名',实参值) 销毁:this.$bus.$off('方法名'),谁监听谁销毁 注意: 由于监听可以累加, 所以必须要有第四步销毁 vue3.x tiny-emitter插件用法 安装插件 npm i tiny-em

  • Vue3结合TypeScript项目开发实践总结

    目录 概述 1.compositon Api 1.ref 和 reactive的区别? 2.周期函数 3.store使用 4.router的使用 2.关注点分离 3.TypeScript支持 概述 Vue3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团队中,也进行了大量的业务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总的来说,Vue3无论是在底层的原理上,还是在业务的实际开发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使用 proxy 代替之前的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API,性能更加优异,也解决了之前vue在处理对象.数

  • Vue3封装 Message消息提示实例函数详解

    目录 Vue3封装 消息提示实例函数 样式布局封装 message.vue 功能实现 message.js 注册 自定义指令 使用 : 总结 Vue3封装 消息提示实例函数 Vue2.0使用 Vue.prototype.$message = function () {} vue3.0使用app.config.globalProperties挂载原型方法app.config.globalProperties.$message = Message 也支持直接导入函数使用 import Message

  • vue3 与 vue2 优点对比汇总

    目录 优点1:diff算法的优化 优点2:hoistStatic 静态提升 优点3:cacheHandlers 事件侦听器缓存 优点4:ssr渲染 优点5:更好的Ts支持 优点6:Compostion API: 组合API/注入API 优点7:更先进的组件 优点8:自定义渲染API 优点9:按需编译,体积比vue2.x更小 优点10:支持多根节点组件 ​​​​​​摘要: Vue3新版本的理念成型于 2018 年末,当时的 Vue 2 已经有两岁半了.比起通用软件的生命周期来这好像也没那么久,Vu

  • vue3.0实现下拉菜单的封装

    vue3.0出来已经有段时间的了,也与必要开始研究它了! 先看下我们要实现的效果 很常见的展开显示菜单项的内容,在vue3.0里面怎么开发,这里样式我们用的是bootstrap的默认样式 思路一: <DropDown :title="'退出'" :list="menuLists" /> 思路二: <drop-down :title="'退出'"> <drop-dowm-item>新建文章</drop-do

  • vue3.0实现复选框组件的封装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vue3.0实现复选框组件封装的具体代码,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大致步骤: 实现组件本身的选中与不选中效果 实现组件的v-model指令 改造成 @vueuse/core 的函数写法 <!-- 组件基本样式 --> <template> <div class="xtx-checkbox" @click="changeChecked()"> <i v-if="checked" cla

  • Vue3的7种种组件通信详情

    目录 1.Vue3 组件通信方式 2.Vue3 通信使用写法 2.1 props 2.2 $emit 2.3 expose / ref 2.4 attrs 2.5 v-model 2.6 provide / inject 2.7 Vuex 1.Vue3 组件通信方式 props $emit expose / ref $attrs v-model provide / inject Vuex 2.Vue3 通信使用写法 2.1 props 用 props 传数据给子组件有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混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