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详解实现链式二叉树的遍历与相关接口

目录
  • 前言
  • 一、二叉树的链式结构
  • 二、二叉树的遍历方式
    • 1.1 遍历方式的规则
    • 1.2 前序遍历
    • 1.3 中序遍历
    • 1.4 后序遍历
    • 1.5 层序遍历
  • 三、二叉树的相关接口实现
    • 3.1 二叉树节点个数
    • 3.2 二叉树叶子节点个数
    • 3.3 二叉树第 k 层节点个数
    • 3.4 二叉树的深度(高度)
    • 3.5 二叉树查找值为 x 的节点
    • 3.6 总结 & 注意
  • 四、二叉树的创建和销毁
    • 4.1 通过前序遍历的字符串来构建二叉树
    • 4.2 二叉树销毁
    • 4.3 判断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

前言

二叉树的顺序结构就是用数组来存储,而「数组」一般只适合表示「满二叉树」或「完全二叉树」,因为不是完全二叉树会有「空间的浪费」。

普通二叉树的增删查改没有意义,主要学习它的结构,要加上搜索树的规则,才有价值。

一、二叉树的链式结构

在学习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前,需先要创建一棵二叉树,此处我们手动快速创建一棵简单的二叉树,快速进入二叉树操作学习,等二叉树结构了解的差不多时,我们反过头再来研究二叉树真正的创建方式。

#include<stdio.h>  // perror, printf
#include<stdlib.h> // malloc
typedef char BTDataType;
// 定义二叉树的节点
typedef struct BinaryTreeNode
{
	BTDataType data;
	struct BinaryTreeNode* left;
	struct BinaryTreeNode* right;
}BTNode;
// 动态申请一个新节点
BTNode* BuyNode(BTDataType x)
{
	//
	BTNode* newnode = (BTNode*)malloc(sizeof(BTNode));
	if (newnode == NULL)
	{
		perror("malloc");
		exit(-1);
	}
	newnode->data = x;
	newnode->left = newnode->right = NULL;
	return newnode;
}
// 二叉树的链式结构
BTNode* CreatBinaryTree()
{
	// 创建多个节点
	BTNode* node_A = BuyNode('A');
	BTNode* node_B = BuyNode('B');
	BTNode* node_C = BuyNode('C');
	BTNode* node_D = BuyNode('D');
	BTNode* node_E = BuyNode('E');
	BTNode* node_F = BuyNode('F');
	// 用链来指示节点间的逻辑关系
	node_A->left = node_B;
	node_A->right = node_C;
	node_B->left = node_D;
	node_C->left = node_E;
	node_C->right = node_F;
	return node_A;
}

注意:上述代码并不是创建二叉树的方式,真正创建二叉树方式后续讲解。

二、二叉树的遍历方式

1.1 遍历方式的规则

学习二叉树结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遍历。所谓二叉树遍历(Traversal)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依次对二叉树中的节点进行相应的操作,并且每个节点只操作一次。访问结点所做的操作依赖于具体的应用问题。 遍历是二叉树上最重要的运算之一,也是二叉树上进行其它运算的基础。

按照规则,二叉树的遍历有:前序/中序/后序的递归结构遍历 和 层序遍历:

  •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 :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前。

根 --> 左子树 --> 右子树

(比如上图中,访问的路径为:A B D NULL NULL NULL C E NULL NULL F NULL NULL)

  •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 :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中(间)。

左子树 --> 根 --> 右子树

(比如上图中,访问的路径为:NULL D NULL B NULL A NULL E NULL C NULL F NULL)

计算中序遍历访问路径可以用简单直观的投影法:

  •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后。

左子树 --> 右子树 --> 根

(比如上图中,访问的路径为:NULL NULL D NULL B NULL NULL E NULL NULL F C A)

  • 层序遍历(LevelOrder traversal):一层一层的走

(比如上图中,访问的路径为:A B C D NULL E F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由于被访问的结点必是「某子树的根」,所以N(Node)、L(Left subtree)和R(Right subtree)又可解释为根、根的左子树和根的右子树。NLR、LNR和LRN分别又称为先根遍历、中根遍历和后根遍历。

深度优先遍历:前序、中序、后序

广度优先遍历:层序

【理解前/中/后序遍历的思路】

前中后序遍历中,每一颗子树都会被分为(根、左子树、右子树)三部分来看待,分而治之。

举个栗子:

校长想要统计全校学生的人数,他并不会自己挨个挨个去数,而是把每个年级的负责人叫过来,各年级负责人又把各班的班主任叫过来,各班主任又把各班班长叫过来,班长统计人数后,大家把结果再层层上报,最终传回到校长这里,就知道学校总人数了。

1.2 前序遍历

代码是非常简单的:

// 二叉树前序遍历
void Pre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先判断树是否为空
	{
		// 根 --> 左子树 --> 右子树
		printf("%c ", root->data);
		PreOrder(root->left);
		PreOrder(root->right);
	}
}
int main()
{
	// 创建一颗链式二叉树
	BTNode* root = CreatBinaryTree();
	// 前序遍历
	PreOrder(root); // A B D C E F
    return 0;
}

前序遍历函数递归调用图解:每个函数调用,都会建立一个自己的栈帧。

前序遍历递归图解:

1.3 中序遍历

// 二叉树中序遍历
void In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先判断树是否为空
	{
		// 左子树 --> 根 --> 右子树
		InOrder(root->left);
		printf("%c ", root->data);
		InOrder(root->right);
	}
}

1.4 后序遍历

// 二叉树后序遍历
void Post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先判断树是否为空
	{
		// 左子树 --> 右子树 --> 根
		PostOrder(root->left);
		PostOrder(root->right);
		printf("%c ", root->data);
	}
}

1.5 层序遍历

层序遍历:除了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外,还可以对二叉树进行层序遍历。设二叉树的根节点所在层数为1,层序遍历就是从所在二叉树的根节点出发,首先访问第一层的树根节点,然后从左到右访问第2层上的节点,接着是第三层的节点,以此类推,自上而下,自左至右逐层访问树的结点的过程就是层序遍历。

核心思路:

用一个队列来进行层序遍历:

  • 先入第一层的节点(根节点)
  • 上一层出来后,再入下一层(即它的左右孩子节点)

比如:

先入根节点 A

根节点 A 出来后,再入它的孩子节点 B 和 C

节点 B 出来后,再入它的孩子节点 D 和 E,节点 C 出来后,再入它的孩子节点 F ……

//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
void LevelOrder(BTNode* root)
{
	LinkQueue q; // 链式队列
	QueueInit(&q); // 初始化队列
	// 树的根节点root不为空,把根节点入队
	if (root)
	{
		QueuePush(&q, root);
	}
    // 当队列不为空时,不断的出队,以及入队根节点root的左右子树
	while (!QueueEmpty(&q))
	{
		// 当前树的根节点出队
		BTNode* front = QueueFront(&q); // 获取队头元素
		printf("%c ", front->data);     // 打印节点值
		QueuePop(&q);                   // 出队
		// 如果当前树根的左右孩子不为空,则分别入队
		if (front->left)
		{
			QueuePush(&q, front->left);
		}
		if (front->right)
		{
			QueuePush(&q, front->right);
		}
	}
	printf("\n");
	QueueDestroy(&q); // 销毁队列
}

三、二叉树的相关接口实现

3.1 二叉树节点个数

// 二叉树节点个数
/* 方法一:
1、递归遍历 -- 用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来记录节点个数
2、递归遍历 -- 函数外定义一个局部变量记录节点个数,传址给函数
*/
// 方法二:分而治之的思路
int BinaryTree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1. 先判断当前访问的节点是否为空
	{
		return 0;
	}
	// 2. 当前节点不为空,节点个数累+1,则继续访问其左右子树
	return 1 + BinaryTreeSize(root->left) + BinaryTreeSize(root->right);
}

3.2 二叉树叶子节点个数

// 二叉树叶子节点个数
/* 方法一:
1、递归遍历 -- 用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来记录节点个数
2、递归遍历 -- 函数外定义一个局部变量记录节点个数,传址给函数
*/
// 方法二:分而治之的思路
int BinaryTreeLeaf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1. 先判断当前访问的节点是否为空
	{
		return 0;
	}
	// 2. 当前节点不为空,它的左右孩子都为空,说明该节点是叶子节点
    if (root->lef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
		return 1;
	}
	// 3. 当前节点不为空,左右孩子不都为空,则继续往下遍历
	return BinaryTreeLeafSize(root->left)
		+ BinaryTreeLeafSize(root->right);
}

3.3 二叉树第 k 层节点个数

核心思路:

  • 求当前树第 k 层的节点个数 = 求左子树第 k-1 层的节点个数 + 求右子树第 k-1 层的节点个数
  • 比如:
  • 求当前树(A)第 2 层的节点个数
  • = 求左子树(B)第 1 层的节点个数 + 求右子树(C)第 1 层的节点个数
  • = 1 + 1
  • = 2

如何知道这个节点是不是第 k 层的?我自己复习时是用的这个思路来写,感觉容易理解些:

求二叉树第 k 层的节点个数,我们从根节点开始往下遍历(我在代码中是根左右的顺序),每遍历一次 k 减 1一次,当 k == 1 时,说明我们遍历到了第 k 层,我们此时访问该层的节点,如果它不为空,则二叉树第 k 层的节点个数就要+1。

// 二叉树第k层节点个数
int BinaryTreeLevelKSize(BTNode* root, int k)
{
	if (root == NULL) // 1. 先判断当前访问的节点是否为空
	{
		return 0;
	}
	if (k == 1) // 2. 当前节点不为空,而k已经减到1了,说明遍历到了第k层,说明该节点是第k层的
	{
		return 1;
	}
	// 3. 还没有遍历到第k层,我们就继续往下遍历
	return BinaryTreeLevelKSize(root->left, k - 1)
		+ BinaryTreeLevelKSize(root->right, k - 1);
}

3.4 二叉树的深度(高度)

核心思想:

当前树的深度 = Max(左子树的深度,右子树的深度) + 1

  • root 是空节点:height ( root ) = 0
  • root 是非空节点:height ( root ) = max ( height ( root->left ), height ( root->right ) ) + 1
// 二叉树的深度(高度)
int BinaryTreeDepth(BTNode* root)
{
    // 1. 先判断当前树的根节点是否为空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 2. 当前树的根节点不为空,分别计算其左右子树的深度
	int leftDepth = BinaryTreeDepth(root->left);
	int rightDepth = BinaryTreeDepth(root->right);
	// 3. 比较当前树左右子树的深度,最大的那个+1 就是当前树的深度
	return leftDepth > rightDepth ? leftDepth + 1 : rightDepth + 1;
}

有一道OJ题考到了该算法,链接如下:二叉树的最大深度

3.5 二叉树查找值为 x 的节点

核心思路:

先判断是不是当前节点,是就返回,不是就先去该节点的左子树找,找到了就返回,左子树没找到,再去该节点的右子树找。

// 二叉树查找值为x的节点,若有则返回该节点的地址,若没有则返回NULL
BTNode* BinaryTreeFind(BTNode* root, BTDataType x)
{
	if (root == NULL) // 1. 先判断当前访问的节点是否为空
	{
		return NULL;
	}
	if (root->data == x) // 2. 判断要找的x值节点是不是当前节点
	{
		return root;
	}
	// 3. 不是当前节点,则继续去该节点的左子树中找
	BTNode* ret = BinaryTreeFind(root->left, x);
	if (ret != NULL)
	{
		return ret; // 找到了返回地址
	}
	// 3. 还没找到,再继续去该节点的右子树中找
	ret = BinaryTreeFind(root->right, x);
	if (ret != NULL)
	{
		return ret; // 找到了返回地址
	}
	// 4. 当前节点及其左右子树中都没找到,返回NULL
	return NULL;
}

3.6 总结 & 注意

二叉树相关的算法,如果用的是递归遍历,且代码中需要一个变量在整个递归过程中去记录什么信息,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变量直接定义成了局部变量。(因为每次递归调用,都会建立一个栈帧,各栈帧中的局部变量是彼此独立的)

所以需要下面这样做:

1、递归遍历 – 用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来记录节点个数

2、递归遍历 – 函数外定义一个局部变量记录节点个数,传址给函数

四、二叉树的创建和销毁

4.1 通过前序遍历的字符串来构建二叉树

// 通过前序遍历的字符串数组arr "ABD##E#H##CF##G##" 构建二叉树
BTNode* BinaryTreeCreate(BTDataType* arr, int size, int* pi);

4.2 二叉树销毁

// 二叉树销毁
// 一级指针(头节点指针),形参是实参的一份拷贝,函数内改变形参的值,无法改变外部实参的值
// 所以我们需要在函数外置头节点指针为NULL
void BinaryTreeDestroy(BTNode* root)
{
	// 不建议使用前中序遍历销毁,如果节点先被销毁,就变成随机值了,不知道它的左右子树位置了
	// 所以我们采用后序遍历销毁
	if (root)
	{
		BinaryTreeDestroy(root->left);
		BinaryTreeDestroy(root->right);
		free(root);
	}
}
int main()
{
	// 创建一颗链式二叉树
	BTNode* root = CreatBinaryTree();
	// 销毁二叉树
    BinaryTreeDestroy(root);
	// 头节点指针置NULL
    root = NULL;
	return 0;
}

4.3 判断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

核心思路:

层序遍历时,把空节点也入队列

  • 完全二叉树,「非空节点」是连续的,则「空节点」是连续的。
  • 非完全二叉树,「非空节点」不是连续的,则「空节点」不是连续的。

所以在出队时,判断一下,出到第一个「空节点」时,跳出循环;

在下面重新写一个循环继续出队,并检查出队元素:

  • 如果「第一个空节点」后面的全是「空节点」,说明是完全二叉树
  • 如果「第一个空节点」后面的有「非空节点」,说明是非完全二叉树

// 判断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利用层序遍历的思想来判断)
bool BinaryTreeComplete(BTNode* root)
{
	LinkQueue q; // 链式队列
	QueueInit(&q); // 初始化队列
	// 树的根节点root不为空,把根节点入队
	if (root)
	{
		QueuePush(&q, root);
	}
	while (!QueueEmpty(&q))
	{
		// 当前树的根节点出队
		BTNode* front = QueueFront(&q); // 获取队头元素
		QueuePop(&q);                   // 出队
		// @@@ 出队的节点中,出到第一个空节点时,跳出循环 @@@
		if (front == NULL)
		{
			break;
		}
		// 不管当前树根的左右孩子是否为空,都分别入队
		QueuePush(&q, front->left);
		QueuePush(&q, front->right);
	}
	// @@@ 出队的节点中,出到第一个空节点时,跳出上面循环 @@@
	// 在这里继续出队:
	// 1、如果队列中全是空节点,则是完全二叉树
	// 2、如果队列中有非空节点,则是非完全二叉树
	while (!QueueEmpty(&q))
	{
		BTNode* front = QueueFront(&q); // 获取队头元素
		QueuePop(&q);                   // 出队
		// @@@ 出队的节点中,如果出现非空节点,说明是非完全二叉树 @@@
		if (front)
		{
			QueueDestroy(&q); // 销毁队列
			return false;
		}
	}
	QueueDestroy(&q); // 销毁队列
	// @@@ 出队的节点中,如果没有出现非空节点,说明是完全二叉树 @@@
	return true;
}

到此这篇关于C语言详解实现链式二叉树的遍历与相关接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C语言链式二叉树遍历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C语言 二叉树的链式存储实例

    二叉树的链式存储 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建立.遍历.计算深度.结点数.叶子数等. 输入C,先序创建二叉树,#表示空节点: 输入H:计算二叉树的高度: 输入L:计算二叉树的叶子个数: 输入N:计算二叉树节点总个数: 输入1:先序遍历二叉树: 输入2:中序遍历二叉树: 输入3:后续遍历二叉树: 输入F:查找值=x的节点的个数: 输入P:以缩格文本形式输出所有节点. 很简单就不需要多解释了,代码贴上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

  • C语言 链式二叉树结构详解原理

    目录 前言 二叉树节点声明 二叉树的遍历 构建二叉树 1.前序遍历 2.中序遍历 3.后序遍历 二叉树节点的个数 二叉树叶子节点的个数 二叉树第K层节点个数 二叉树的高度/深度 二叉树查找值为x的节点 整体代码 前言 二叉树不同于顺序表,一颗普通的二叉树是没有增删改查的意义.普通的二叉树用来存储数据是不方便的.但是二叉树的一些基本实现结构,例如前序遍历,中序遍历...等等都是对我们学习更深层次的二叉树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叉树节点声明 typedef char BTDataType; typede

  • C语言详解实现链式二叉树的遍历与相关接口

    目录 前言 一.二叉树的链式结构 二.二叉树的遍历方式 1.1 遍历方式的规则 1.2 前序遍历 1.3 中序遍历 1.4 后序遍历 1.5 层序遍历 三.二叉树的相关接口实现 3.1 二叉树节点个数 3.2 二叉树叶子节点个数 3.3 二叉树第 k 层节点个数 3.4 二叉树的深度(高度) 3.5 二叉树查找值为 x 的节点 3.6 总结 & 注意 四.二叉树的创建和销毁 4.1 通过前序遍历的字符串来构建二叉树 4.2 二叉树销毁 4.3 判断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 前言 二叉树的顺序结构就

  • 详解jQuery 链式调用

    链式调用 jQuery对象调用任何方法(除了节点关系方法)执行完后,方法都会有一个返回值,返回值就是jQuery对象自己,这个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可以对执行结果继续打点调用jQuery的方法和属性.即--可以使用jQuery对象进行连续打点调用 console.log($(this).css("background-color", "pink").html("hello")); jQuery对象调用除了节点关系的方法之外,其他的方法执行后,返回

  • C语言详解如何实现堆及堆的结构与接口

    目录 一.堆的结构及实现(重要) 1.1 二叉树的顺序结构 1.2 堆的概念及结构 1.3 堆的实现 1.3.1 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1.3.2 向下调整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1.3.3 堆的创建(向下调整) 1.3.4 堆排序 1.3.5 建堆的时间复杂度 二.堆的相关接口实现(以大堆为例) 2.1 堆的初始化 2.2 堆的销毁 2.3 堆的插入 2.4 堆的删除 2.5 获取堆顶元素 2.6 堆的判空 2.7 找出堆中前k个最大元素 2.8 堆的创建(向上调整) 一.堆的结构及实现(重要) 1.1

  • C语言线性表的链式表示及实现详解

    目录 前言 代码实现 1. 单链表的结点构造 2. 构造一个空的头结点 3. 对线性表进行赋值 4.对线性表进行销毁 5.对线性表进行重置 6.判断线性表是否为空 7.获取线性表的长度 8.获取线性表某一位置对应的元素 9.在线性表某一位置插入元素 10.删除线性表某一位置的元素 11.求线性表某一元素的前驱 12.求线性表某一元素的后继 13.打印线性表 运行结果演示 源码 前言 线性表的顺序表示指的是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的数据元素,而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特点则是用一组任意的存储

  • C语言详解如何实现顺序栈

    目录 顺序栈的定义 顺序栈的理解 准备工作 具体实现 今天说的是关于数据结构顺序栈的一些基本操作c语言实现. 顺序栈的定义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顺序栈,前面线性表我们知道,根据顺序存储或者链式存储分为顺序表和单链表,同样的,根据存储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栈分为顺序存储的栈称为顺序栈,链式存储的栈称为链栈.我们要讲的就是顺序栈.实际上,有了前面线性表的一些知识后,关于栈的操作我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顺序栈的理解 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去定义呢?通常我们可以用一个数组和记录栈顶元素位置的变量组成,栈

  • C语言详解如何实现带头双向循环链表

    目录 创建链表存储结构 创建结点 链表的初始化 双向链表的打印 双向链表尾插 双向链表尾删 双向链表头插 双向链表头删 双向链表查找 双向链表pos前插入结点 双向链表删除pos位置的结点 双向链表的销毁 顺序表和链表的区别 2022042311415360.{C}{C}png" /> 创建链表存储结构 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结构体来存储一个链表结点的相关信息. typedef int ListDataType;//将ListDataType先定义为int类型,根据需要可以改为不同的类型 //创

  • C语言详解无头单向非循环链表各种操作方法

    目录 链表引入 链表介绍 创建链表 打印链表 创建结点 单链表尾插 单链表头插 单链表尾删 单链表头删 在pos位置之前插入数据 在pos位置之后插入数据 删除pos位置结点 删除pos位置之后的结点 销毁链表 链表查找 链表引入 问:上次我们看了顺序表,那么顺序表有些什么优缺点呢? 优点: 顺序表是连续的物理空间,方便下标的随机访问. 缺点: 1.增容需要申请新空间,拷贝数据,释放旧的空间.会有一定消耗. 2.头部或者中间位置插入或者删除数据,需要挪动数据,效率较低. 3.可能存在一定空间占用

  • C语言详解判断相同树案例分析

    目录 一.题目描述 二.解题思路 题目难度:简单 一.题目描述 给你两棵二叉树的根节点 p 和 q ,编写一个函数来检验这两棵树是否相同. 如果两个树在结构上相同,并且节点具有相同的值,则认为它们是相同的. LeetCode链接:相同的树 二.解题思路 核心思路: 先比较两颗二叉树的根节点 如果「都为空」,则返回 true,说明两树相同. 如果「一个为空一个不为空」,说明这两颗树不相同,则返回 false. 如果「都不为空,但节点值不相同」,说明这两颗树不相同,则返回 false. 经过 1 和

  • C++链式二叉树深入分析

    目录 二叉树的结构和概念 二叉树的操作 前序遍历 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二叉树的节点个数 求二叉树叶子结点个数 求二叉树的深度 在二叉树查找为X的结点 之前我们的重点学习二叉树都是完全二叉树,接下来我们来说下普通二叉树,普通的二叉树如果我们使用数组存储,那么会浪费相当多的空间的,所以我们选择链表存储,我们先再来复习下二叉树的结构吧. 二叉树的结构和概念 二叉树概念是: 1. 空树 2. 非空:根节点,根节点的左子树.根节点的右子树组成的.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二叉树定义是递归式的. 我们就手动创建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