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IDF算法解析与Python实现方法详解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种用于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与文本挖掘(text mining)的常用加权技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应用场景是当我们手头有一些文章时,我们希望计算机能够自动地进行关键词提取。而TF-IDF就是可以帮我们完成这项任务的一种统计方法。它能够用于评估一个词语对于一个文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档的重要程度。

在一份给定的文件里,词频 (term frequency, TF) 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次数。这个数字通常会被归一化(分子一般小于分母 区别于IDF),以防止它偏向长的文件。(同一个词语在长文件里可能会比短文件有更高的词频,而不管该词语重要与否。)

  逆向文件频率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IDF) 是一个词语普遍重要性的度量。某一特定词语的IDF,可以由总文件数目除以包含该词语之文件的数目,再将得到的商取对数得到。

  某一特定文件内的高词语频率,以及该词语在整个文件集合中的低文件频率,可以产生出高权重的TF-IDF。因此,TF-IDF倾向于过滤掉常见的词语,保留重要的词语。

TFIDF的主要思想是:如果某个词或短语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TF高,并且在其他文章中很少出现,则认为此词或者短语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适合用来分类。TFIDF实际上是:TF * IDF,TF词频(Term Frequency),IDF反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表示词条在文档d中出现的频率(另一说:TF词频(Term Frequency)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次数)。IDF的主要思想是:如果包含词条t的文档越少,也就是n越小,IDF越大,则说明词条t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如果某一类文档C中包含词条t的文档数为m,而其它类包含t的文档总数为k,显然所有包含t的文档数n=m+k,当m大的时候,n也大,按照IDF公式得到的IDF的值会小,就说明该词条t类别区分能力不强。(另一说:IDF反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指果包含词条的文档越少,IDF越大,则说明词条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但是实际上,如果一个词条在一个类的文档中频繁出现,则说明该词条能够很好代表这个类的文本的特征,这样的词条应该给它们赋予较高的权重,并选来作为该类文本的特征词以区别与其它类文档。这就是IDF的不足之处.

为了演示在Python中实现TF-IDF的方法,一些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预处理过程也会在本文中出现。如果你对NLTK和Scikit-Learn两个库还很陌生可以参考如下文章:

Python编程使用NLTK进行自然语言处理详解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之词干,词形与最大匹配算法代码详解

必要的预处理过程

首先,我们给出需要引用的各种包,以及用作处理对象的三段文本。

import nltk
import math
import string
from nltk.corpus import stopwords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from nltk.stem.porter import *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text1 = "Python is a 2000 made-for-TV horror movie directed by Richard \
Clabaugh. The film features several cult favorite actors, including William \
Zabka of The Karate Kid fame, Wil Wheaton, Casper Van Dien, Jenny McCarthy, \
Keith Coogan, Robert Englund (best known for his role as Freddy Krueger in the \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series of films), Dana Barron, David Bowe, and Sean \
Whalen. The film concerns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nake, a python, that \
escapes and unleashes itself on a small town. It includes the classic final\
girl scenario evident in films like Friday the 13th. It was filmed in Los Angeles, \
 California and Malibu, California. Python was followed by two sequels: Python \
 II (2002) and Boa vs. Python (2004), both also made-for-TV films."

text2 = "Python, from the Greek word (πύθων/πύθωνας), is a genus of \
nonvenomous pythons[2] found in Africa and Asia. Currently, 7 species are \
recognised.[2] A member of this genus, P. reticulatus, is among the longest \
snakes known."

text3 = "The Colt Python is a .357 Magnum caliber revolver formerly \
manufactured by Colt's Manufacturing Company of Hartford, Connecticut. \
I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Combat Magnum\".[1] It was first introduced \
in 1955, the same year as Smith & Wesson's M29 .44 Magnum. The now discontinued \
Colt Python targeted the premium revolver market segment. Some firearm \
collectors and writers such as Jeff Cooper, Ian V. Hogg, Chuck Hawks, Leroy \
Thompson, Renee Smeets and Martin Dougherty have described the Python as the \
finest production revolver ever made."

TF-IDF的基本思想是:词语的重要性与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但同时会随着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成反比下降。 但无论如何,统计每个单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是必要的操作。所以说,TF-IDF也是一种基于 bag-of-word 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做分词,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我们设法剔除了其中的标点符号(显然,标点符号不应该成为最终的关键词)。

def get_tokens(text):
  lowers = text.lower()
  #remove the punctuation using the character deletion step of translate
  remove_punctuation_map = dict((ord(char), None) for char in string.punctuation)
  no_punctuation = lowers.translate(remove_punctuation_map)
  tokens = nltk.word_tokenize(no_punctuation)
  return tokens

下面的代码用于测试上述分词结果,Counter() 函数用于统计每个单词出现的次数。

tokens = get_tokens(text1)
count = Counter(tokens)
print (count.most_common(10))

执行上述代码后可以得到如下结果,我们输出了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10个词。

[('the', 6), ('python', 5), ('a', 5), ('and', 4), ('films', 3), ('in', 3),
('madefortv', 2), ('on', 2), ('by', 2), ('was', 2)]

显然,像 the, a, and 这些词尽管出现的次数很多,但是它们与文档所表述的主题是无关的,所以我们还要去除“词袋”中的“停词”(stop words),代码如下:

def stem_tokens(tokens, stemmer):
  stemmed = []
  for item in tokens:
    stemmed.append(stemmer.stem(item))
  return stemmed

同样,我们来测试一下上述代码的执行效果。

tokens = get_tokens(text1)
filtered = [w for w in tokens if not w in stopwords.words('english')]
count = Counter(filtered)
print (count.most_common(10))

从下面的输出结果你会发现,之前那些缺乏实际意义的 the, a, and 等词已经被过滤掉了。

[('python', 5), ('films', 3), ('film', 2), ('california', 2), ('madefortv', 2),
('genetically', 1), ('horror', 1), ('krueger', 1), ('filmed', 1), ('sean', 1)]

但这个结果还是不太理想,像 films, film, filmed 其实都可以看出是 film,而不应该把每个词型都分别进行统计。这时就需要要用到我们在前面文章中曾经介绍过的 Stemming 方法。代码如下:

tokens = get_tokens(text1)
filtered = [w for w in tokens if not w in stopwords.words('english')]
stemmer = PorterStemmer()
stemmed = stem_tokens(filtered, stemmer)

类似地,我们输出计数排在前10的词汇(以及它们出现的次数):

count = Counter(stemmed)
print(count)

上述代码执行结果如下:

Counter({'film': 6, 'python': 5, 'madefortv': 2, 'california': 2, 'includ': 2, '2004': 1,
 'role': 1, 'casper': 1, 'robert': 1, 'sequel': 1, 'two': 1, 'krueger': 1,
'ii': 1, 'sean': 1, 'lo': 1, 'clabaugh': 1, 'finalgirl': 1, 'wheaton': 1,
'concern': 1, 'whalen': 1, 'cult': 1, 'boa': 1, 'mccarthi': 1, 'englund': 1,
'best': 1, 'direct': 1, 'known': 1, 'favorit': 1, 'movi': 1, 'keith': 1,
'karat': 1, 'small': 1, 'classic': 1, 'coogan': 1, 'like': 1, 'elm': 1,
'fame': 1, 'malibu': 1, 'sever': 1, 'richard': 1, 'scenario': 1, 'town': 1,
'friday': 1, 'david': 1, 'unleash': 1, 'vs': 1, '2000': 1, 'angel': 1, 'nightmar': 1,
'zabka': 1, '13th': 1, 'jenni': 1, 'seri': 1, 'horror': 1, 'william': 1,
'street': 1, 'wil': 1, 'escap': 1, 'van': 1, 'snake': 1, 'evid': 1, 'freddi': 1,
'bow': 1, 'dien': 1, 'follow': 1, 'engin': 1, 'also': 1})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基本的预处理过程。

TF-IDF的算法原理

预处理过程中,我们已经把停词都过滤掉了。如果只考虑剩下的有实际意义的词,前我们已经讲过,显然词频(TF,Term Frequency)较高的词之于一篇文章来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词(也就是潜在的关键词)。但这样又会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发现在上面例子中,madefortv、california、includ 都出现了2次(madefortv其实是原文中的made-for-TV,因为我们所选分词法的缘故,它被当做是一个词来看待),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作为关键词,它们的重要性是等同的”。

因为”includ”是很常见的词(注意 includ 是 include 的词干)。相比之下,california 可能并不那么常见。如果这两个词在一篇文章的出现次数一样多,我们有理由认为,california 重要程度要大于 include ,也就是说,在关键词排序上面,california 应该排在 include 的前面。

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重要性权值调整参数,来衡量一个词是不是常见词。如果某个词比较少见,但是它在某篇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它很可能就反映了这篇文章的特性,它就更有可能揭示这篇文字的话题所在。这个权重调整参数就是“逆文档频率”(IDF,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它的大小与一个词的常见程度成反比。

知道了 TF 和 IDF 以后,将这两个值相乘,就得到了一个词的TF-IDF值。某个词对文章的重要性越高,它的TF-IDF值就越大。如果用公式来表示,则对于某个特定文件中的词语 ti 而言,它的 TF 可以表示为:

其中 ni,j是该词在文件 dj中出现的次数,而分母则是文件 dj 中所有词汇出现的次数总和。如果用更直白的表达是来描述就是,

某一特定词语的IDF,可以由总文件数目除以包含该词语之文件的数目,再将得到的商取对数即可:

其中,|D| 是语料库中的文件总数。 |{j:ti∈dj}| 表示包含词语 ti 的文件数目(即 ni,j≠0 的文件数目)。如果该词语不在语料库中,就会导致分母为零,因此一般情况下使用 1+|{j:ti∈dj}|。同样,如果用更直白的语言表示就是

最后,便可以来计算 TF-IDF(t)=TF(t)×IDF(t)。
下面的代码实现了计算TF-IDF值的功能。

def tf(word, count):
  return count[word] / sum(count.values())

def n_containing(word, count_list):
  return sum(1 for count in count_list if word in count)

def idf(word, count_list):
  return math.log(len(count_list) / (1 + n_containing(word, count_list)))

def tfidf(word, count, count_list):
  return tf(word, count) * idf(word, count_list)

再给出一段测试代码:

countlist = [count1, count2, count3]
for i, count in enumerate(countlist):
  print("Top words in document {}".format(i + 1))
  scores = {word: tfidf(word, count, countlist) for word in count}
  sorted_words = sorted(scores.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for word, score in sorted_words[:3]:
    print("\tWord: {}, TF-IDF: {}".format(word, round(score, 5)))

输出结果如下:

Top words in document 1
  Word: film, TF-IDF: 0.02829
  Word: madefortv, TF-IDF: 0.00943
  Word: california, TF-IDF: 0.00943
Top words in document 2
  Word: genu, TF-IDF: 0.03686
  Word: 7, TF-IDF: 0.01843
  Word: among, TF-IDF: 0.01843
Top words in document 3
  Word: revolv, TF-IDF: 0.02097
  Word: colt, TF-IDF: 0.02097
  Word: manufactur, TF-IDF: 0.01398

利用Scikit-Learn实现的TF-IDF

因为 TF-IDF 在文本数据挖掘时十分常用,所以在Python的机器学习包中也提供了内置的TF-IDF实现。主要使用的函数就是TfidfVectorizer(),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 corpus = ['This is the first document.',
   'This is the second second document.',
   'And the third one.',
   'Is this the first document?',]
>>> 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min_df=1)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corpus)
<4x9 sparse matrix of type '<class 'numpy.float64'>'
  with 19 stored elements in Compressed Sparse Row format>
>>> vectorizer.get_feature_names()
['and', 'document', 'first', 'is', 'one', 'second', 'the', 'third', 'this']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corpus).toarray()
array([[ 0.    , 0.43877674, 0.54197657, 0.43877674, 0.    ,
     0.    , 0.35872874, 0.    , 0.43877674],
    [ 0.    , 0.27230147, 0.    , 0.27230147, 0.    ,
     0.85322574, 0.22262429, 0.    , 0.27230147],
    [ 0.55280532, 0.    , 0.    , 0.    , 0.55280532,
     0.    , 0.28847675, 0.55280532, 0.    ],
    [ 0.    , 0.43877674, 0.54197657, 0.43877674, 0.    ,
     0.    , 0.35872874, 0.    , 0.43877674]])

最终的结果是一个 4×9 矩阵。每行表示一个文档,每列表示该文档中的每个词的评分。如果某个词没有出现在该文档中,则相应位置就为 0 。数字 9 表示语料库里词汇表中一共有 9 个(不同的)词。例如,你可以看到在文档1中,并没有出现 and,所以矩阵第一行第一列的值为 0 。单词 first 只在文档1中出现过,所以第一行中 first 这个词的权重较高。而 document 和 this 在 3 个文档中出现过,所以它们的权重较低。而 the 在 4 个文档中出现过,所以它的权重最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函数 TfidfVectorizer() 有很多参数,我们这里仅仅采用了默认的形式,所以输出的结果可能与采用前面介绍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算法所得出之结果有所差异(但数量的大小关系并不会改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里来了解更多关于在Scikit-Learn中执行 TF-IDF 算法的细节。

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TF-IDF算法解析与Python实现方法详解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参阅本站: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之词干,词形与最大匹配算法代码详解

Python编程实现蚁群算法详解

Python算法输出1-9数组形成的结果为100的所有运算式

如有不足之处,欢迎留言指出。

记者问一个大爷:大爷,您保持亮丽的秘诀是什么? 
大爷说:白天敲代码,晚上撸系统,姿势不要动,眼动手动就可以。 
记者:啊?大爷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大爷:敲代码的呀。 
记者:那大爷您是本身就很喜欢光头的吗? 
大爷:掉光的~

(0)

相关推荐

  • Python md5与sha1加密算法用法分析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 md5与sha1加密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MD5 MD5的全称是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在90年代初由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和RSA Data Security Inc的Ronald L. Rivest开发出来,经MD2.MD3和MD4发展而来.是一种不可逆的加密算法,目前是最牢靠的加密算法之一,尚没有能够逆运算的程序被开发出来,它对应任何字符串都可以加密

  • python实现的二叉树定义与遍历算法实例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实现的二叉树定义与遍历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初学python,需要实现一个决策树,首先实践一下利用python实现一个二叉树数据结构.建树的时候做了处理,保证建立的二叉树是平衡二叉树. # -*- coding: utf-8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val,left=None,right=None): self.val=val self.left=l

  • Python实现破解猜数游戏算法示例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实现破解猜数游戏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QQ群里的聊天机器人会发起猜数小游戏. 玩法如下: 1. 用户发 #猜数    到群里 2. 机器人响应: 猜数已经开始, 范围是1-10000之间的某个数 3. 你发送 #猜数[123] 到群里 4. 机器人响应: 大了或者小了, 或者恭喜你猜中了 5. 你根据刚才猜的123, 和返回, 猜一个更小或更大的数, 发送 #猜数[111] , 即返回第2步 那么最好的猜测方法肯定是找居中的数了, 由于心算耗时, 所以

  • python实现二分查找算法

    二分查找算法:简单的说,就是将一个数组先排序好,比如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当给定一个数据,比如target,查找target在数组中的位置时,可以先找到数组中间的数array[middle]和target进行比较,当它比target小时,那么target一定是在数组的右边,反之,则target在数组的左边,比如它比target小,则下次就可以只比较[middle+1, end]的数,继续使用二分法,将它一分为二,直到找到target这个数返回或者数组全部遍历完成(target不在数组中) 优

  • Python计算斗牛游戏概率算法实例分析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计算斗牛游戏概率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过年回家,都会约上亲朋好友聚聚会,会上经常会打麻将,斗地主,斗牛.在这些游戏中,斗牛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可以很多人一起玩,而且没有技术含量,都是看运气(专业术语是概率). 斗牛的玩法是: 1. 把牌中的JQK都拿出来 2. 每个人发5张牌 3. 如果5张牌中任意三张加在一起是10的 倍数,就是有牛.剩下两张牌的和的10的余数就是牛数. 牌的大小: 4条 > 3条 > 牛十 > 牛九 > -- >

  • 用Python实现随机森林算法的示例

    拥有高方差使得决策树(secision tress)在处理特定训练数据集时其结果显得相对脆弱.bagging(bootstrap aggregating 的缩写)算法从训练数据的样本中建立复合模型,可以有效降低决策树的方差,但树与树之间有高度关联(并不是理想的树的状态). 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algorithm)是对 bagging 算法的扩展.除了仍然根据从训练数据样本建立复合模型之外,随机森林对用做构建树(tree)的数据特征做了一定限制,使得生成的决策树之间没有关联,

  • python实现八大排序算法(2)

    本文接上一篇博客python实现的八大排序算法part1,将继续使用python实现八大排序算法中的剩余四个: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 5.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通常被认为在同数量级(O(nlog2n))的排序方法中平均性能最好的. 算法思想: 已知一组无序数据a[1].a[2].--a[n],需将其按升序排列.首先任取数据a[x]作为基准.比较a[x]与其它数据并排序,使a[x]排在数据的第k位,并且使a[1]~a[k-1]中的每一个数据<a[x],a[k+1]~a[n]中的每一个数

  • TF-IDF算法解析与Python实现方法详解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种用于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与文本挖掘(text mining)的常用加权技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应用场景是当我们手头有一些文章时,我们希望计算机能够自动地进行关键词提取.而TF-IDF就是可以帮我们完成这项任务的一种统计方法.它能够用于评估一个词语对于一个文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档的重要程度. 在一份给定的文件里,词频 (term frequency, T

  • 机器学习之KNN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方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机器学习之KNN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文中代码出自<机器学习实战>CH02,可参考本站: 机器学习实战 (Peter Harrington著) 中文版 机器学习实战 (Peter Harrington著) 英文原版 [附源代码] KNN算法介绍 KNN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新数据与训练数据特征值之间的距离,然后选取K(K>=1)个距离最近的邻居进行分类判(投票法)或者回归.若K=1,新数据被简单分配给其近邻的类. KNN算法

  • Python argparse模块实现解析命令行参数方法详解

    argparse是Python的一个标准模块,用于解析命令行参数,即解析sys.argv中定义的参数.实现在:传送门 argparse模块还会自动生成帮助和使用信息,即在最后加-h或--help.当用户输入的参数无效时,会触发error,并给出出错原因. python test_argparse.py -h python test_argparse.py --help 使用argparse的步骤: 1.创建解析器:argparse.ArgumentParser(),ArgumentParser是

  • python多线程方法详解

    处理多个数据和多文件时,使用for循环的速度非常慢,此时需要用多线程来加速运行进度,常用的模块为multiprocess和joblib,下面对两种包我常用的方法进行说明. 1.模块安装 pip install multiprocessing pip install joblib 2.以分块计算NDVI为例 首先导入需要的包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osgeo import gdal import time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cpu_c

  • Go语言JSON解析器gjson使用方法详解

    目录 gjson 安装 使用 gjson GJSON 是一个Go包,它提供了一种从json文档中获取值的快速简单的方法.它具有单行检索.点符号路径.迭代和解析 json 行等功能. 还可以查看SJSON以修改 json,以及JJ命令行工具. 本自述文件是如何使用 GJSON 的快速概述,有关更多信息,请查看GJSON 语法. github 的地址在这里. 安装 安装gjson,使用的是go传统的安装方法: go install github.com/tidwall/gjson@latest 在文

  • Jquery遍历筛选数组的几种方法和遍历解析json对象,Map()方法详解以及数组中查询某值是否存在

    1.jquery grep()筛选遍历数组(可以得到反转的数组) // 1.jquery grep()筛选遍历数组(可以得到反转的数组) var array = [1,5,9,3,12,4,48,98,4,75,2,10,11]; var filterArray = $.grep(array,(currentValue) => { return currentValue > 10; }); console.log(`${filterArray}---${filterArray.length}`

  • 决策树剪枝算法的python实现方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决策树剪枝算法的python实现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决策树是一种依托决策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树.在机器学习中,决策树是一种预测模型,代表的是一种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每一个节点代表某个对象,树中的每一个分叉路径代表某个可能的属性值,而每一个叶子节点则对应从根节点到该叶子节点所经历的路径所表示的对象的值.决策树仅有单一输出,如果有多个输出,可以分别建立独立的决策树以处理不同的输出. ID3算法:ID3算法是决策树的一种,是基于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即用尽量用

  • json跨域调用python的方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json跨域调用python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客户端: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 Python魔术方法详解

    介绍 此教程为我的数篇文章中的一个重点.主题是魔术方法. 什么是魔术方法?他们是面向对象的Python的一切.他们是可以给你的类增加"magic"的特殊方法.他们总是被双下划线所包围(e.g. __init__ 或者 __lt__).然而他们的文档却远没有提供应该有的内容.Python中所有的魔术方法均在Python官方文档中有相应描述,但是对于他们的描述比较混乱而且组织比较松散.很难找到有一个例子(也许他们原本打算的很好,在开始语言参考中有描述很详细,然而随之而来的确是枯燥的语法描述

  • Android编程解析XML文件的方法详解【基于XmlPullParser】

    本文实例讲述了Android编程解析XML文件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前言 在学习Android的Framework层源码时,Android大量的使用XmlPullParser来解析xml文件的源码.因此,这里也顺道介绍一下XmlPullParser的使用. 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中文名为可扩展标记语言.标记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 用途 XML设计用了传送及携带数据信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