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中oplog介绍和格式详析

目录
  • 1. 基本概念
  • 2. Oplog 的默认储存大小
  • 3. 可能需要更大oplog的工作负载
  • 4. Oplog状态
  • 5. Oplog格式
  • 6. CUD操作和Oplog的对应关系
    • delete操作
    • update操作
  • 小结
  • 总结

1. 基本概念

oplog使用固定大小集合记录了数据库中所有修改操作的操作日志(新增、修改和删除,无查询),mongodb收到修改请求后,先在主节点(Primary)执行请求,再把操作日志保存到oplog表中,其他从节点(Secondary)到主节点拉取oplog并在异步进程中应用这些操作,从而达到主从数据的一致性。复制组内的所有节点都会保存一份oplog(集合名local.oplog.rs),这让他们可以保持同样的数据库状态。

为了提高同步效率,所有复制组成员都会向其他成员发送保活报文(pings),任意从节点可以从其他成员节点同步oplog(即可以从主节点同步,也可以从从节点同步)。oplog中的操作都是幂等的,即oplog中的某个操作日志在目标数据库中应用一次或者多次,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主从同步示意图如下(客户端写数据到主节点,从节点从主节点同步oplog并应用到本节点):

2. Oplog 的默认储存大小

当你首次启动复制组节点时,在你未指定oplog大小时,mongodb会使用默认大小来创建oplog。

对于Unix和Windows系统来说,默认大小和存储引擎的对应关系如下:

存储引擎类型 oplog大小 下限 上限
内存 物理内存的5% 50MB 50GB
WiredTiger 空闲磁盘的5% 990MB 50GB 

(注意,最新4.4版本的mongodb移除了MMAP类型存储引擎的支持。)

对于64位maxOS系统来说,参照使用的存储引擎类型,该默认大小是192MB(物理内存或者磁盘空间),如下:

存储引擎类型 oplog大小
内存 192MB物理内存
WiredTiger 192MB的磁盘空间

大部分情况下,oplog的默认大小是足够的。举个例子,如果5%的磁盘空间存储了最近24小时的操作日志,此时如果某个从节点的日志同步时间差超过24小时时,从节点将停止同步oplog,并将自身的状态从“Secondery”切换到“STALE”。当然,在实际的运行环境中,大部分复制组成员的负载会低一些,他们的oplog中也会持有更长时间段的日志。

3. 可能需要更大oplog的工作负载

如果你预测到你的复制组的工作负载属于以下的模式,你需要创建比默认值更大一些的oplog。相反的,如果你的应用大部分情况下是读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写操作,那么更小一些的oplog也是满足需要的。

下面的工作负载可能需要更大一些的oplog

单次操作会更新多条记录

为了满足oplog的幂等性,单次操作更新多条记录时,mongodb会记录多条操作日志到oplog中,这种场景就需要使用大量的oplog的空间,虽然此时数据大小或者磁盘大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那么多。

删除操作和插入操作一样多时

如果你的删除操作请求量和插入操作的请求量大致相当时,数据库在磁盘空间消耗方面不会有明显增长,但是操作日志的大小会非常巨大。

显著数量的原文档更新

如果工作负载的大部分操作都是原文档更新,此时虽然不会增加数据库中文档的数量,但是数据库需要记录大量的操作日志。

4. Oplog状态

如果要查看oplog的状态,包含记录条数和时间范围,可以使用"rs.printReplicationInfo() "命令,如下: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rs.printReplicationInfo()
configured oplog size:   1024MB  // oplog大小是1024MB
log length start to end: 867353secs (240.93hrs)  // 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日志的时间差是240.93小时
oplog first event time:  Wed Jul 07 2021 20:24:57 GMT+0800
oplog last event time:   Sat Jul 17 2021 21:20:50 GMT+0800
now:                     Sat Jul 17 2021 21:20:56 GMT+0800

5. Oplog格式

从前面知道oplog是存储在数据库local中,表名为“oplog.rs”,通过查询命令看一下oplog的数据格式:

db.oplog.rs.find({"ns":"test.users"}).limit(1)   // ns字段指明查询对数据库test中users表的操作日志
{
    "ts": Timestamp(1625660877, 2),     // 日志的操作时间戳,第一个数字是时间戳,单位秒,第二个数字是当前秒的第2个操作
    "t": NumberLong(2),
    "h": NumberLong("5521980394145765083"),
    "v": 2,
    "op": "i",            // i表示insert,u表示update,d表示delete,c 表示的是数据库的命令,比如建表,n表示noop,即空操作
    "ns": "test.users",   // 命名空间,即数据库和集合名称
    "ui":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 连接到mongodb的客户端会话id
    "wall": ISODate("2021-07-07T12:27:57.689Z"),  // 操作执行时间,utc时间
    "o": {        // 操作的内容,对于不同的op类型,其格式不尽相同
        "_id": ObjectId("60e59dcd46db1fb4605f8b18"),
        "name": "1"
    }
}

6. CUD操作和Oplog的对应关系

前面分析oplog日志格式的时候,查看了一条insert操作对应的日志,就不再赘述,下面再看下delete和update对应的日志格式(find不会产生oplog)。

delete操作

首先插入三条记录: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use testswitched to db test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insert({"name":"张三","age":NumberInt(10),"sex":"男"})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insert({"name":"李四","age":NumberInt(11),"sex":"男"})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insert({"name":"王五","age":NumberInt(12),"sex":"男"})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find(){ "_id" : ObjectId("60f2e11b0d98dc3b374199de"), "name" : "张三", "age" : 10, "sex" : "男" }{ "_id" : ObjectId("60f2e11e0d98dc3b374199df"), "name" : "李四", "age" : 11, "sex" : "男" }{ "_id" : ObjectId("60f2e11e0d98dc3b374199e0"), "name" : "王五", "age" : 12, "sex" : "男" }

执行delete操作,匹配条件是{"sex":"男"},即删除所有性别为男的记录: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remove({"sex":"男"})
WriteResult({ "nRemoved" : 3 })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find()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可以看到,一条删除命令删除了三条记录,对应的oplog是什么呢,来,查一下: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use local
switched to db local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oplog.rs.find({"ns":"test.users","op":"d","wall":{"$gt":ISODate("2021-07-17T13:50:57.689Z")}})
{ "ts" : Timestamp(1626530154, 1), "t" : NumberLong(2), "h" : NumberLong("5834731856459959506"), "v" : 2, "op" : "d", "ns" : "test.users", "ui" :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wall" : ISODate("2021-07-17T13:55:54.424Z"), "o" : { "_id" : ObjectId("60f2e11b0d98dc3b374199de") } }
{ "ts" : Timestamp(1626530154, 2), "t" : NumberLong(2), "h" : NumberLong("-2164276082472824844"), "v" : 2, "op" : "d", "ns" : "test.users", "ui" :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wall" : ISODate("2021-07-17T13:55:54.424Z"), "o" : { "_id" : ObjectId("60f2e11e0d98dc3b374199df") } }
{ "ts" : Timestamp(1626530154, 3), "t" : NumberLong(2), "h" : NumberLong("3834858247238363179"), "v" : 2, "op" : "d", "ns" : "test.users", "ui" :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wall" : ISODate("2021-07-17T13:55:54.424Z"), "o" : { "_id" : ObjectId("60f2e11e0d98dc3b374199e0") } }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从上可以看到,一条删除命令,在oplog中记录了三条日志,下面分析其中的一条:

{
    "ts": Timestamp(1626530154, 1),
    "t": NumberLong(2),
    "h": NumberLong("5834731856459959506"),
    "v": 2,
    "op": "d",   // 删除操作
    "ns": "test.users",  // 数据库是test,集合是users
    "ui":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wall": ISODate("2021-07-17T13:55:54.424Z"),
    "o": {     // 待删除记录的_id
        "_id": ObjectId("60f2e11b0d98dc3b374199de")
    }
}

从上面日志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用户的一次删除请求,如果删除了N条记录,那么oplog中将记录N条日志,日志中会记录待删除记录的“_id”字段,与用户的删除请求的参数无关。

update操作

下面再看下更新操作对应的oplog的日志数量和格式。

首先插入三条记录: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use test
switched to db test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insert({"name":"张三","age":NumberInt(10),"sex":"男"})
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insert({"name":"李四","age":NumberInt(11),"sex":"男"})
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insert({"name":"王五","age":NumberInt(12),"sex":"男"})
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find()
{ "_id" :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1"), "name" : "张三", "age" : 10, "sex" : "男" }
{ "_id" :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2"), "name" : "李四", "age" : 11, "sex" : "男" }
{ "_id" : ObjectId("60f2e2dc0d98dc3b374199e3"), "name" : "王五", "age" : 12, "sex" : "男" }

再执行更新操作: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update({"sex":"男"},  {"$inc":{"age":NumberInt(1)}}, false, true)
WriteResult({ "nMatched" : 3, "nUpserted" : 0, "nModified" : 3 })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users.find()
{ "_id" :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1"), "name" : "张三", "age" : 11, "sex" : "男" }
{ "_id" :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2"), "name" : "李四", "age" : 12, "sex" : "男" }
{ "_id" : ObjectId("60f2e2dc0d98dc3b374199e3"), "name" : "王五", "age" : 13, "sex" : "男" }

从返回结果可以看到,更新操作执行成功,并更新了三条记录,下面看下oplog的日志: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use local
switched to db local
MongoDB Enterprise repa:PRIMARY> db.oplog.rs.find({"ns":"test.users","op":"u","wall":{"$gt":ISODate("2021-07-17T13:50:57.689Z")}})
{ "ts" : Timestamp(1626530575, 1), "t" : NumberLong(2), "h" : NumberLong("-6359278368726841648"), "v" : 2, "op" : "u", "ns" : "test.users", "ui" :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o2" : { "_id" :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1") }, "wall" : ISODate("2021-07-17T14:02:55.319Z"), "o" : { "$v" : 1, "$set" : { "age" : 11 } } }
{ "ts" : Timestamp(1626530575, 2), "t" : NumberLong(2), "h" : NumberLong("-4351658862590633053"), "v" : 2, "op" : "u", "ns" : "test.users", "ui" :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o2" : { "_id" :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2") }, "wall" : ISODate("2021-07-17T14:02:55.319Z"), "o" : { "$v" : 1, "$set" : { "age" : 12 } } }
{ "ts" : Timestamp(1626530575, 3), "t" : NumberLong(2), "h" : NumberLong("5911110003695351597"), "v" : 2, "op" : "u", "ns" : "test.users", "ui" :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o2" : { "_id" : ObjectId("60f2e2dc0d98dc3b374199e3") }, "wall" : ISODate("2021-07-17T14:02:55.319Z"), "o" : { "$v" : 1, "$set" : { "age" : 13 } } }

和delete类似,update操作也是产生了三条日志,选第一条分析:

{
    "ts": Timestamp(1626530575, 1),
    "t": NumberLong(2),
    "h": NumberLong("-6359278368726841648"),
    "v": 2,
    "op": "u",   // 更新操作
    "ns": "test.users",  // 数据库test,集合是users
    "ui": UUID("edabbd93-76eb-42be-b54a-cdc29eb1f267"),
    "o2": {  // 更新操作的查询条件,使用的记录的_id
        "_id": ObjectId("60f2e2db0d98dc3b374199e1")
    },
    "wall": ISODate("2021-07-17T14:02:55.319Z"),
    "o": {  // 更新操作的更新内容,原始的inc操作符转变为set操作符,可以满足幂等性
        "$v": 1,
        "$set": {
            "age": 11
        }
    }
}

从上面日志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用户的一次更新请求,如果更新了N条记录,那么oplog中将记录N条日志,日志中记录待更新记录的“_id”字段为查询条件,更新操作使用的是set操作符,并不是用户的更新操作符。

小结

从上面的delete和update操作对应的oplog日志分析可以看出,oplog记录的不是用户的原始命令,而是对应的逻辑命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oplog的幂等性,但是也会衍生出可能产生大量oplog记录的问题,需要用户根据业务模型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oplog大小。

https://github.com/tomliugen

总结

到此这篇关于mongodb中oplog介绍和格式详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mongodb oplog和格式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Mongodb的oplog详解

    Oplog 是 MongoDB 实现复制集的关键数据结构,在复制集中 Primary 对数据库操作之后就会产生一个 Oplog 文档保存在 local.oplog.rs 集合中,Secondary 成员会拉取 Primary 的 Oplog 并重放相同的操作,从而达到 Secondary 成员与 Primary 有一致的数据.实际上复制集中每一个成员都会保存 Oplog,其他成员会根据连接延迟等因数选择最近的成员拉取 Oplog 数据. Oplog 存在集合 local.oplog.rs,这是系

  • 关于单台MongoDB实例开启Oplog的过程详解

    背景 随着数据的积累,MongoDB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分析团队从数据库中抽取变化数据(假如依据栏位createdatetime,transdatetime),越来越困难.我们知道MongoDB的副本集有一个数据结构Oplog,里面存储了Primary节点的所有写操作(此处的写操作是指查询以外的操作,包含 更新.异常等).其实,数据的抽取完全可以从Oplog中抓取这些操作,然后去重放. oplog是local库下的一个固定集合,Secondary就是通过查看Primary 的oplog这个集

  • 利用MongoDB中oplog机制实现准实时数据的操作监控

    前言 最近有一个需求是要实时获取到新插入到MongoDB的数据,而插入程序本身已经有一套处理逻辑,所以不方便直接在插入程序里写相关程序,传统的数据库大多自带这种触发器机制,但是Mongo没有相关的函数可以用(也可能我了解的太少了,求纠正),当然还有一点是需要python实现,于是收集整理了一个相应的实现方法. 一.引子 首先可以想到,这种需求其实很像数据库的主从备份机制,从数据库之所以能够同步主库是因为存在某些指标来做控制,我们知道MongoDB虽然没有现成触发器,但是它能够实现主从备份,所以我

  • mongodb中oplog介绍和格式详析

    目录 1. 基本概念 2. Oplog 的默认储存大小 3. 可能需要更大oplog的工作负载 4. Oplog状态 5. Oplog格式 6. CUD操作和Oplog的对应关系 delete操作 update操作 小结 总结 1. 基本概念 oplog使用固定大小集合记录了数据库中所有修改操作的操作日志(新增.修改和删除,无查询),mongodb收到修改请求后,先在主节点(Primary)执行请求,再把操作日志保存到oplog表中,其他从节点(Secondary)到主节点拉取oplog并在异步

  • Python  中的pass语句语法详析

    目录 前言 1.对人:作为空间占位符 2.对机器:为了语法完整性 前言 关于 Python 中的pass语句,它似乎很简单(只有 4 个字母),即使是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初学者也能很快地掌握它的用法. 简单而言,pass 是一种空操作(null operation),解释器执行到它的时候,除了检查语法是否合法,什么也不做就直接跳过. 它跟 return.break.continue 和 yield 之类的非空操作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会改变程序的执行顺序.它就像我们写的注释,除了占用一行代码行,不

  • MongoDB中MapReduce的使用方法详解

    前言 玩过Hadoop的小伙伴对MapReduce应该不陌生,MapReduce的强大且灵活,它可以将一个大问题拆分为多个小问题,将各个小问题发送到不同的机器上去处理,所有的机器都完成计算后,再将计算结果合并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计算.本文我们就来看看MongoDB中MapReduce的使用. 打算用mongodb mapreduce之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mapreduce其实是分批处理数据的,每一百次重新reduce处理,所以到reduce里的数据如果是101条,那就会分

  • MongoDB中如何使用JOIN操作详解

    前言 MongoDB是由C++语言所编写的一种面向文档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NoSql数据库实现),也是介于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存储产品,而众所周知SQL与NoSQL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不支持JOIN,在传统的数据库中,SQL JOIN子句允许你使用普通的字段,在两个或者是更多表中的组合表中的每行数据.例如,如果你有表books和publishers,你可以像下面这样写命令: SELECT book.title, publisher.name FROM book LEFT JO

  • MongoDB中的定时索引示例详解

    MongoDB中存在一种索引,叫做TTL索引(time-to-live index,具有生命周期的索引),这种索引允许为每一个文档设置一个超时时间.一个文档达到预设置的老化程度后就会被删除. 数据到期对于某些类型的信息非常有用,例如机器生成的事件数据,日志和会话信息,这些信息只需要在数据库中保存有限的时间. 在createIndex中指定expireAfterSeconds选项就可以创建一个TTL索引: // 超时时间为24小时,默认是前台运行,可以通过background:true设置为后台模

  • JavaScript中引用vs复制示例详析

    前言 好像一般很少人讲到js中的引用和复制,不过弄清楚这个概念可以帮助理解很多东西 先讲一下很基础的东西,看看js中几种数据类型分别传的什么 引用:对象.数组.函数 复制:数字.布尔 字符串单独说明,因为它的特殊性,无法确定是传递引用还是复制数值(因为字符串的值是没法改变的,所以纠结这个问题也是没意义的)但是用于比较的时候显然是属于传值比较 下面来一起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首先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let age = 18; let age2 = age; console.log(age, age2

  • JavaScript中事件冒泡机制示例详析

    什么是冒泡? DOM事件流(event  flow )存在三个阶段:事件捕获阶段. 处于目标阶段. 事件冒泡阶段. 事件捕获(event  capturing):通俗的理解就是,当鼠标点击或者触发dom事件时,浏览器会从根节点开始由外到内进行事件传播,即点击了子元素,如果父元素通过事件捕获方式注册了对应的事件的话,会先触发父元素绑定的事件. 事件冒泡(dubbed  bubbling):与事件捕获恰恰相反,事件冒泡顺序是由内到外进行事件传播,直到根节点. dom标准事件流的触发的先后顺序为:先捕

  • iOS中block变量捕获原理详析

    Block概述 Block它是C语言级别和运行时方面的一个特征.Block封装了一段代码逻辑,也用{}括起,和标准C语言中的函数/函数指针很相似,此外就是blokc能够对定义环境中的变量可以引用到.这一点和其它各种语言中所说的"闭包"是非常类似的概念.在iOS中,block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对代码封装作为参数传递.这在使用dispatch并发(Operation中也有BlockOperation)和completion异步回调等处都广泛应用. Block是苹果官方特别推荐使用的数据类

  • ASP.NET MVC中异常处理&自定义错误页详析

    一.应用场景 对于B/S应用程序,在部署到正式环境运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在前期测试过程中没有发现的一些异常或者错误,或者说只有在特定条件满足时才会发生的一些异常,对于使用ASP.NET MVC开发的应用程序站点,在部署到IIS上后,如果开发人员未对程序进行错误处理,那么一旦程序出现未处理的错误或异常,用户将看到一个让人感到及其困惑的错误堆栈跟踪页面,使得站点的用户体验下降,从程序的角度上来说,不做自定义错误处理也不利于程序出问题时的根源查找,因为很多时候有些错误只在特定条件下满足时才重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