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dev-server核心概念案例详解

webpack-dev-server 核心概念

Webpack 的 ContentBase vs publicPath vs output.path


webpack-dev-server 会使用当前的路径作为请求的资源路径(所谓

当前的路径

就是运行 webpack-dev-server 这个命令的路径,如果对 webpack-dev-server 进行了包装,比如 wcf,那么当前路径指的就是运行 wcf命令的路径,一般是项目的根路径),但是读者可以通过指定 content-base 来修改这个默认行为:

webpack-dev-server --content-base build/

这样 webpack-dev-server 就会使用 build 目录下的资源来处理静态资源的请求,如 css/ 图片等。content-base 一般不要和 publicPath、output.path 混淆掉。其中 content-base 表示静态资源的路径是什么,比如下面的例子: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index.css" rel="external nofollow" >
</head>
<body>
  <div id="react-content">这里要插入 js 内容</div>
</body>
</html>

在作为 html-webpack-plugin 的 template 以后,那么上面的 index.css 路径到底是什么?是相对于谁来说?上面已经强调了:如果在没有指定 content-base 的情况下就是相对于当前路径来说的,所谓的当前路径就是在运行 webpack-dev-server 目录来说的,所以假如在项目根路径运行了这个命令,那么就要保证在项目根路径下存在该 index.css 资源,否则就会存在 html-webpack-plugin 的 404 报错。当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 content-base 修改为和 html-webpack-plugin的html 模板一样的目录。

上面讲到 content-base 只是和静态资源的请求有关,那么我们将其 publicPath 和 output.path 做一个区分。
首先:假如将 output.path 设置为build(这里的 build 和 content-base 的 build 没有任何关系,请不要混淆),要知道 webpack-dev-server 实际上并没有将这些打包好的 bundle 写到这个目录下,而是存在于内存中的,但是我们可以假设(注意这里是假设)其是写到这个目录下的。
然后:这些打包好的 bundle 在被请求的时候,其路径是相对于配置的publicPath来说的,publicPath 相当于虚拟路径,其映射于指定的output.path。假如指定的 publicPath 为 "/assets/",而且 output.path 为 "build",那么相当于虚拟路径 "/assets/" 对应于 "build"(前者和后者指向的是同一个位置),而如果 build 下有一个 "index.css",那么通过虚拟路径访问就是/assets/index.css。
最后:如果某一个内存路径(文件写在内存中)已经存在特定的 bundle,而且编译后内存中有新的资源,那么我们也会使用新的内存中的资源来处理该请求,而不是使用旧的 bundle!比如有一个如下的配置:

module.exports = {
  entry: {
    app: ["./app/main.js"]
  },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build"),
    publicPath: "/assets/",
    //此时相当于/assets/路径对应于 build 目录,是一个映射的关系
    filename: "bundle.js"
  }
}

那么我们要访问编译后的资源可以通过 localhost:8080/assets/bundle.js 来访问。如果在 build 目录下有一个 html 文件,那么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来访问 js 资源: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script src="assets/bundle.js"></script>
</body>
</html>

此时会看到控制台输出如下内容: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主要关注下面两句输出:

Webpack result is served from /assets/

Content is served from /users/…./build

之所以是这样的输出结果是因为设置了 contentBase 为 build,因为运行的命令为webpack-dev-server --content-base build/。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在 html 模板中不存在对外部相对资源的引用,我们并不需要指定 content-base,但是如果存在对外部相对资源 css/ 图片的引用,可以通过指定 content-base 来设置默认静态资源加载的路径,除非所有的静态资源全部在当前目录下

webpack-dev-server 热加载(HMR)

为 webpack-dev-server 开启 HMR 模式只需要在命令行中添加--hot,它会将 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这个插件添加到 webpack 的配置中去,所以开启 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 inline 模式。在 inline 模式下,只需要在命令行中添加--inline --hot就可以自动实现。
这时候 webpack-dev-server 就会自动添加 webpack/hot/dev-server 入口文件到配置中,只是需要访问下面的路径就可以了 http://«host»:«port»/«path»。在控制台中可以看到如下的内容
其中以 [HMR] 开头的部分来自于 webpack/hot/dev-server 模块,而以[WDS]开头的部分来自于 webpack-dev-server 的客户端。下面的部分来自于 webpack-dev-server/client/index.js 内容,其中的 log 都是以 [WDS] 开头的:

function reloadApp() {
  if(hot) {
    log("info", "[WDS] App hot update...");
    window.postMessage("webpackHotUpdate" + currentHash, "*");
  } else {
    log("info", "[WDS] App updated. Reloading...");
    window.location.reload();
  }
}

而在 webpack/hot/dev-server 中的 log 都是以 [HMR] 开头的(它是来自于 Webpack 本身的一个 plugin):

if(!updatedModules) {
        console.warn("[HMR] Cannot find update. Need to do a full reload!");
        console.warn("[HMR] (Probably because of restarting the webpack-dev-server)");
        window.location.reload();
        return;
      }

那么如何在 nodejs 中使用 HMR 功能呢?此时需要修改三处配置文件:

1.添加一个 Webpack 的入口点,也就是 webpack/hot/dev-server
2.添加一个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到 webpack 的配置中
3.添加 hot:true 到 webpack-dev-server 配置中,从而在服务端启动 HMR(可以在 cli 中使用 webpack-dev-server --hot)
比如下面的代码就展示了 webpack-dev-server 为了实现 HMR 是如何处理入口文件的:

if(options.inline) {
  var devClient = [require.resolve("../client/") + "?" + protocol + "://" + (options.public || (options.host + ":" + options.port))];
  //将 webpack-dev-server 的客户端入口添加到的 bundle 中,从而达到自动刷新
  if(options.hot)
    devClient.push("webpack/hot/dev-server");
    //这里是 webpack-dev-server 中对 hot 配置的处理
  [].concat(wpOpt).forEach(function(wpOpt) {
    if(typeof wpOpt.entry === "object" && !Array.isArray(wpOpt.entry)) {
      Object.keys(wpOpt.entry).forEach(function(key) {
        wpOpt.entry[key] = devClient.concat(wpOpt.entry[key]);
      });
    } else {
      wpOpt.entry = devClient.concat(wpOpt.entry);
    }
  });
}

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 nodejs 使用方式如下:

var config = require("./webpack.config.js");
config.entry.app.unshift("webpack-dev-server/client?http://localhost:8080/", "webpack/hot/dev-server");
//条件一(添加了 webpack-dev-server 的客户端和 HMR 的服务端)
var compiler = webpack(config);
var server = new webpackDevServer(compiler, {
  hot: true //条件二(--hot 配置,webpack-dev-server 会自动添加 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
});
server.listen(8080);

webpack-dev-server 启动 proxy 代理

webpack-dev-server 使用

http-proxy-middleware

去把请求代理到一个外部的服务器,配置的样例如下:

proxy: {
  '/api': {
    target: 'https://other-server.example.com',
    secure: false
  }
}
// In webpack.config.js
{
  devServer: {
    proxy: {
      '/api': {
        target: 'https://other-server.example.com',
        secure: false
      }
    }
  }
}
// Multiple entry
proxy: [
  {
    context: ['/api-v1/**', '/api-v2/**'],
    target: 'https://other-server.example.com',
    secure: false
  }
]

这种代理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重要的,比如可以把一些静态文件通过本地的服务器加载,而一些 API 请求全部通过一个远程的服务器来完成。还有一个情景就是在两个独立的服务器之间进行请求分割,如一个服务器负责授权而另外一个服务器负责应用本身。下面给出日常开发中遇到的一个例子:

(1)有一个请求是通过相对路径来完成的,比如地址是 "/msg/show.htm"。但是,在日常和生产环境下前面会加上不同的域名,如日常是 you.test.com 而生产环境是 you.inc.com。

(2)那么比如现在想在本地启动一个 webpack-dev-server,然后通过 webpack-dev-server 来访问日常的服务器,而且日常的服务器地址是 11.160.119.131,所以会通过如下的配置来完成:

devServer: {
    port: 8000,
    proxy: {
      "/msg/show.htm": {
        target: "http://11.160.119.131/",
        secure: false
      }
    }
  }

此时当请求 "/msg/show.htm" 的时候,其实请求的真实 URL 地址为 "http//11.160.119.131/msg/show.htm"。

(3)在开发环境中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本地的 devServer 启动的地址为: "http://30.11.160.255:8000/" 或者常见的 "http://0.0.0.0:8000/" ,那么真实的服务器会返回一个 URL 要求登录,但是,将本地 devServer 启动到 localhost 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 localhost 种上了后端需要的 cookie,而其他的域名没有种上 cookie,导致代理服务器访问日常服务器的时候没有相应的 cookie,从而要求权限验证)。其中指定 localhost 的方式可以通过

wcf

来完成,因为 wcf 默认可以支持 IP 或者 localhost 方式来访问。当然也可以通过添加下面的代码来完成:

devServer: {
    port: 8000,
    host:'localhost',
    proxy: {
      "/msg/show.htm": {
        target: "http://11.160.119.131/",
        secure: false
      }
    }
  }

(4)关于 webpack-dev-server 的原理,读者可以查看“反向代理为何叫反向代理”等资料来了解,其实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正向代理隐藏了真实的客户端,而反向代理隐藏了真实的服务器”。而 webpack-dev-server 其实扮演了一个代理服务器的角色,服务器之间通信不会存在前端常见的同源策略,这样当请求 webpack-dev-server 的时候,它会从真实的服务器中请求数据,然后将数据发送给你的浏览器。

  browser => localhost:8080(webpack-dev-server无代理) => http://you.test.com
  browser => localhost:8080(webpack-dev-server有代理) => http://you.test.com

上面的第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代理的情况,在 localhost:8080 的页面通过前端策略去访问 http://you.test.com 会存在同源策略,即第二步是通过前端策略去访问另外一个地址的。但是对于第二种情况,第二步其实是通过代理去完成的,即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不存在同源策略问题。而我们变成了直接访问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返回一个页面,对于页面中某些满足特定条件前端请求(proxy、rewrite配置)全部由代理服务器来完成,这样同源问题就通过代理服务器的方式得到了解决。

(5)上面讲述的是 target 是 IP 的情况,如果 target 要指定为域名的方式,可能需要绑定 host。比如下面绑定的 host:
11.160.119.131 youku.min.com
那么下面的 proxy 配置就可以采用域名了:

devServer: {
    port: 8000,
    proxy: {
      "/msg/show.htm": {
        target: "http://youku.min.com/",
        secure: false
      }
    }
  }

这和 target 绑定为 IP 地址的效果是完全一致的。总结一句话:“target 指定了满足特定 URL 的请求应该对应到哪台主机上,即代理服务器应该访问的真实主机地址”。
其实 proxy 还可以通过配置一个 bypass() 函数的返回值视情况绕开一个代理。这个函数可以查看 HTTP 请求和响应及一些代理的选项。它返回要么是 false 要么是一个 URL 的 path,这个 path 将会用于处理请求而不是使用原来代理的方式完成。下面例子的配置将会忽略来自于浏览器的 HTTP 请求,它和 historyApiFallback 配置类似。浏览器请求可以像往常一样接收到 html 文件,但是 API 请求将会被代理到另外的服务器:

proxy: {
  '/some/path': {
    target: 'https://other-server.example.com',
    secure: false,
    bypass: function(req, res, proxyOptions) {
      if (req.headers.accept.indexOf('html') !== -1) {
        console.log('Skipping proxy for browser request.');
        return '/index.html';
    }
  }
 }
}

对于代理的请求也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函数来重写,这个函数可以查看或者改变 HTTP 请求。下面的例子就会重写 HTTP 请求,其主要作用就是移除 URL 前面的 /api 部分。

proxy: {
  '/api': {
    target: 'https://other-server.example.com',
    pathRewrite: {'^/api' : ''}
  }
}

其中 pathRewrite 配置来自于 http-proxy-middleware。更多配置可以查看

http-proxy-middleware 官方文档

historyApiFallback 选项

当使用 HTML 5 的 history API 的时候,当 404 出现的时候可能希望使用 index.html 来作为请求的资源,这时候可以使用这个配置 :historyApiFallback:true。然而,如果修改了 output.publicPath,就需要指定重定向的 URL,可以使用 historyApiFallback.index 选项。

// output.publicPath: '/foo-app/'
historyApiFallback: {
  index: '/foo-app/'
}

使用 rewrite 选项可以重新设置静态资源

historyApiFallback: {
    rewrites: [
        // shows views/landing.html as the landing page
        { from: /^\/$/, to: '/views/landing.html' },
        // shows views/subpage.html for all routes starting with /subpage
        { from: /^\/subpage/, to: '/views/subpage.html' },
        // shows views/404.html on all other pages
        { from: /./, to: '/views/404.html' },
    ],
},

使用 disableDotRule 来满足一个需求,即如果一个资源请求包含一个
.符号,那么表示是对某一个特定资源的请求,也就满足 dotRule。我们看看
connect-history-api-fallback 内部是如何处理的:

if (parsedUrl.pathname.indexOf('.') !== -1 &&
        options.disableDotRule !== true) {
      logger(
        'Not rewriting',
        req.method,
        req.url,
        'because the path includes a dot (.) character.'
      );
      return next();
    }
    rewriteTarget = options.index || '/index.html';
    logger('Rewriting', req.method, req.url, 'to', rewriteTarget);
    req.url = rewriteTarget;
    next();
  };

也就是说,如果是对绝对资源的请求,也就是满足 dotRule,但是 disableDotRule(disable dot rule file request)为 false,表示我们会自己对满足 dotRule 的资源进行处理,所以不用定向到 index.html 中!如果 disableDotRule 为 true 表示不会对满足 dotRule 的资源进行处理,所以直接定向到 index.html!

history({
  disableDotRule: true
})

webpack-dev-server 更多配置

var server = new WebpackDevServer(compiler, {
  contentBase: "/path/to/directory",
  //content-base 配置
  hot: true,
  //开启 HMR,由 webpack-dev-server 发送 "webpackHotUpdate" 消息到客户端代码
  historyApiFallback: false,
  //单页应用 404 转向 index.html
  compress: true,
  //开启资源的 gzip 压缩
  proxy: {
    "**": "http://localhost:9090"
  },
  //代理配置,来源于 http-proxy-middleware
  setup: function(app) {
     //webpack-dev-server 本身是 Express 服务器可以添加自己的路由
    // app.get('/some/path', function(req, res) {
    //   res.json({ custom: 'response' });
    // });
  },
  //为 Express 服务器的 express.static 方法配置参数 http://expressjs.com/en/4x/api.html#express.static
  staticOptions: {
  },
  //在 inline 模式下用于控制在浏览器中打印的 log 级别,如`error`, `warning`, `info` or `none`.
  clientLogLevel: "info",
  //不在控制台打印任何 log
  quiet: false,
  //不输出启动 log
  noInfo: false,
  //webpack 不监听文件的变化,每次请求来的时候重新编译
  lazy: true,
  //文件名称
  filename: "bundle.js",
  //webpack 的 watch 配置,每隔多少秒检查文件的变化
  watchOptions: {
    aggregateTimeout: 300,
    poll: 1000
  },
  //output.path 的虚拟路径映射
  publicPath: "/assets/",
  //设置自定义 http 头
  headers: { "X-Custom-Header": "yes" },
  //打包状态信息输出配置
  stats: { colors: true },
  //配置 https 需要的证书等
  https: {
    cert: fs.readFileSync("path-to-cert-file.pem"),
    key: fs.readFileSync("path-to-key-file.pem"),
    cacert: fs.readFileSync("path-to-cacert-file.pem")
  }
});
server.listen(8080, "localhost", function() {});
// server.close();

上面其他配置中,除了 filename 和 lazy 外都是容易理解的,那么下面继续分析下 lazy 和 filename 的具体使用场景。我们知道,在 lazy 阶段 webpack-dev-server 不是调用 compiler.watch 方法,而是等待请求到来的时候才会编译。源代码如下:

startWatch: function() {
      var options = context.options;
      var compiler = context.compiler;
      // start watching
      if(!options.lazy) {
        var watching = compiler.watch(options.watchOptions, share.handleCompilerCallback);
        context.watching = watching;
        //context.watching 得到原样返回的 Watching 对象
      } else {
       //如果是 lazy,表示我们不是 watching 监听,而是请求的时候才编译
        context.state = true;
      }
    }

调用 rebuild 的时候会判断 context.state。每次重新编译后在 compiler.done 中会将 context.state 重置为 true!

rebuild: function rebuild() {
      //如果没有通过 compiler.done 产生过 Stats 对象,那么设置 forceRebuild 为 true
      //如果已经有 Stats 表明以前 build 过,那么调用 run 方法
      if(context.state) {
        context.state = false;
        //lazy 状态下 context.state 为 true,重新 rebuild
        context.compiler.run(share.handleCompilerCallback);
      } else {
        context.forceRebuild = true;
      }
    },

下面是当请求到来的时候我们调用上面的 rebuild 继续重新编译:

handleRequest: function(filename, processRequest, req) {
      // in lazy mode, rebuild on bundle request
      if(context.options.lazy && (!context.options.filename || context.options.filename.test(filename)))
        share.rebuild();
      //如果 filename 里面有 hash,那么通过 fs 从内存中读取文件名,同时回调就是直接发送消息到客户端!!!
      if(HASH_REGEXP.test(filename)) {
        try {
          if(context.fs.statSync(filename).isFile()) {
            processRequest();
            return;
          }
        } catch(e) {
        }
      }
      share.ready(processRequest, req);
      //回调函数将文件结果发送到客户端
    },

其中 processRequest 就是直接把编译好的资源发送到客户端:

function processRequest() {
      try {
        var stat = context.fs.statSync(filename);
        //获取文件名
        if(!stat.isFile()) {
          if(stat.isDirectory()) {
            filename = pathJoin(filename, context.options.index || "index.html");
            //文件名
            stat = context.fs.statSync(filename);
            if(!stat.isFile()) throw "next";
          } else {
            throw "next";
          }
        }
      } catch(e) {
        return goNext();
      }
      // server content
      // 直接访问的是文件那么读取,如果是文件夹那么要访问文件夹
      var content = context.fs.readFileSync(filename);
      content = shared.handleRangeHeaders(content, req, res);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To support XHR, etc.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mime.lookup(filename) + "; charset=UTF-8");
      res.setHeader("Content-Length", content.length);
      if(context.options.headers) {
        for(var name in context.options.headers) {
          res.setHeader(name, context.options.headers[name]);
        }
      }
      // Express automatically sets the statusCode to 200, but not all servers do (Koa).
      res.statusCode = res.statusCode || 200;
      if(res.send) res.send(content);
      else res.end(content);
    }
  }

所以,在 lazy 模式下如果我们没有指定文件名 filename,即每次请求的是那个 Webpack 输出文件(chunk),那么每次都是会重新 rebuild 的!但是如果指定了文件名,那么只有访问该文件名的时候才会 rebuild!

到此这篇关于webpack-dev-server核心概念案例详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webpack-dev-server核心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浅谈webpack-dev-server的配置和使用

    本文介绍了浅谈webpack-dev-server的配置和使用,分享给大家,具体如下: 1安装的WebPack-dev-server 在终端输入 npm i webpack-dev-server 安装webpack-dev-server包 2.配置dev-server 在package.json文件中的脚本中添加代码 "dev":"WebPack-dev-server --config webpack.config.js" 在webpack.config.js文件中

  • 使用webpack-dev-server处理跨域请求的方法

    在前端调试的时候,跨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这个在之前的文章 关于跨域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中其实已经讨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方法. 如果要使用 JSONP,第一是需要修改的地方比较多,而且也不太符合前端发展的大趋势,如果使用 CORS 的话并没有 application/json 类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在前端调试时候的需求,并不是在上线以后的需求,所以对后端有太多的入侵也不好. 所以就有一个念想突然在大脑中闪过--加入有一个代理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又想了一下写起来还挺麻烦,于是就被搁

  • 解决webpack dev-server不能匹配post请求的问题

    webpack的dev-server只能匹配get请求,在本地做本地数据的时候会很不方便. 可以使用如下两种办法解决: 1.在webpack.config.js配置文件中的devServer字段加入 devServe:{ setup: (app) => { //解决post没响应的问题 app.post('/goform/**', function(req, res) { res.redirect(req.originalUrl); //重定向到对应路径 }); } } @webpack3.0以

  • webpack-dev-server远程访问配置方法

    下面的package.json文件中配置的webpack-dev-server为开发模式,可以使用http://localhost:8080或http://127.0.0.1:8080进行访问 "scripts": { "dev": "cross-env NODE_ENV=development webpack-dev-server --open --hot", "build": "rimraf dist &

  • 详解webpack-dev-server 设置反向代理解决跨域问题

    一.设置代理的原因 现在对前端开发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随着自动化以及模块化的诞生,前后端开发模式越来越流行.后端只负责接口,前端负责数据展示.逻辑处理.但是前后端开发模式,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跨域问题.  二.如何配置webpack的代理 webpack代理需要另外一个插件:webpack-dev-server webpack-dev-server配置代理非常的方便,只需要条件一个proxy属性,然后配置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了: var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 详解webpack-dev-server的简单使用

    webpack-dev-server webpack-dev-server是一个小型的Node.js Express服务器,它使用webpack-dev-middleware来服务于webpack的包,除此自外,它还有一个通过Sock.js来连接到服务器的微型运行时.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配置文件(webpack.config.js) var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app:["./app/main.

  • webpack-dev-server核心概念案例详解

    webpack-dev-server 核心概念 Webpack 的 ContentBase vs publicPath vs output.path webpack-dev-server 会使用当前的路径作为请求的资源路径(所谓 当前的路径 就是运行 webpack-dev-server 这个命令的路径,如果对 webpack-dev-server 进行了包装,比如 wcf,那么当前路径指的就是运行 wcf命令的路径,一般是项目的根路径),但是读者可以通过指定 content-base 来修改这

  • vue组件三大核心概念图文详解

    前言 本文主要介绍属性.事件和插槽这三个vue基础概念.使用方法及其容易被忽略的一些重要细节.如果你阅读别人写的组件,也可以从这三个部分展开,它们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一个组件的所有功能. 本文的代码请猛戳 github博客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动手多敲敲代码! 一.属性 1.自定义属性props prop 定义了这个组件有哪些可配置的属性,组件的核心功能也都是它来确定的.写通用组件时,props 最好用对象的写法,这样可以针对每个属性设置类型.默认值或自定义校验属性的值,这点在组件开发中很重要,

  • 二叉树的概念案例详解

    二叉树简介 关于树的介绍,请参考: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790276/article/details/104033482 一.二叉树简介 二叉树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结构,是一种特殊的树,如下图,就是一棵二叉树. 二叉树是由n(n>=0)个节点组成的数据集合.当 n=0 时,二叉树中没有节点,称为空二叉树.当 n=1 时,二叉树只有根节点一个节点.当 n>1 时,二叉树的每个节点都最多只能有两个子树,递归地构建成一棵完整的二叉树. 二叉树的两个子树

  • Python 二叉树的概念案例详解

    二叉树简介 关于树的介绍,请参考:https://www.jb51.net/article/222488.htm 一.二叉树简介 二叉树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结构,是一种特殊的树,如下图,就是一棵二叉树. 二叉树是由n(n>=0)个节点组成的数据集合.当 n=0 时,二叉树中没有节点,称为空二叉树.当 n=1 时,二叉树只有根节点一个节点.当 n>1 时,二叉树的每个节点都最多只能有两个子树,递归地构建成一棵完整的二叉树. 二叉树的两个子树被称为左子树(left subtree)和右子树

  • SQL Server批量插入数据案例详解

    在SQL Server 中插入一条数据使用Insert语句,但是如果想要批量插入一堆数据的话,循环使用Insert不仅效率低,而且会导致SQL一系统性能问题.下面介绍SQL Server支持的两种批量数据插入方法:Bulk和表值参数(Table-Valued Parameters),高效插入数据. 新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create database BulkTestDB; go use BulkTestDB; go --Create Table Create tab

  • SQL Server之SELECT INTO 和 INSERT INTO SELECT案例详解

    做数据库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表数据备份的,而SELECT INTO--和INSERT INTO SELECT-- 这两种语句就是用来进行表数据复制,下面简单的介绍下: 1.INSERT INTO SELECT 语句格式:Insert Into Table2(column1,column2--) Select value1,value2,value3,value4 From Table1 或 Insert Into Table2 Select * From Table1 说明:这种方式的表复制

  • Webpack-cli安装成功后查看webpack -v报错案例详解

    目录 问题 1. 安装webpack webpack-cli 2. 查看webpack 版本 解决 1. 查看node版本 2. 升级npm 3. 查看webpack版本 问题 1. 安装webpack webpack-cli npm install -g webpack webpack-cli 2. 查看webpack 版本 webpack -v 报错 /usr/local/lib/node_modules/webpack/lib/cli.js:66 .replace( ^ SyntaxErr

  • Java 内置Http Server构建web应用案例详解

    一.概述 使用Java技术构建Web应用时, 我们通常离不开tomcat和jetty之类的servlet容器,这些Web服务器功能强大,性能强劲,深受欢迎,是运行大型Web应用的必备神器. 虽然Java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来开发大型应用的,然而有时候我们开发的程序只是简单的小型应用,对于功能的需求和性能的要求并不高, 可能仅仅就几百行甚至几十行代码,这个时候使用tomcat之类的Web服务器去运行就显得有点大材小用了. 比如说只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读出来转换成JSON,以Web服务的形式吐给调用方这样

  • Java JNDI案例详解

    JNDI的理解 JNDI是 Java 命名与文件夹接口(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在J2EE规范中是重要的规范之中的一个,不少专家觉得,没有透彻理解JNDI的意义和作用,就没有真正掌握J2EE特别是EJB的知识.  那么,JNDI究竟起什么作用?//带着问题看文章是最有效的  要了解JNDI的作用,我们能够从"假设不用JNDI我们如何做?用了JNDI后我们又将如何做?"这个问题来探讨.  没有JNDI的做法:  程序猿开发时,知道要开发訪

  • SpringBoot实战之处理异常案例详解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实现统一响应信息的博文,根据文中实战操作,能够解决正常响应的一致性,但想要实现优雅响应,还需要优雅的处理异常响应,所以有了这篇内容. 作为后台服务,能够正确的处理程序抛出的异常,并返回友好的异常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大部分代码都是为了 处理异常情况.而且,统一的异常响应,有助于客户端理解服务端响应,并作出正确处理,而且能够提升接口的服务质量. SpringBoot提供了异常的响应,可以通过/error请求查看效果: 这是从浏览器打开的场景,也就是请求头不包括content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