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实现核心Diff算法的示例代码

目录
  • Diff算法的设计思路
  • Demo介绍
    • Diff算法实现
    • 遍历前的准备工作
    • 遍历after
    • 遍历后的收尾工作
  • 总结

Diff算法的设计思路

试想,Diff算法需要考虑多少种情况呢?大体分三种,分别是:

节点属性变化,比如:

// 更新前
<ul>
  <li key="0" className="before">0</li>
  <li key="1">1</li>
</ul>

// 更新后
<ul>
  <li key="0" className="after">0</li>
  <li key="1">1</li>
</ul>

节点增删,比如:

// 更新前
<ul>
  <li key="0">0</li>
  <li key="1">1</li>
  <li key="2">2</li>
</ul>

// 更新后 情况1 —— 新增节点
<ul>
  <li key="0">0</li>
  <li key="1">1</li>
  <li key="2">2</li>
  <li key="3">3</li>
</ul>

// 更新后 情况2 —— 删除节点
<ul>
  <li key="0">0</li>
  <li key="1">1</li>
</ul>

节点移动,比如:

// 更新前
<ul>
  <li key="0">0</li>
  <li key="1">1</li>
</ul>

// 更新后
<ul>
  <li key="1">1</li>
  <li key="0">0</li>
</ul>

该如何设计Diff算法呢?考虑到只有以上三种情况,一种常见的设计思路是:

  • 首先判断当前节点属于哪种情况
  • 如果是增删,执行增删逻辑
  • 如果是属性变化,执行属性变化逻辑
  • 如果是移动,执行移动逻辑

按这个方案,其实有个隐含的前提—— 不同操作的优先级是相同的。但在日常开发中,节点移动发生较少,所以Diff算法会优先判断其他情况。

基于这个理念,主流框架(React、Vue)的Diff算法都会经历多轮遍历,先处理常见情况,后处理不常见情况

所以,这就要求处理不常见情况的算法需要能给各种边界case兜底。

换句话说,完全可以仅使用处理不常见情况的算法完成Diff操作。主流框架之所以没这么做是为了性能考虑。

本文会砍掉处理常见情况的算法,保留处理不常见情况的算法

这样,只需要40行代码就能实现Diff的核心逻辑。

Demo介绍

首先,我们定义虚拟DOM节点的数据结构:

type Flag = 'Placement' | 'Deletion';

interface Node {
  key: string;
  flag?: Flag;
  index?: number;
}

keynode的唯一标识,用于将节点在变化前、变化后关联上。

flag代表node经过Diff后,需要对相应的真实DOM执行的操作,其中:

  • Placement对于新生成的node,代表对应DOM需要插入到页面中。对于已有的node,代表对应DOM需要在页面中移动
  • Deletion代表node对应DOM需要从页面中删除

index代表该node在同级node中的索引位置

注:本Demo仅实现为node标记flag,没有实现根据flag执行DOM操作

我们希望实现的diff方法,接收更新前更新后NodeList,为他们标记flag

type NodeList = Node[];

function diff(before: NodeList, after: NodeList): NodeList {
  // ...代码
}

比如对于:

// 更新前
const before = [
  {key: 'a'}
]
// 更新后
const after = [
  {key: 'd'}
]

// diff(before, after) 输出
[
  {key: "d", flag: "Placement"},
  {key: "a", flag: "Deletion"}
]

{key: "d", flag: "Placement"}代表d对应DOM需要插入页面。

{key: "a", flag: "Deletion"}代表a对应DOM需要被删除。

执行后的结果就是:页面中的a变为d。

再比如:

// 更新前
const before = [
  {key: 'a'},
  {key: 'b'},
  {key: 'c'},
]
// 更新后
const after = [
  {key: 'c'},
  {key: 'b'},
  {key: 'a'}
]

// diff(before, after) 输出
[
  {key: "b", flag: "Placement"},
  {key: "a", flag: "Placement"}
]

由于b之前已经存在,{key: "b", flag: "Placement"}代表b对应DOM需要向后移动(对应parentNode.appendChild方法)。abc经过该操作后变为acb

由于a之前已经存在,{key: "a", flag: "Placement"}代表a对应DOM需要向后移动。acb经过该操作后变为cba

执行后的结果就是:页面中的abc变为cba。

Diff算法实现

核心逻辑包括三步:

  • 遍历前的准备工作
  • 遍历after
  • 遍历后的收尾工作
function diff(before: NodeList, after: NodeList): NodeList {
  const result: NodeList = [];

  // ...遍历前的准备工作

  for (let i = 0; i < after.length; i++) {
    // ...核心遍历逻辑
  }

  // ...遍历后的收尾工作

  return result;
}

遍历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将before中每个node保存在以node.keykeynodevalueMap中。

这样,以O(1)复杂度就能通过key找到before中对应node

// 保存结果
const result: NodeList = [];

// 将before保存在map中
const beforeMap = new Map<string, Node>();
before.forEach((node, i) => {
  node.index = i;
  beforeMap.set(node.key, node);
})

遍历after

当遍历after时,如果一个node同时存在于beforeafterkey相同),我们称这个node可复用。

比如,对于如下例子,b是可复用的:

// 更新前
const before = [
  {key: 'a'},
  {key: 'b'}
]
// 更新后
const after = [
  {key: 'b'}
]

对于可复用的node,本次更新一定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 不移动
  • 移动

如何判断可复用的node是否移动呢?

我们用lastPlacedIndex变量保存遍历到的最后一个可复用node在before中的index

// 遍历到的最后一个可复用node在before中的index
let lastPlacedIndex = 0;  

当遍历after时,每轮遍历到的node,一定是当前遍历到的所有node中最靠右的那个。

如果这个node可复用的node,那么nodeBeforelastPlacedIndex存在两种关系:

注:nodeBefore代表该可复用的nodebefore中的对应node

  • nodeBefore.index < lastPlacedIndex

代表更新前该nodelastPlacedIndex对应node左边。

而更新后该node不在lastPlacedIndex对应node左边(因为他是当前遍历到的所有node中最靠右的那个)。

这就代表该node向右移动了,需要标记Placement

  • nodeBefore.index >= lastPlacedIndex

node在原地,不需要移动。

// 遍历到的最后一个可复用node在before中的index
let lastPlacedIndex = 0;  

for (let i = 0; i < after.length; i++) {
const afterNode = after[i];
afterNode.index = i;
const beforeNode = beforeMap.get(afterNode.key);

if (beforeNode) {
  // 存在可复用node
  // 从map中剔除该 可复用node
  beforeMap.delete(beforeNode.key);

  const oldIndex = beforeNode.index as number;

  // 核心判断逻辑
  if (oldIndex < lastPlacedIndex) {
    // 移动
    afterNode.flag = 'Placement';
    result.push(afterNode);
    continue;
  } else {
    // 不移动
    lastPlacedIndex = oldIndex;
  }

} else {
  // 不存在可复用node,这是一个新节点
  afterNode.flag = 'Placement';
  result.push(afterNode);
}

遍历后的收尾工作

经过遍历,如果beforeMap中还剩下node,代表这些node没法复用,需要被标记删除。

比如如下情况,遍历完after后,beforeMap中还剩下{key: 'a'}

// 更新前
const before = [
  {key: 'a'},
  {key: 'b'}
]
// 更新后
const after = [
  {key: 'b'}
]

这意味着a需要被标记删除。

所以,最后还需要加入标记删除的逻辑:

beforeMap.forEach(node => {
  node.flag = 'Deletion';
  result.push(node);
});

完整代码见在线Demo地址

总结

整个Diff算法的难点在于lastPlacedIndex相关逻辑。

跟着Demo多调试几遍,相信你能明白其中原理。

到此这篇关于React实现核心Diff算法的示例代码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React Diff算法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react diff算法源码解析

    React中Diff算法又称为调和算法,对应函数名为reconcileChildren,它的主要作用是标记更新过程中那些元素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新增.移动.删除.过程发生在beginWork阶段,只有非初次渲染才会Diff. 以前看过一些文章将Diff算法表述为两颗Fiber树的比较,这是不正确的,实际的Diff过程是一组现有的Fiber节点和新的由JSX生成的ReactElement的比较,然后生成新的Fiber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会尝试复用现有Fiber节点. 节点Diff又分为两种

  • 深入浅析React中diff算法

    React中diff算法的理解 diff算法用来计算出Virtual DOM中改变的部分,然后针对该部分进行DOM操作,而不用重新渲染整个页面,渲染整个DOM结构的过程中开销是很大的,需要浏览器对DOM结构进行重绘与回流,而diff算法能够使得操作过程中只更新修改的那部分DOM结构而不更新整个DOM,这样能够最小化操作DOM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浏览器重绘与回流的规模. 虚拟DOM diff算法的基础是Virtual DOM,Virtual DOM是一棵以JavaScript对象作为基础的树,

  • React中的Diff算法你了解吗

    目录 一.Diff算法的作用 二.React的Diff算法 1.什么是调和? 2.什么是Reactdiff算法? 3.diff策略 4.treediff: 5.componentdiff: 6.elementdiff 三.基于Diff的开发建议 总结 一.Diff算法的作用 渲染真实DOM的开销很大,有时候我们修改了某个数据,直接渲染到真实dom上会引起整个dom树的重绘和重排.我们希望只更新我们修改的那一小块dom,而不是整个dom,diff算法就帮我们实现了这点. diff算法的本质就是:找

  • 浅谈从React渲染流程分析Diff算法

    React中最神奇的部分莫过于虚拟DOM,以及其高效的Diff算法.这让我们可以无需担心性能问题而"毫无顾忌"的随时"刷新"整个页面,由虚拟DOM来确保只对界面上真正变化的部分进行实际的DOM操作.React在这一部分已经做到足够透明,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基本无需关心虚拟DOM是如何运作的.然而,理解其运行机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React组件的生命周期,而且对于进一步优化React程序也会有很大帮助. 1.什么是虚拟DOM 在React中,render执行的结果得到的

  • React diff算法的实现示例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实现了React的组件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已经实现了React的核心功能了. 但是我们的实现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每次更新都重新渲染整个应用或者整个组件,DOM操作十分昂贵,这样性能损耗非常大. 为了减少DOM更新,我们需要找渲染前后真正变化的部分,只更新这一部分DOM.而对比变化,找出需要更新部分的算法我们称之为diff算法. 对比策略 在前面两篇文章后,我们实现了一个render方法,它能将虚拟DOM渲染成真正的DOM,我们现在就需要改进它,让它不要再傻乎乎地重新渲

  • React实现核心Diff算法的示例代码

    目录 Diff算法的设计思路 Demo介绍 Diff算法实现 遍历前的准备工作 遍历after 遍历后的收尾工作 总结 Diff算法的设计思路 试想,Diff算法需要考虑多少种情况呢?大体分三种,分别是: 节点属性变化,比如: // 更新前 <ul> <li key="0" className="before">0</li> <li key="1">1</li> </ul>

  • c# 实现KMP算法的示例代码

    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E.Knuth,J.H.Morris和V.R.Pratt提出的,因此人们称它为克努特-莫里斯-普拉特操作(简称KMP算法).KMP算法的核心是利用匹配失败后的信息,尽量减少模式串与主串的匹配次数以达到快速匹配的目的.具体实现就是通过一个next()函数实现,函数本身包含了模式串的局部匹配信息.KMP算法的时间复杂度O(m+n) . 实现方式就不再这里献丑了,网上很多讲解,此处只是记录下c#实现的代码. public class KMP { public

  • Python实现七大查找算法的示例代码

    查找算法 -- 简介 查找(Searching)就是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查找表中确定一个其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数据元素.     查找表(Search Table):由同一类型的数据元素构成的集合     关键字(Key):数据元素中某个数据项的值,又称为键值     主键(Primary Key):可唯一的标识某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关键字 查找表按照操作方式可分为:         1.静态查找表(Static Search Table):只做查找操作的查找表.它的主要操作是:         ①

  • react实现浏览器自动刷新的示例代码

    在单页应用如此流行的今天,曾经令人惊叹的前端路由已经成为各大框架的基础标配,每个框架都提供了强大的路由功能,导致路由实现变的复杂.想要搞懂路由内部实现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只想了解路由实现基本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本文针对前端路由主流的实现方式 hash 和 history,提供了原生JS/React/Vue 共计六个版本供参考,每个版本的实现代码约 25~40 行左右(含空行). 什么是前端路由? 路由的概念来源于服务端,在服务端中路由描述的是 URL 与处理函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 Web

  • Java实现查找算法的示例代码(二分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

    目录 1.查找概述 2.顺序查找 3.二分查找 3.1 二分查找概述 3.2 二分查找实现 4.插值查找 4.1 插值查找概述 4.2 插值查找实现 5.斐波那契查找 5.1 斐波那契查找概述 5.2 斐波那契查找实现 5.3 总结 1.查找概述 查找表: 所有需要被查的数据所在的集合,我们给它一个统称叫查找表.查找表(Search Table)是由同一类型的数据元素(或记录)构成的集合. 查找(Searching): 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查找表中确定一个其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数据元素(或记录).

  • Java实现雪花算法的示例代码

    一.介绍 SnowFlow算法是Twitter推出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主要核心思想就是利用64bit的long类型的数字作为全局的id.在分布式系统中经常应用到,并且,在id中加入了时间戳的概念,基本上保持不重复,并且持续一种向上增加的方式. 在这64bit中,其中``第一个bit是不用的,然后用其中的41个bit作为毫秒数,用10bit作为工作机器id,12bit`作为序列号.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部分:0,这个是个符号位,因为在二进制中第一个bit如果是1的话,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

  • Python实现孤立随机森林算法的示例代码

    目录 1 简介 2 孤立随机森林算法 2.1 算法概述 2.2 原理介绍 2.3 算法步骤 3 参数讲解 4 Python代码实现 5 结果 1 简介 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是一种高效的异常检测算法,它和随机森林类似,但每次选择划分属性和划分点(值)时都是随机的,而不是根据信息增益或基尼指数来选择. 2 孤立随机森林算法 2.1 算法概述 Isolation,意为孤立/隔离,是名词,其动词为isolate,forest是森林,合起来就是“孤立森林”了,也有叫“独异森林”,好

  • Python实现12种降维算法的示例代码

    目录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降维 数据降维原理 主成分分析(PCA)降维算法 其它降维算法及代码地址 1.KPCA(kernel PCA) 2.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3.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4.ISOMAP 5.LLE(locally linear embedding) 6.t-SNE 7.LE(Laplacian Eigenmaps) 8.LPP(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 网

  • C++实现双目立体匹配Census算法的示例代码

    上一篇介绍了双目立体匹配SAD算法,这一篇介绍Census算法. Census原理: 在视图中选取任一点,以该点为中心划出一个例如3 × 3 的矩形,矩形中除中心点之外的每一点都与中心点进行比较,灰度值小于中心点记为1,灰度大于中心点的则记为0,以所得长度为 8 的只有 0 和 1 的序列作为该中心点的 census 序列,即中心像素的灰度值被census 序列替换.经过census变换后的图像使用汉明距离计算相似度,所谓图像匹配就是在匹配图像中找出与参考像素点相似度最高的点,而汉明距正是匹配图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