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实现堆排序算法的代码示例

算法思想
堆排序利用了最大堆(或小根堆)堆顶记录的关键字最大(或最小)这一特征,使得在当前无序区中选取最大(或最小)关键字的记录变得简单。
1.用最大堆排序的基本思想
(1)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最大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2)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
(3)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
……
直到无序区只有一个元素为止。
2.最大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操作:
(1)建堆,建堆是不断调整堆的过程,从len/2处开始调整,一直到第一个节点,此处len是堆中元素的个数。建堆的过程是线性的过程,从len/2到0处一直调用调整堆的过程,相当于o(h1)+o(h2)…+o(hlen/2) 其中h表示节点的深度,len/2表示节点的个数,这是一个求和的过程,结果是线性的O(n)。
(2)调整堆:调整堆在构建堆的过程中会用到,而且在堆排序过程中也会用到。利用的思想是比较节点i和它的孩子节点left(i),right(i),选出三者最大(或者最小)者,如果最大(小)值不是节点i而是它的一个孩子节点,那边交互节点i和该节点,然后再调用调整堆过程,这是一个递归的过程。调整堆的过程时间复杂度与堆的深度有关系,是lgn的操作,因为是沿着深度方向进行调整的。
(3)堆排序:堆排序是利用上面的两个过程来进行的。首先是根据元素构建堆。然后将堆的根节点取出(一般是与最后一个节点进行交换),将前面len-1个节点继续进行堆调整的过程,然后再将根节点取出,这样一直到所有节点都取出。堆排序过程的时间复杂度是O(nlgn)。因为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是O(n)(调用一次);调整堆的时间复杂度是lgn,调用了n-1次,所以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O(nlgn)[2]
注意
(1)只需做n-1趟排序,选出较大的n-1个关键字即可以使得文件递增有序。
(2)用小根堆排序与利用最大堆类似,只不过其排序结果是递减有序的。堆排序和直接选择排序相反:在任何时刻堆排序中无序区总是在有序区之前,且有序区是在原向量的尾部由后往前逐步扩大至整个向量为止

Swift示例
(1)基于最大堆实现升序排序

func initHeap(inout a: [Int]) {
 for var i = (a.count - 1) / 2; i >= 0; --i {
  adjustMaxHeap(&a, len: a.count, parentNodeIndex: i)
 }
}

func adjustMaxHeap(inout a: [Int], len: Int, parentNodeIndex: Int) {
 // 如果len <= 0,说明已经无序区已经缩小到0
 guard len > 1 else {
  return
 }

 // 父结点的左、右孩子的索引
 let lef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1

 // 如果连左孩子都没有, 一定没有右孩子,说明已经不用再往下了
 guard leftChildIndex < len else {
  return
 }

 let righ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2

 // 用于记录需要与父结点交换的孩子的索引
 var targetIndex = -1

 // 若没有右孩子,但有左孩子,只能选择左孩子
 if rightChildIndex > len {
  targetIndex = leftChildIndex
 } else {
  // 左、右孩子都有,则需要找出最大的一个
  targetIndex = a[leftChildIndex] > a[rightChildIndex] ? leftChildIndex : rightChildIndex
 }

 // 只有孩子比父结点还要大,再需要交换
 if a[targetIndex] > a[parentNodeIndex] {
  let temp = a[targetIndex]

  a[targetIndex] = a[parentNodeIndex]
  a[parentNodeIndex] = temp

  // 由于交换后,可能会破坏掉新的子树堆的性质,因此需要调整以a[targetIndex]为父结点的子树,使之满足堆的性质
  adjustMaxHeap(&a, len: len, parentNodeIndex: targetIndex)
 }
}

func maxHeapSort(inout a: [Int]) {
 guard a.count > 1 else {
  return
 }

 initHeap(&a)

 for var i = a.count - 1; i > 0; --i {
  // 每一趟都将堆顶交换到指定范围内的最后一个位置
  if a[0] > a[i] {
   let temp = a[0]

   a[0] = a[i]
   a[i] = temp
  }
  print(a)
  print(i - 1)
  // 有序区长度+1,而无序区长度-1,继续缩小无序区,所以i-1
  // 堆顶永远是在0号位置,所以父结点调整从堆顶开始就可以了
  adjustMaxHeap(&a, len: i - 1, parentNodeIndex: 0)
  print(a)
 }
}

(2)基于最小堆降序排序

func initHeap(inout a: [Int]) {
 for var i = (a.count - 1) / 2; i >= 0; --i {
  adjustMinHeap(&a, len: a.count, parentNodeIndex: i)
 }
}

func adjustMinHeap(inout a: [Int], len: Int, parentNodeIndex: Int) {
 // 如果len <= 0,说明已经无序区已经缩小到0
 guard len > 1 else {
  return
 }

 // 父结点的左、右孩子的索引
 let lef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1

 // 如果连左孩子都没有, 一定没有右孩子,说明已经不用再往下了
 guard leftChildIndex < len else {
  return
 }

 let righ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2

 // 用于记录需要与父结点交换的孩子的索引
 var targetIndex = -1

 // 若没有右孩子,但有左孩子,只能选择左孩子
 if rightChildIndex > len {
  targetIndex = leftChildIndex
 } else {
  // 左、右孩子都有,则需要找出最大的一个
  targetIndex = a[leftChildIndex] < a[rightChildIndex] ? leftChildIndex : rightChildIndex
 }

 // 只有孩子比父结点还要大,再需要交换
 if a[targetIndex] < a[parentNodeIndex] {
  let temp = a[targetIndex]

  a[targetIndex] = a[parentNodeIndex]
  a[parentNodeIndex] = temp

  // 由于交换后,可能会破坏掉新的子树堆的性质,因此需要调整以a[targetIndex]为父结点的子树,使之满足堆的性质
  adjustMinHeap(&a, len: len, parentNodeIndex: targetIndex)
 }
}

func minHeapSort(inout a: [Int]) {
 guard a.count > 1 else {
  return
 }

 initHeap(&a)

 for var i = a.count - 1; i > 0; --i {
  // 每一趟都将堆顶交换到指定范围内的最后一个位置
  if a[0] < a[i] {
   let temp = a[0]

   a[0] = a[i]
   a[i] = temp
  } else {
    return // 可以直接退出了,因为已经全部有序了
  }

  // 有序区长度+1,而无序区长度-1,继续缩小无序区,所以i-1
  // 堆顶永远是在0号位置,所以父结点调整从堆顶开始就可以了
  adjustMinHeap(&a, len: i - 1, parentNodeIndex: 0)
 }
}

测试:

var arr = [5, 3, 8, 6, 4]
//var arr = [89,-7,999,-89,7,0,-888,7,-7]
maxHeapSort(&arr)

print(arr)

// 打印日志如下:
[4, 6, 5, 3, 8]
3
[6, 4, 5, 3, 8]

[3, 4, 5, 6, 8]
2
[5, 4, 3, 6, 8]

[3, 4, 5, 6, 8]
1
[3, 4, 5, 6, 8]

[3, 4, 5, 6, 8]
0
[3, 4, 5, 6, 8]

[3, 4, 5, 6, 8]
(0)

相关推荐

  • 简单理解插入排序算法及Swift版的代码示例

    算法思想 插入排序的方式类似平时打扑克牌的时候排序自己手中的扑克牌.开始时,我们左手中没有牌,桌上有洗好的扑克牌,我们抓取一张扑克牌并放入左手的正确位置.为了找到一张扑克牌的正确位置,我们从右到左将它与手中的每张牌进行比较,左手上的牌总是排序好的,而这些牌原来都是桌上牌堆中顶部的牌,当我们抓完牌时,左手中的牌自然是有顺序的. 之所以叫插入排序,不是为别的,正是因为该算法的核心就是将无序的元素插入排好序的部分. 插入排序的核心思想即在于划分已排序和未排序,将每个待排序的元素逐个与已排序的元素比较,

  • 快速排序算法在Swift编程中的几种代码实现示例

    总所周知 快速排序由于排序效率在同为O(N*logN)的几种排序方法中效率较高,因此经常被采用. 基本原理是: 数组a = [1,3,5,7,6,4,2] 1 选定一个 基准 a[0] 2 把比 a[0]小的放左边,比a[0]大的放右边. 中断递归如果少于两个数字 则不执行. 3 然后再分别对两边 执行 1,2,3操作. 对快速排序 的 想法 1 在待排序元素 大部分是有序的情况下, 速度 非常很快. 2 在最差的情况下,速度就很慢了. 相当于冒泡了 3 所以 快排的 优化, 定基准 非常重要,

  • Swift代码实现冒泡排序算法的简单实例

    冒泡排序原理 1.对需要排序的数据,俩俩进行比较,小的放前面,大的放后面 2.依次对每一对相邻的数据作步骤1的工作,当排序到最后一个元素的时候,我们能保证这个数据是最大. 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这里为什么需要针对除了最后一个元素的全部元素做一次呢,因为最后一个元素已经是最大的不需要排序了,同时,由于元素的交换,交换上来的元素的大小不一定比前面的元素的大,所以需要再做一次). 4持续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3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元素需要比较. 时间复杂度 我们一般谈最坏时

  • Swift算法实现字符串转数字的方法示例

    前言 最近学完Swift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实战,发现由于Swift发展历史原因,目前网上大部分的算法都是使用C.Java或其他语言实现的,几乎没有使用Swift实现的,所以自己打算使用Swift去实现一些主流的算法,既是对自己Swift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算法方面的提高. 首先是用Swift实现字符串转数字,当然,肯定是不能使用Swift自带的字符串转数字的api. 题目: 使用Swift实现一个方法,输入字符串,输出该字符串转换成的数字. 例如,输入字符串"125",输出数字125 实现

  • 理解二叉堆数据结构及Swift的堆排序算法实现示例

    二叉堆的性质 1.二叉堆是一颗完全二叉树,最后一层的叶子从左到右排列,其它的每一层都是满的 2.最小堆父结点小于等于其每一个子结点的键值,最大堆则相反 3.每个结点的左子树或者右子树都是一个二叉堆 下面是一个最小堆: 堆的存储 通常堆是通过一维数组来实现的.在起始数组为 0 的情形中: 1.父节点i的左子节点在位置 (2*i+1); 2.父节点i的右子节点在位置 (2*i+2); 3.子节点i的父节点在位置 floor((i-1)/2); 维持堆的性质 我们以最大堆来介绍(后续会分别给出最大堆和

  • Swift算法之二叉树实现的方法示例

    一.概述 二叉树的结构一般是以二叉链表的形式来存储的.二叉链表的结构类似于双向链表,二叉链表的节点也是有两个结点指针的,一个指向左子树,一个指向右子树.二叉树主要有四种遍历方式: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层次遍历.关于二叉树的内容网上有很多,这里不再做过多的陈述. 本文将用Swift去实现二叉树的创建.四种遍历方式等.下面的实现部分内容参考了青玉伏案和唐巧两位大神相关的文章. 二.实现思路及代码 以下面二叉树为例: 先序遍历:先遍历根节点然后再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故上面先序遍历的顺

  • Swift实现快速排序算法的代码示例

    思想 快速排序作为分治代表,通常实现由三步 1.数据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基准"(pivot),通常选取最后一个元素: 2.分区(partition) 所有小于"基准"的元素,都移到"基准"的左边:所有大于"基准"的元素,都移到"基准"的右边.分区操作结束后,基准元素所处的位置就是最终排序后它的位置. 3.对"基准"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子集,不断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直到所有子集只剩下一个元素为

  • Swift编程中实现希尔排序算法的代码实例

    思想 希尔排序的实质就是分组插入排序,该方法又称缩小增量排序,因DL.Shell于1959年提出而得名.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将整个待排元素序列分割成若干个子序列(由相隔某个"增量"的元素组成的)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依次缩减增量再进行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元素基本有序(增量足够小)时,再对全体元素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因为直接插入排序在元素基本有序的情况下(接近最好情况),效率是很高的,因此希尔排序在时间效率上比前两种方法有较大提高. 以n=10的一个数组49, 38, 65,

  • Swift算法实现逐字翻转字符串的方法示例

    前言 翻转字符串在字符串算法中算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被很多公司用作笔试题."逐字翻转字符串"是翻转字符串的翻版,也是之前Google的面试题,原题是这样的: Given an input string, reverse the string word by word. A word is defined as a sequence of non-space characters. The input string does not contain leading or trailing

  • Swift算法之栈和队列的实现方法示例

    一.概述 栈和队列在数据结构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数据结构. 其实对于栈和队列并不需要太深入的介绍,栈和队列的核心内容是栈是先进后出.队列是先进先出.在实际开发中有些场景也可能会用到,比如 APP 中用户可以撤销操作,比如下棋 APP 中的悔棋操作,返回上一步就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也就是栈的特性. 比如在售票 APP 中,为先下订单的用户先出票,就需要用到队列.当然这两个只是在简单场景下的情况,实际开发中情况可能更复杂,比如售票 APP 为会员用户优先出票等. 接下来就通过 Swift 去实现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