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对象池化组件 bytebufferpool使用详解
目录
- 1. 针对问题
- 2. 使用方法
- 3. 源码剖析
1. 针对问题
在编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创建同类对象的场景,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对性能产生影响,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使用对象池,需要创建对象的时候,我们先从对象池中查找,如果有空闲对象,则从对象池中移除这个对象并将其返回给调用者使用,只有在池中无空闲对象的时候,才会真正创建一个新对象
另一方面,对于使用完的对象,我们并不会对它进行销毁,而是将它放回到对象池以供后续使用,使用对象池在频繁创建和销毁对象的情况下,能大幅的提升性能,同时为了避免对象池中的对象占用过多的内存,对象池一般还配有特定的清理策略,Go的标准库sync.Pool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sync.Pool
中的对象会被垃圾回收清理掉
这类对象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是字节切片,在做字符串拼接的时候,为了拼接高效,我们通常将中间结果存放在一个字节缓冲中,拼接完之后,再从字节缓冲区生成字符串
Go标准库bytes.Buffer
封装字节切片,提供一些使用接口,我们知道切片的容量是有限的,容量不足时需要进行扩容,而频繁的扩容容易造成性能抖动
bytebufferpool
实现了自己的Buffer
类型,并引入一个简单的算法降低扩容带来的性能损失
2. 使用方法
bytebufferpool
的接入很轻量
func main() { bf := bytebufferpool.Get() bf.WriteString("Hello") bf.WriteString(" World!!") fmt.Println(bf.String()) }
上面的这种用法使用的是defaultPool
,bytebufferpool
的Pool
对象是公开的,也可以自行新建
3. 源码剖析
bytebufferpool
是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减小内存分配和浪费的呢,先宏观的看整个Pool
的定义,然后细化到相关的方法,就可以找到答案
bytebufferpool
中Pool
结构体的定义为
type Pool struct { calls [steps]uint64 calibrating uint64 defaultSize uint64 maxSize uint64 pool sync.Pool }
其中calls
存储了某一个区间内不同大小对象的个数,calibrating
是一个标志位,标志当前Pool
是否在重新规划中,defaultSize
是元素新建时的默认大小,它的选取逻辑是当前calls
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对象对应的区间最大值,这样可以防止从对象池中捞取之后的频繁扩容,maxSize
限制了放入Pool
中的最大元素的大小,防止因为一些很大的对象占用过多的内存
bytebufferpool
中定义了一些和defaultSize
及maxSize
计算相关的常量
const ( minBitSize = 6 // 2**6=64 is a CPU cache line size steps = 20 minSize = 1 << minBitSize maxSize = 1 << (minBitSize + steps - 1) calibrateCallsThreshold = 42000 maxPercentile = 0.95 )
其中minBitSize
表示的是第一个区间对象大小的最大值(2的xx次方-1),在bytebufferpool
中,将对象大小分为20个区间,也就是steps
,第一个区间为[0, 2^6-1]
,第二个为[2^6, 2^7-1]
...,依此类推
calibrateCallsThreshold
表示如果某个区间内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阈值,则对Pool
中的变量进行重新的计算,maxPercentile
用于计算Pool
中的maxSize
,表示前95%
的元素大小
bytebufferpool
中的方法也比较少,核心的是Get
和Put
方法
- Get
func (p *Pool) Get() *ByteBuffer { v := p.pool.Get() if v != nil { return v.(*ByteBuffer) } return &ByteBuffer{ B: make([]byte, 0, atomic.LoadUint64(&p.defaultSize)), } }
可以看到,如果对象池中没有对象的话,会申请defaultSize
大小的切片返回
- Put
func (p *Pool) Put(b *ByteBuffer) { idx := index(len(b.B)) if atomic.AddUint64(&p.calls[idx], 1) > calibrateCallsThreshold { p.calibrate() } maxSize := int(atomic.LoadUint64(&p.maxSize)) if maxSize == 0 || cap(b.B) <= maxSize { b.Reset() p.pool.Put(b) } }
Put方法会比较麻烦,我们分步来看
- 计算放入元素在
calls
数组中的位置
func index(n int) int { n-- n >>= minBitSize idx := 0 for n > 0 { n >>= 1 idx++ } if idx >= steps { idx = steps - 1 } return idx }
这里的逻辑就是先将长度右移minBitSize
,如果依然大于0,则每次右移一位,idx加1,最后如果idx超出了总的steps
(20),则位置就在最后一个区间
- 判断当前区间放入元素的个数是否超过了
calibrateCallsThreshold
指定的阈值,超过则重新计算Pool
中元素的值
func (p *Pool) calibrate() { // 如果正在重新计算,则返回,控制多并发 if !atomic.CompareAndSwapUint64(&p.calibrating, 0, 1) { return } // 计算每一段区间中的元素个数 & 元素总个数 a := make(callSizes, 0, steps) var callsSum uint64 for i := uint64(0); i < steps; i++ { calls := atomic.SwapUint64(&p.calls[i], 0) callsSum += calls a = append(a, callSize{ calls: calls, size: minSize << i, }) } // 按照对象元素的个数从大到小排序 sort.Sort(a) // defaultSize 为内部切片的默认大小,减少扩容次数 // maxSize 限制放入pool中的最大元素大小 defaultSize := a[0].size maxSize := defaultSize // 将前95%元素中的最大size给maxSize maxSum := uint64(float64(callsSum) * maxPercentile) callsSum = 0 for i := 0; i < steps; i++ { if callsSum > maxSum { break } callsSum += a[i].calls size := a[i].size if size > maxSize { maxSize = size } } // 对defaultSize和maxSize进行赋值 atomic.StoreUint64(&p.defaultSize, defaultSize) atomic.StoreUint64(&p.maxSize, maxSize) atomic.StoreUint64(&p.calibrating, 0) }
- 判断当前放入元素的大小是否超过了
maxSize
,超过则不放入对象池中
以上就是go 对象池化组件 bytebufferpool使用详解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go bytebufferpool的资料请关注我们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