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ython描述数据结构之KMP篇

前言

  本篇章主要介绍串的KMP模式匹配算法及其改进,并用Python实现KMP算法。

1. BF算法

  BF算法,即Bruce−ForceBruce-ForceBruce−Force算法,又称暴力匹配算法。其思想就是将主串S的第一个字符与模式串T的第一个字符进行匹配,若相等,则继续比较S的第二个字符和T的第二个字符;若不相等,则比较S的第二个字符和T的第一个字符,依次比较下去,直到得出最后的匹配结果。

  假设主串S=ABACABABS=ABACABABS=ABACABAB,模式串T=ABABT=ABABT=ABAB,每趟匹配失败后,主串S指针回溯,模式串指针回到头部,然后再次匹配,过程如下:

def BF(substrS, substrT):
  if len(substrT) > len(substrS):
    return -1
  j = 0
  t = 0
  while j < len(substrS) and t < len(substrT):
    if substrT[t] == substrS[j]:
      j += 1
      t += 1
    else:
      j = j - t + 1
      t = 0
  if t == len(substrT):
    return j - t
  else:
    return -1

2. KMP算法

  KMP算法,是由D.E.Knuth、J.H.Morris、V.R.PrattD.E.Knuth、J.H.Morris、V.R.PrattD.E.Knuth、J.H.Morris、V.R.Pratt同时发现的,又被称为克努特-莫里斯-普拉特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匹配失败后,无需回到主串和模式串最近一次开始比较的位置,而是在不改变主串已经匹配到的位置的前提下,根据已经匹配的部分字符,从模式串的某一位置开始继续进行串的模式匹配。

  就是这次匹配失败时,下次匹配时模式串应该从哪一位开始比较。

  BF算法思路简单,便于理解,但是在执行时效率太低。在上述的匹配过程中,第一次匹配时已经匹配的"ABA""ABA""ABA",其前缀与后缀都是"A""A""A",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执行第二次匹配了,因为第一次就已经匹配过了,所以可以跳过第二次匹配,直接进行第三次匹配,即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主串指针无需回溯,并继续从该位开始比较。

  前缀:是指除最后一个字符外,字符串的所有头部子串。
  后缀:是指除第一个字符外,字符串的所有尾部子串。
  部分匹配值(Partial(Partial(Partial Match,PM)Match,PM)Match,PM):字符串的前缀和后缀的最长相等前后缀长度。
  例如,′a′'a'′a′的前缀和后缀都为空集,则最长公共前后缀长度为0;′ab′'ab'′ab′的前缀为{a}\{a\}{a},后缀为{b}\{b\}{b},则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其长度长度为0;′aba′'aba'′aba′的前缀为{a,ab}\{a,ab\}{a,ab},后缀为{a,ba}\{a,ba\}{a,ba},则最长公共前后缀为{a}\{a\}{a},其长度长度为1;′abab′'abab'′abab′的前缀为{a,ab,aba}\{a,ab,aba\}{a,ab,aba},后缀为{b,ab,bab}\{b,ab,bab\}{b,ab,bab},则最长公共前后缀为{ab}\{ab\}{ab},其长度长度为2。
  前缀一定包含第一个字符,后缀一定包含最后一个字符。

 如果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当前位(箭头所指的位置)不匹配,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下一位进行比较。next[0]=-1,这边就是一个特殊位置了,即如果主串与模式串的第1位不相同,那么下次就直接比较各第2位的字符。

 如果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A""A",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其长度为0,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1]=0

  如果模式串3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B""AB""AB",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其长度为0,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2]=0

 如果模式串4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BA""ABA""ABA",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A""A""A",其长度为1,则下次匹配时将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即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3]=1

  如果模式串5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BAA""ABAA""ABAA",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A""A""A",其长度为1,则下次匹配时将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即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4]=1

  如果模式串6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BAAB""ABAAB""ABAAB",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AB""AB""AB",其长度为2,则下次匹配时将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即模式串3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5]=2

  如果模式串7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BAABC""ABAABC""ABAABC",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其长度为0,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6]=0

  

如果模式串8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找最长公共前后缀,指针前面的子串为"ABAABCA""ABAABCA""ABAABCA",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A""A""A",其长度为1,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next[7]=1

  综上,可以得到模式串的next数组,发现没有,把主串去掉也可以得到这个数组,即下次匹配时模式串向后移动的位数与主串无关,仅与模式串本身有关。

位编号 1 2 3 4 5 6 7 8
索引 0 1 2 3 4 5 6 7
模式串 A B A A B C A C
next -1 0 0 1 1 2 0 1

  next数组,即存放的是每个字符匹配失败时,对应的下一次匹配时模式串开始匹配的位置。

  如何在代码里实现上述流程呢?举个栗子,蓝色方框圈出的就是公共前后缀,假设next[j]=t:

 当Tj=TtT_j=T_tTj​=Tt​时,可以得到next[j+1]=t+1=next[j]+1next[j+1]=t+1=next[j]+1next[j+1]=t+1=next[j]+1。这个时候j=4,t=1j=4,t=1j=4,t=1(索引);

  当Tj≠TtT_j \neq T_tTj​​=Tt​时,即模式串ttt位置与主串(并不是真正的主串)不匹配,则将下面的那个模式串移动到next[t]next[t]next[t]位置进行比较,即t=next[t]t=next[t]t=next[t],直到Tj=TtT_j=T_tTj​=Tt​或t=−1t=-1t=−1,当t=−1t=-1t=−1时,next[j+1]=0next[j+1]=0next[j+1]=0。这里就是t=next[2]=0t=next[2]=0t=next[2]=0,即下次匹配时,模式串的第1位与主串当前位进行比较。

  代码如下:

def getNext(substrT):
  next_list = [-1 for i in range(len(substrT))]
  j = 0
  t = -1
  while j < len(substrT) - 1:
    if t == -1 or substrT[j] == substrT[t]:
      j += 1
      t += 1
      # Tj=Tt, 则可以到的next[j+1]=t+1
      next_list[j] = t
    else:
      # Tj!=Tt, 模式串T索引为t的字符与当前位进行匹配
      t = next_list[t]
  return next_list

def KMP(substrS, substrT, next_list):
  count = 0
  j = 0
  t = 0
  while j < len(substrS) and t < len(substrT):
    if substrS[j] == substrT[t] or t == -1:
      # t == -1目的就是第一位匹配失败时
      # 主串位置加1, 匹配串回到第一个位置(索引为0)
      # 匹配成功, 主串和模式串指针都后移一位
      j += 1
      t += 1
    else:
      # 匹配失败, 模式串索引为t的字符与当前位进行比较
      count += 1
      t = next_list[t]
  if t == len(substrT):
    # 这里返回的是索引
    return j - t, count+1
  else:
    return -1, count+1

3. KMP算法优化版

  上面定义的next数组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些缺陷,发现没有,在第一个图中,我们还可以跳过第3次匹配,直接进行第4次匹配。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下面这种情况为例,来优化一下KMP算法。假设主串S=AAABAAAABS=AAABAAAABS=AAABAAAAB,模式串T=AAAABT=AAAABT=AAAAB,按照KMP算法,匹配过程如下:


 可以看到第2、3、4次的匹配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在第一次匹配时,主串SSS的4号位为模式串TTT的4号位就已经比较了,且T3≠S3T_3 \neq S_3T3​​=S3​,又因为模式串TTT的4号位与其1、2、3号位的字符一样,即T3=T2=T1=T0≠S3T_3=T_2=T_1=T_0 \neq S_3T3​=T2​=T1​=T0​​=S3​,所以可以直接进入第5次匹配。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结合着next数组看一下:

位编号 1 2 3 4 5
索引 0 1 2 3 4
模式串 A A A A B
next -1 0 1 2 3

  问题在于,当Tj≠SjT_j \neq S_jTj​​=Sj​时,下次匹配的必然是Tnext[j]T_{next[j]}Tnext[j]​与SjS_jSj​,如果这时Tnext[j]=TjT_{next[j]} = T_jTnext[j]​=Tj​,那么又相当于TjT_jTj​与SjS_jSj​进行比较,因为它们的字符一样,毫无疑问,这次匹配是没有意义的,应当将next[j]next[j]next[j]的值直接赋值为-1,即遇到这种情况,主串与模式串都从下一位开始比较。

  所以,我们要修正一下next数组。

  大致流程和上面求解next数组时一样,这里就是多了一个判别条件,如果在匹配时出现了Tnext[j]=TjT_{next[j]} = T_jTnext[j]​=Tj​,我们就将next[j]更新为next[\Big[[next[j]]\Big]],直至两者不相等为止(相当于了迭代)。在代码里面实现就是,如果某个字符已经相等或者第一个next[j]数组值为-1(即t=−1t=-1t=−1),且主串和模式串指针各后移一位时的字符仍然相同,那么就将当前的next[j]值更新为上一个next[j]数组值,更新后的数组命名为nextval。

  代码如下:

def getNextval(substrT):
  nextval_list = [-1 for i in range(len(substrT))]
  j = 0
  t = -1
  while j < len(substrT) - 1:
    if t == -1 or substrT[j] == substrT[t]:
      j += 1
      t += 1
      if substrT[j] != substrT[t]:
        # Tj=Tt, 但T(j+1)!=T(t+1), 这个就和next数组计算时是一样的
        # 可以得到nextval[j+1]=t+1
        nextval_list[j] = t
      else:
        # Tj=Tt, 且T(j+1)==T(t+1), 这个就是next数组需要更新的
        # nextval[j+1]=上一次的nextval_list[t]
        nextval_list[j] = nextval_list[t]
    else:
      # 匹配失败, 模式串索引为t的字符与当前位进行比较
      t = nextval_list[t]
  return nextval_list

  对KMP的优化其实就是对next数组的优化,修正后的next数组,即nextval数组如下:

位编号 1 2 3 4 5
索引 0 1 2 3 4
模式串 A A A A B
nextval -1 -1 -1 -1 3

  下面就测试一下:

if __name__ == '__main__':
  S1 = 'ABACABAB'
  T1 = 'ABAB'
  S2 = 'AAABAAAAB'
  T2 = 'AAAAB'

  print('*' * 50)
  print('主串S={0}与模式串T={1}进行匹配'.format(S1, T1))

  print('{:*^25}'.format('KMP'))
  next_list1 = getNext(T1)
  print('next数组为: {}'.format(next_list1))
  index1_1, count1_1 = KMP(S1, T1, next_list1)
  print('匹配到的位置(索引): {}, 匹配次数: {}'.format(index1_1, count1_1))

  print('{:*^25}'.format('KMP优化版'))
  nextval_list1 = getNextval(T1)
  print('nextval数组为: {}'.format(nextval_list1))
  index1_2, count1_2 = KMP(S1, T1, nextval_list1)
  print('匹配到的位置(索引): {}, 匹配次数: {}'.format(index1_2, count1_2))

  print('')
  print('*' * 50)
  print('主串S={0}与模式串T={1}进行匹配'.format(S2, T2))

  print('{:*^25}'.format('KMP'))
  next_list2 = getNext(T2)
  print('next数组为: {}'.format(next_list2))
  index2_1, count2_1 = KMP(S2, T2, next_list2)
  print('匹配到的位置(索引): {}, 匹配次数: {}'.format(index2_1, count2_1))

  print('{:*^25}'.format('KMP优化版'))
  nextval_list2 = getNextval(T2)
  print('nextval数组为: {}'.format(nextval_list2))
  index2_2, count2_2 = KMP(S2, T2, nextval_list2)
  print('匹配到的位置(索引): {}, 匹配次数: {}'.format(index2_2, count2_2))

  运行结果如下:

  运行的结果和我们分析的是一样的,不修正next数组时,主串S=ABACABABS=ABACABABS=ABACABAB与模式串T=ABABT=ABABT=ABAB匹配时需要4次,主串S=AAABAAAABS=AAABAAAABS=AAABAAAAB与模式串T=AAAABT=AAAABT=AAAAB匹配时需要5次;修正next数组后,主串S=ABACABABS=ABACABABS=ABACABAB与模式串T=ABABT=ABABT=ABAB匹配时需要3次,主串S=AAABAAAABS=AAABAAAABS=AAABAAAAB与模式串T=AAAABT=AAAABT=AAAAB匹配时仅需要2次。

结束语

  在写本篇博客之前也是反复看参考书、视频,边画图边去理解它,这篇博客也是反复修改了好几次,最终算是把KMP解决掉了,有关字符串知识的复习也算是基本结束,下面就是刷题了(虽然在LeetCode做过了几道题)。

到此这篇关于Python描述数据结构之KMP篇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Python KMP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python实现的二叉树算法和kmp算法实例

    主要是: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层级遍历.非递归前序遍历.非递归中序遍历.非递归后序遍历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usr/bin/env python#-*- coding:utf8 -*- class Tree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data=None, left=None, right=None):        self.data = data        self.left = left        self.right =

  • Python字符串匹配算法KMP实例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字符串匹配算法KMP.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usr/bin/env python #encoding:utf8 def next(pattern): p_len = len(pattern) pos = [-1]*p_len j = -1 for i in range(1, p_len): while j > -1 and pattern[j+1] != pattern[i]: j = pos[j] if pattern[j+1] == pattern

  • python3 kmp 字符串匹配的方法

    先声明,本人菜鸟一个,写博客是为了记录学习的过程,以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可能有的地方写的不好,希望大神指出... 抛出问题 给定一个文本串test_str(被匹配的字符串)和模式串pat_str(需要从文本串中匹配的字符串),从文本串test_str中找出模式串pat_str第一次出现的位置,没有的话返回 -1 暴力方式 在说kmp之前,我们先来讲下"暴力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最原始的方法. text_str = 'asdabcdace' pat_str = 'abcdace' def

  • KMP算法精解及其Python版的代码示例

    KMP算法是经典的字符串匹配算法,解决从字符串S,查找模式字符串M的问题.算法名称来源于发明者Knuth,Morris,Pratt. 假定从字符串S中查找M,S的长度ls,M的长度lm,且(ls > lm). 朴素的字符串查找方法 从字符串S的第一个字符开始与M进行比较,如果匹配失败.从下一字符开始,重新比较.指导第 (ls - lm) 个字符. 这种方法容易想到并且容易理解,效率不高. 问题在于每次匹配失败后,移动的步伐固定为 1,其实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 KMP的字符串查找方法 假定在模式

  • 详解小白之KMP算法及python实现

    在看子串匹配问题的时候,书上的关于KMP的算法的介绍总是理解不了.看了一遍代码总是很快的忘掉,后来决定好好分解一下KMP算法,算是给自己加深印象. 在将KMP字串匹配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字串匹配的暴力解法: 假设字符串str为: "abcgbabcdh",  字串substr为: "abcd" 从第一个字符开始比较,显然两个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相等('a'=='a'),然后比较第二个字符也相等('b'=='b'),继续下去,我们发现第4个字符不相等了('g'!

  • python实现kmp算法的实例代码

    kmp算法 kmp算法用于字符串的模式匹配,也就是找到模式字符串在目标字符串的第一次出现的位置 比如 abababc 那么bab在其位置1处,bc在其位置5处 我们首先想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蛮力的一个字符一个字符的匹配,但那样的时间复杂度会是O(m*n) kmp算法保证了时间复杂度为O(m+n) 基本原理 举个例子: 发现x与c不同后,进行移动 a与x不同,再次移动 此时比较到了c与y, 于是下一步移动成了下面这样 这一次的移动与前两次的移动不同,之前每次比较到上面长字符串的字符位置后,直接把模

  • Python实现字符串匹配的KMP算法

    kmp算法 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E.Knuth,J.H.Morris和V.R.Pratt同时发现,因此人们称它为克努特--莫里斯--普拉特操作(简称KMP算法).KMP算法的关键是利用匹配失败后的信息,尽量减少模式串与主串的匹配次数以达到快速匹配的目的.具体实现就是实现一个next()函数,函数本身包含了模式串的局部匹配信息. #! /usr/bin/python # coding=utf-8 """ 基于这篇文章的python实现 http://bl

  • 浅谈Python描述数据结构之KMP篇

    前言   本篇章主要介绍串的KMP模式匹配算法及其改进,并用Python实现KMP算法. 1. BF算法   BF算法,即Bruce−ForceBruce-ForceBruce−Force算法,又称暴力匹配算法.其思想就是将主串S的第一个字符与模式串T的第一个字符进行匹配,若相等,则继续比较S的第二个字符和T的第二个字符:若不相等,则比较S的第二个字符和T的第一个字符,依次比较下去,直到得出最后的匹配结果.   假设主串S=ABACABABS=ABACABABS=ABACABAB,模式串T=AB

  • Python描述数据结构学习之哈夫曼树篇

    前言 本篇章主要介绍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包括哈夫曼树的一些基本概念.构造.代码实现以及哈夫曼编码,并用Python实现. 1. 基本概念 哈夫曼树(Huffman(Huffman(Huffman Tree)Tree)Tree),又称为最优二叉树,指的是带权路径长度最小的二叉树.树的带权路径常记作: 其中,nnn为树中叶子结点的数目,wkw_kwk​为第kkk个叶子结点的权值,lkl_klk​为第kkk个叶子结点与根结点的路径长度. 带权路径长度是带权结点和根结点之间的路径长度与该结点的权值的乘

  • 浅谈python和C语言混编的几种方式(推荐)

    Python这些年风头一直很盛,占据了很多领域的位置,Web.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维均有它的身影,甚至图形界面做的也很顺,乃至full-stack这个词语刚出来的时候,似乎就是为了描述它. Python虽有GIL的问题导致多线程无法充分利用多核,但后来的multiprocess可以从多进程的角度来利用多核,甚至affinity可以绑定具体的CPU核,这个问题也算得到解决.虽基本为全栈语言,但有的时候为了效率,可能还是会去考虑和C语言混编.混编是计算机里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涉及的东西很多,技术.架

  • 浅谈Python中对象是如何被调用的

    目录 楔子 从 Python 的角度看对象的调用 从解释器的角度看对象的调用 小结 楔子 我们知道对象是如何被创建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Python/C API,另一种是通过调用类型对象.对于内置类型的实例对象而言,这两种方式都是支持的,比如列表,我们即可以通过[]创建,也可以通过list(),前者是Python/C API,后者是调用类型对象. 但对于自定义类的实例对象而言,我们只能通过调用类型对象的方式来创建.而一个对象如果可以被调用,那么这个对象就是callable,否则就不是ca

  • 浅谈Python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

    Python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 函数 描述 int(x [,base]) 将x转换为一个整数 long(x [,base] ) 将x转换为一个长整数 float(x) 将x转换到一个浮点数 complex(real [,imag]) 创建一个复数 str(x) 将对象 x 转换为字符串 repr(x) 将对象 x 转换为表达式字符串 eval(str) 用来计算在字符串中的有效Python表达式,并返回一个对象 tuple(s) 将序列 s 转换为一个元组 list(s) 将序列 s 转换为一个

  • 浅谈Python爬取网页的编码处理

    背景 中秋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他在爬链家的时候,发现网页返回的代码都是乱码,让我帮他参谋参谋(中秋加班,真是敬业=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遇到过,之前在爬小说的时候稍微看了一下,不过没当回事,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编码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的. 问题 很普通的一个爬虫代码,代码是这样的: # ecoding=utf-8 import re import requests import sys reload(sys) 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 url

  • 浅谈Python的list中的选取范围

    序列是Python中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序列中的每个元素都分配一个数字 - 它的位置,或索引,第一个索引是0,第二个索引是1,依此类推. Python有6个序列的内置类型,但最常见的是列表和元组. 序列都可以进行的操作包括索引,切片,加,乘,检查成员.此外,Python已经内置确定序列的长度以及确定最大和最小的元素的方法 列表是最常用的Python数据类型,它可以作为一个方括号内的逗号分隔值出现. 列表的数据项不需要具有相同的类型 浅谈Python的list中的选取范围 a = [1,2,3,4,

  • 浅谈python 中的 type(), dtype(), astype()的区别

    如下所示: 函数 说明 type() 返回数据结构类型(list.dict.numpy.ndarray 等) dtype() 返回数据元素的数据类型(int.float等) 备注:1)由于 list.dict 等可以包含不同的数据类型,因此不可调用dtype()函数 2)np.array 中要求所有元素属于同一数据类型,因此可调用dtype()函数 astype() 改变np.array中所有数据元素的数据类型. 备注:能用dtype() 才能用 astype() 测试代码: import nu

  • 浅谈Python里面None True False之间的区别

    None虽然跟True False一样都是布尔值. 虽然None不表示任何数据,但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和False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例子: >>> t = None >>> if t: ... print("something") ... else: ... print("nothing") ... nothing 区分None和False.使用is来操作! >>> if t is None: ...

  • 浅谈Python协程

    协程 协程,又称微线程,纤程.英文名Coroutine.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线程:协程是一种用户态的轻量级线程. 协程拥有自己的寄存器上下文和栈.协程调度切换时,将寄存器上下文和栈保存到其他地方,在切回来的时候,恢复先前保存的寄存器上下文和栈.因此: 协程能保留上一次调用时的状态(即所有局部状态的一个特定组合),每次过程重入时,就相当于进入上一次调用的状态,换种说法:进入上一次离开时所处逻辑流的位置. 协程的好处: 无需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开销 无需原子操作锁定及同步的开销 "原子操作(atomic o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