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机器学习实现oneR算法(以鸢尾data为例)

目录
  • 一、导包与获取数据
  • 二、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 三、定义函数:获取某特征值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及错误率
  • 四、定义函数:获取每个特征值下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错误率
  • 五、调用函数,获取最佳特征值
  • 六、测试算法

oneR即“一条规则”。oneR算法根据已有的数据中,具有相同特征值的个体最可能属于哪个类别来进行分类。
以鸢尾data为例,该算法实现过程可解读为以下六步:

一、 导包与获取数据

以均值为阈值,将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特征标记为1,低于阈值的特征标记为0。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from operator import itemgetter
import warnings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 加载内置iris数据,并保存
dataset = load_iris()
X = dataset.data
y = dataset.target

attribute_means = X.mean(axis=0)  # 得到一个列表,列表元素个数为特征值个数,列表值为每个特征的均值
X_d = np.array(X >= attribute_means, dtype='int')  # 转bool类型

数据到此已获取完毕,接下来将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二、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使用默认的0.25作为分割比例。即训练集:测试集=3:1。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d, y, random_state=random_state)

数据描述:
本例中共有四个特征,
原数据集有150个样本,分割后训练集有112个数据,测试集有38个数据。
标签一共分为三类,取值可以是0,1,2。

三、定义函数:获取某特征值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及错误率

首先遍历特征的每一个取值,对于每一个特征值,统计它在各个类别中出现的次数。
定义一个函数,有以下四个参数:

  • X, y_true即 训练集数据和标签
  • feature是特征的索引值,可以是0,1,2,3。
  • value是特征可以有的取值,这里为0,1。

该函数的意义在于,对于训练集数据,对于某个特征,依次遍历样本在该特征的真实取值,判断其是否等于特征的某个可以有的取值 (即value)(以0为例)。如果判定成功,则在字典class_counts中记录,以三个类别(0,1,2)中该样本对应的类别为键值,表示该类别出现的次数加一。

首先得到的字典(class_counts)形如:
{0: x1, 1.0: x2, 2.0:x3}
其中元素不一定是三个
x1:类别0中,某个特征feature的特征值为value(0或1)出现的次数
x2:类别0中,某个特征feature的特征值为value(0或1)出现的次数
x3:类别0中,某个特征feature的特征值为value(0或1)出现的次数

然后将class_counts按照值的大小排序,取出指定特征的特征值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most_frequent_class。
该规则即为:该特征的该特征值出现在其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上是合理的,出现在其它类别上是错误的。

最后计算该规则的错误率:error
错误率具有该特征的个体在除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出现的次数,代表分类规则不适用的个体的数量

最后返回待预测的个体类别错误率

def train_feature_value(X, y_true, feature, value):
    class_counts = defaultdict(int)
    for sample, y_t in zip(X, y_true):
        if sample[feature] == value:
            class_counts[y_t] += 1
    sorted_class_counts = sorted(class_counts.items(), key=itemgetter(1), reverse=True) # 降序
    most_frequent_class = sorted_class_counts[0][0]
    error = sum([class_count for class_value, class_count in class_counts.items()
                 if class_value != most_frequent_class])
    return most_frequent_class, error

返回值most_frequent_class是一个字典, error是一个数字

四、定义函数:获取每个特征值下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错误率

def train(X, y_true, feature):
    n_samples, n_features = X.shape
    assert 0 <= feature < n_features
    # 获取样本中某特征所有可能的取值
    values = set(X[:, feature])
    predictors = dict()
    errors = []
    for current_value in values:
        most_frequent_class, error = train_feature_value(X, y_true, feature, current_value)
        predictors[current_value] = most_frequent_class
        errors.append(error)
    total_error = sum(errors)
    return predictors, total_error

因为most_frequent_class是一个字典,所以predictors是一个键为特征可以的取值(0和1),值为字典most_frequent_class的 字典。
total_error是一个数字,为每个特征值下的错误率的和。

五、调用函数,获取最佳特征值

all_predictors = {variable: train(X_train, y_train, variable) for variable in range(X_train.shape[1])}
Errors = {variable: error for variable, (mapping, error) in all_predictors.items()}
# 找到错误率最低的特征
best_variable, best_error = sorted(Errors.items(), key=itemgetter(1))[0]  # 升序
print("The best model is based on feature {0} and has error {1:.2f}".format(best_variable, best_error))
# 找到最佳特征值,创建model模型
model = {'variable': best_variable,
         'predictor': all_predictors[best_variable][0]}
print(model)

根据代码运行结果,最佳特征值是特征2(索引值为2的feature,即第三个特征)。

对于初学者这里的代码逻辑比较复杂,可以对变量进行逐个打印查看,阅读blog学习时要盯准字眼,细品其逻辑。

print(all_predictors)
print(all_predictors[best_variable])
print(all_predictors[best_variable][0])

六、测试算法

定义预测函数,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

def predict(X_test, model):
    variable = model['variable']
    predictor = model['predictor']
    y_predicted = np.array([predictor[int(sample[variable])] for sample in X_test])
    return y_predicted

# 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
y_predicted = predict(X_test, model)
print(y_predicted)

预测结果:

# 统计预测准确率
accuracy = np.mean(y_predicted == y_test) * 100
print("The test accuracy is {:.1f}%".format(accuracy))

根据打印结果,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可达65.8%,对于只有一条规则的oneR算法而言,结果是比较良好的。到此便实现了oneR算法的一次完整应用。

最后,还可以使用classification_report()方法,传入测试集的真实值和预测值,打印出模型评估报告。

# 屏蔽警告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 打印模型评估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icted))  # 参数为测试集的真实数据和预测数据

到此这篇关于python机器学习实现oneR算法(以鸢尾data为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python oneR算法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Python机器学习之决策树算法实例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机器学习之决策树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决策树学习是应用最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是一种逼近离散值目标函数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习到的函数被表示为一棵决策树.决策树可以使用不熟悉的数据集合,并从中提取出一系列规则,机器学习算法最终将使用这些从数据集中创造的规则.决策树的优点为:计算复杂度不高,输出结果易于理解,对中间值的缺失不敏感,可以处理不相关特征数据.缺点为:可能产生过度匹配的问题.决策树适于处理离散型和连续型的数据. 在决策树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选取

  • Python机器学习算法之k均值聚类(k-means)

    一开始的目的是学习十大挖掘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并用编码实现一遍,但越往后学习,越往后实现编码,越发现自己的编码水平低下,学习能力低.这一个k-means算法用Python实现竟用了三天时间,可见编码水平之低,而且在编码的过程中看了别人的编码,才发现自己对numpy认识和运用的不足,在自己的代码中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求均值的地方可以用mean直接对数组求均值,再比如去最小值的下标,我用的是argsort排序再取列表第一个,但是有argmin可以直接用啊.下面的代码中这些可以优化的并没有改,

  • Python机器学习之PCA降维算法详解

    一.算法概述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是一种掌握事物主要矛盾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从多元事物中解析出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事物的本质,简化复杂的问题. PCA 是最常用的一种降维方法,它的目标是通过某种线性投影,将高维的数据映射到低维的空间中,并期望在所投影的维度上数据的方差最大,以此使用较少的维度,同时保留较多原数据的维度. PCA 算法目标是求出样本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方向就是PCA需要投影的方向.使样本

  • Python机器学习之scikit-learn库中KNN算法的封装与使用方法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机器学习之scikit-learn库中KNN算法的封装与使用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1.工具准备,python环境,pycharm 2.在机器学习中,KNN是不需要训练过程的算法,也就是说,输入样例可以直接调用predict预测结果,训练数据集就是模型.当然这里必须将训练数据和训练标签进行拟合才能形成模型. 3.在pycharm中创建新的项目工程,并在项目下新建KNN.py文件.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math import s

  • python机器学习案例教程——K最近邻算法的实现

    K最近邻属于一种分类算法,他的解释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想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看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就可以了.当然其他还牵着到,看哪方面和朋友比较接近(对象特征),怎样才算是跟朋友亲近,一起吃饭还是一起逛街算是亲近(距离函数),根据朋友的优秀不优秀如何评判目标任务优秀不优秀(分类算法),是否不同优秀程度的朋友和不同的接近程度要考虑一下(距离权重),看几个朋友合适(k值),能否以分数的形式表示优秀度(概率分布). K最近邻概念: 它的工作原理是: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也称作为训练样本集,并

  • 机器学习之KNN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方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机器学习之KNN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文中代码出自<机器学习实战>CH02,可参考本站: 机器学习实战 (Peter Harrington著) 中文版 机器学习实战 (Peter Harrington著) 英文原版 [附源代码] KNN算法介绍 KNN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新数据与训练数据特征值之间的距离,然后选取K(K>=1)个距离最近的邻居进行分类判(投票法)或者回归.若K=1,新数据被简单分配给其近邻的类. KNN算法

  • Python语言描述机器学习之Logistic回归算法

    本文介绍机器学习中的Logistic回归算法,我们使用这个算法来给数据进行分类.Logistic回归算法同样是需要通过样本空间学习的监督学习算法,并且适用于数值型和标称型数据,例如,我们需要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值(数值型)的大小来判断数据是某种分类或者不是某种分类. 一.样本数据 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有这样一些样本数据: 样本数据有3个特征值:X0X0,X1X1,X2X2 我们通过这3个特征值中的X1X1和X2X2来判断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即符合要求的为1,不符合要求的为0. 样本数据分类存放在一个

  • Python机器学习k-近邻算法(K Nearest Neighbor)实例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机器学习k-近邻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工作原理 存在一份训练样本集,并且每个样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即我们知道每个样本集中所属于的类别.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提取样本集中与之最相近的k个样本.观察并统计这k个样本的标签,选择数量最大的标签作为这个新数据的标签. 用以下这幅图可以很好的解释kNN算法: 不同形状的点,为不同标签的点.其中绿色点为未知标签的数据点.现在要对绿色点进行预测.由图不难得出

  • python机器学习之KNN分类算法

    本文为大家分享了python机器学习之KNN分类算法,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KNN分类算法 KNN分类算法(K-Nearest-Neighbors Classification),又叫K近邻算法,是一个概念极其简单,而分类效果又很优秀的分类算法. 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确定测试样本属于哪一类,就寻找所有训练样本中与该测试样本"距离"最近的前K个样本,然后看这K个样本大部分属于哪一类,那么就认为这个测试样本也属于哪一类.简单的说就是让最相似的K个样本来投票决定. 这里所说的距离,一

  • python机器学习实现oneR算法(以鸢尾data为例)

    目录 一.导包与获取数据 二.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三.定义函数:获取某特征值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及错误率 四.定义函数:获取每个特征值下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错误率 五.调用函数,获取最佳特征值 六.测试算法 oneR即“一条规则”.oneR算法根据已有的数据中,具有相同特征值的个体最可能属于哪个类别来进行分类.以鸢尾data为例,该算法实现过程可解读为以下六步: 一. 导包与获取数据 以均值为阈值,将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特征标记为1,低于阈值的特征标记为0. import numpy as np f

  • Python机器学习入门(五)算法审查

    目录 1.审查分类算法 1.1线性算法审查 1.1.1逻辑回归 1.1.2线性判别分析 1.2非线性算法审查 1.2.1K近邻算法 1.2.2贝叶斯分类器 1.2.4支持向量机 2.审查回归算法 2.1线性算法审查 2.1.1线性回归算法 2.1.2岭回归算法 2.1.3套索回归算法 2.1.4弹性网络回归算法 2.2非线性算法审查 2.2.1K近邻算法 2.2.2分类与回归树 2.2.3支持向量机 3.算法比较 总结 程序测试是展现BUG存在的有效方式,但令人绝望的是它不足以展现其缺位. --

  • Python机器学习之AdaBoost算法

    一.算法概述 AdaBoost 是英文 Adaptive Boosting(自适应增强)的缩写,由 Yoav Freund 和Robert Schapire 在1995年提出. AdaBoost 的自适应在于前一个基本分类器分类错误的样本的权重会得到加强,加强后的全体样本再次被用来训练下一个基本分类器.同时,在每一轮训练中加入一个新的弱分类器,直到达到某个预定的足够小的错误率或达到预先指定的最大迭代次数时停止训练. AdaBoost 算法是一种集成学习的算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对多个机器学习模型进行

  • python机器学习基础K近邻算法详解KNN

    目录 一.k-近邻算法原理及API 1.k-近邻算法原理 2.k-近邻算法API 3.k-近邻算法特点 二.k-近邻算法案例分析案例信息概述 第一部分:处理数据 1.数据量缩小 2.处理时间 3.进一步处理时间 4.提取并构造时间特征 5.删除无用特征 6.签到数量少于3次的地点,删除 7.提取目标值y 8.数据分割 第二部分:特征工程 标准化 第三部分:进行算法流程 1.算法执行 2.预测结果 3.检验效果 一.k-近邻算法原理及API 1.k-近邻算法原理 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

  • Python机器学习入门(五)之Python算法审查

    目录 1.审查分类算法 1.1线性算法审查 1.1.1逻辑回归 1.1.2线性判别分析 1.2非线性算法审查 1.2.1K近邻算法 1.2.2贝叶斯分类器 1.2.3分类与回归树 1.2.4支持向量机 2.审查回归算法 2.1线性算法审查 2.1.1线性回归算法 2.1.2岭回归算法 2.1.3套索回归算法 2.1.4弹性网络回归算法 2.2非线性算法审查 2.2.1K近邻算法 2.2.2分类与回归树 2.2.3支持向量机 3.算法比较 总结 程序测试是展现BUG存在的有效方式,但令人绝望的是它

  • Python实现DBSCAN聚类算法并样例测试

    什么是聚类算法?聚类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它涉及到数据点的分组.给定一组数据点,我们可以使用聚类算法将每个数据点划分为一个特定的组.理论上,同一组中的数据点应该具有相似的属性和/或特征,而不同组中的数据点应该具有高度不同的属性和/或特征.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是许多领域中常用的统计数据分析技术. 常用的算法包括K-MEANS.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ed Model,GMM).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Map,SOM) 重点给大家介绍Python实现D

  • 纯python实现机器学习之kNN算法示例

    前面文章分别简单介绍了线性回归,逻辑回归,贝叶斯分类,并且用python简单实现.这篇文章介绍更简单的 knn, k-近邻算法(kNN,k-NearestNeighbor). k-近邻算法(kNN,k-NearestNeighbor),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之一,其核心思想在于用距离目标最近的k个样本数据的分类来代表目标的分类(这k个样本数据和目标数据最为相似). 原理 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用距离最近(多种衡量距离的方式)的k个样本数据来代表目标数据的分类. 具体讲,存在训练样本集, 每个

  • 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库scikit-learn学习之决策树实现方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库scikit-learn学习之决策树实现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决策树 决策树(DTs)是一种用于分类和回归的非参数监督学习方法.目标是创建一个模型,通过从数据特性中推导出简单的决策规则来预测目标变量的值. 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决策树通过一组if-then-else决策规则从数据中学习到近似正弦曲线的情况.树越深,决策规则越复杂,模型也越合适. 决策树的一些优势是: 便于说明和理解,树可以可视化表达: 需要很少的数据准备.其他技术通常需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