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Koa之核心原理分析

Koa作为下一代Web开发框架,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async/await语法带来同步方式书写异步代码的酸爽,而且本身简洁的特点,更加利于开发者结合业务本身进行扩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Koa源码:

  • 封装创建应用程序函数
  • 扩展res和req
  • 中间件实现原理
  • 异常处理

 一、封装创建应用程序函数

利用NodeJS可以很容易编写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 每一次请求处理的方法
 console.log(req.url)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plain' })
 res.end('Hello NodeJS')
})

server.listen(8080)

注意:当浏览器发送请求时,会附带请求/favicon.ico。

而Koa在封装创建应用程序的方法中主要执行了以下流程:

  • 组织中间件(监听请求之前)
  • 生成context上下文对象
  • 执行中间件
  • 执行默认响应方法或者异常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js
listen(...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callback() {
 // 组织中间件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 未监听异常处理,则采用默认的异常处理方法
 if (!this.listenerCount('error')) this.on('error', this.onerror);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生成context上下文对象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handleRequest(ctx, fnMiddleware) {
 const res = ctx.res;
 // 默认状态码为404
 res.statusCode = 404;
 // 中间件执行完毕之后 采用默认的 错误 与 成功 的处理方式
 const onerror = err => ctx.onerror(err);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onFinished(res, onerror);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

二、扩展res和req

首先我们要知道NodeJS中的res和req是http.IncomingMessage和http.ServerResponse的实例,那么就可以在NodeJS中这样扩展req和res:

Object.defineProperties(http.IncomingMessage.prototype, {
 query: {
  get () {
   return querystring.parse(url.parse(this.url).query)
  }
 }
})

Object.defineProperties(http.ServerResponse.prototype, {
 json: {
  value: function (obj) {
   if (typeof obj === 'object') {
    obj = JSON.stringify(obj)
   }
   this.end(obj)
  }
 }
})

而Koa中则是自定义request和response对象,然后保持对res和req的引用,最后通过getter和setter方法实现扩展。

// application.js
createContext(req, res) {
 const context = Object.create(this.context);
  const request = context.request = Object.create(this.request);
  const response = context.response = Object.create(this.response);
  context.app = request.app = response.app = this;
  context.req = request.req = response.req = req; // 保存原生req对象
  context.res = request.res = response.res = res; // 保存原生res对象
  request.ctx = response.ctx = context;
  request.response =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 request;
  context.originalUrl = request.originalUrl = req.url;
  context.state = {};
  // 最终返回完整的context上下文对象
  return context;
}

所以在Koa中要区别这两组对象:

  • request、response: Koa扩展的对象
  • res、req: NodeJS原生对象
// request.js
get header() {
 return this.req.headers;
},
set header(val) {
 this.req.headers = val;
},

此时已经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访问header属性:

ctx.request.header

但是为了方便开发者调用这些属性和方法,Koa将response和request中的属性和方法代理到context上。

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可以轻松的实现属性的代理:

function access (proto, target, name) {
 Object.defineProperty(proto, name, {
  get () {
   return target[name]
  },
  set (value) {
   target[name] = value
  }
 })
}

access(context, request, 'header')

而对于方法的代理,则需要注意this的指向:

function method (proto, target, name) {
 proto[name] = function () {
  return target[name].apply(target, arguments)
 }
}

上述就是属性代理和方法代理的核心代码,这基本算是一个常用的套路。

代理这部分详细的源码,可以查看node-delegates, 不过这个包时间久远,有一些老方法已经废除。

在上述过程的源码中涉及到很多JavaScript的基础知识,例如:原型继承、this的指向。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还需要先弄懂这些基础知识。

三、中间件实现原理

首先需要明确是:中间件并不是NodeJS中的概念,它只是connect、express和koa框架衍生的概念。

1、connect中间件的设计

在connect中,开发者可以通过use方法注册中间件:

 function use(route, fn) {
 var handle = fn;
 var path = route;

 // 不传入route则默认为'/',这种基本是框架处理参数的一种套路
 if (typeof route !== 'string') {
  handle = route;
  path = '/';
 }

 ...
 // 存储中间件
 this.stack.push({ route: path, handle: handle });

 // 以便链式调用
 return this;
}

use方法内部获取到中间件的路由信息(默认为'/')和中间件的处理函数之后,构建成layer对象,然后将其存储在一个队列当中,也就是上述代码中的stack。

connect中间件的执行流程主要由handle与call函数决定:

function handle(req, res, out) {
 var index = 0;
 var stack = this.stack;
 ...
 function next(err) {
  ...
  // 依次取出中间件
  var layer = stack[index++]

  // 终止条件
  if (!layer) {
   defer(done, err);
   return;
  }

  var path = parseUrl(req).pathname || '/';
  var route = layer.route;

  // 路由匹配规则
  if (path.toLowerCase().substr(0, route.length) !== route.toLowerCase()) {
   return next(err);
  }
  ...
  call(layer.handle, route, err, req, res, next);
 }

 next();
}

handle函数中使用闭包函数next来检测layer是否与当前路由相匹配,匹配则执行该layer上的中间件函数,否则继续检查下一个layer。

这里需要注意next中检查路由的方式可能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所以默认路由为'/'的中间件会在每一次请求处理中都执行。

function call(handle, route, err, req, res, next) {
 var arity = handle.length;
 var error = err;
 var hasError = Boolean(err);

 try {
  if (hasError && arity === 4) {
   // 错误处理中间件
   handle(err, req, res, next);
   return;
  } else if (!hasError && arity < 4) {
   // 请求处理中间件
   handle(req, res, next);
   return;
  }
 } catch (e) {
  // 记录错误
  error = e;
 }

 // 将错误传递下去
 next(error);
}

在通过call方法执行中间件方法的时候,采用try/catch捕获错误,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是,call内部会根据是否存在错误以及中间件函数的参数决定是否执行错误处理中间件。并且一旦捕获到错误,next方法会将错误传递下去,所以接下来普通的请求处理中间件即使通过了next中的路由匹配,仍然会被call方法给过滤掉。

下面是layer的处理流程图:

上述就是connect中间件设计的核心要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 通过use方法注册中间件;
  • 中间件的顺序执行是通过next方法衔接的并且需要手动调用,在next中会进行路由匹配,从而过滤掉部分中间件;
  • 当中间件的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则next会携带异常过滤掉非错误处理中间件,也是为什么错误中间件会比其他中间件多一个error参数;
  • 在请求处理的周期中,需要手动调用res.end()来结束响应;

 2、Koa中间件的设计

Koa中间件与connect中间件的设计有很大的差异:

  • Koa中间件的执行并不需要匹配路由,所以注册的中间件每一次请求都会执行。(当然还是需要手动调用next);
  • Koa中通过继承event,暴露error事件让开发者自定义异常处理;
  • Koa中res.end由中间件执行完成之后自动调用,这样避免在connect忘记调用res.end导致用户得不到任何反馈。
  • Koa中采用了async/await语法让开发者利用同步的方式编写异步代码。

当然,Koa中也是采用use方法注册中间件,相比较connect省去路由匹配的处理,就显得很简洁:

use(fn)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并且use支持链式调用。

Koa中间件的执行流程主要通过koa-compose中的compose函数完成: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if (!Array.isArray(middleware))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
 for (const fn of middlewar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
 }

 /**
  * @param {Object} context
  * @return {Promise}
  * @api public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let index = -1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 (i) {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递归调用下一个中间件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看到这里本质上connect与koa实现中间件的思想都是递归,不难看出koa相比较connect实现得更加简洁,主要原因在于:

  • connect中提供路由匹配的功能,而Koa中则是相当于connect中默认的'/'路径。
  • connect在捕获中间件的异常时,通过next携带error一个个中间件验证,直到错误处理中间件,而Koa中则是用Promise包装中间件,一旦中间件发生异常,那么会直接触发reject状态,直接在Promise的catch中处理就行。

上述就是connect中间件与Koa中间件的实现原理,现在在再看Koa中间件的这张执行流程图,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吧?!

四、异常处理

对于同步代码,通过try/catch可以轻松的捕获异常,在connect中间件的异常捕获则是通过try/catch完成。

对于异步代码,try/catch则无法捕获,这时候一般可以构造Promise链,在最后的catch方法中捕获错误,Koa就是这样处理,并且在catch方法中发送error事件,以便开发者自定义异常处理逻辑。

 this.app.emit('error', err, this);

前面也谈到Koa利用async/await语法带来同步方式书写异步代码的酸爽,另外也让错误处理更加自然:

// 也可以这样自定义错误处理
app.use(async (ctx, next) => {
 try {
  await next();
 } catch (err) {
  ctx.status = err.status || 500
  ctx.body = err
 }
})

五、总结

相信看到这里,再回忆一下之前遇到的那些问题,你应该会有新的理解,并且再次使用Koa时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分析Koa源码的目的之一。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浅谈Koa2框架利用CORS完成跨域ajax请求

    实现跨域ajax请求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个是利用CORS,而这个方法关键是在服务器端进行配置. 本文仅对能够完成正常跨域ajax响应的,最基本的配置进行说明(深层次的配置我也不会). CORS将请求分为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可以简单的认为,简单请求就是没有加上额外请求头部的get和post请求,并且如果是post请求,请求格式不能是application/json(因为我对这一块理解不深如果错误希望能有人指出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而其余的,put.post请求,Content-Type为appl

  • 客户端(vue框架)与服务器(koa框架)通信及服务器跨域配置详解

    本篇博客主要说明: 前后端框架(本例中是vue和koa)如何发送请求?获取响应? 以及跨域问题如何解决? vue部分: import App from './App.vue'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new Vue({ el: '#app', render: h => h(App), mounted(){ Axios({ method: 'get', url: 'http://localhost:3000', }).then((response) => { cons

  • Node.js使用Koa搭建 基础项目

    Koa 是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超轻量服务端框架 与 Express 相比,除了自由度更高,可以自行引入中间件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用了 ES6 + async,从而避免了回调地狱 不过也是因为代码升级,所以 Koa2 需要 v7.60 以上的 node.js 环境 一.创建项目 手动创建一个项目目录,然后快速生成一个 package.json 文件 npm init -y 安装 koa    //当前版本 2.4.1 npm install koa -S 然后创建一个 app.js /

  • 浅谈在koa2中实现页面渲染的全局数据

    最近用koa2做一个项目的web端,遇到一个场景. 该项目主要用的是传统的服务端渲染的方式,所以会用 koa-views 去做页面的渲染工作.实现方式就是 ctx.render('path',data),那么,有如下场景,每个页面都需要去验证是否登录,登录了要返回页面个人数据,这个情况,怎么办呢?我不想每次都去手动的加入个人数据啊.例如这样: let data = { "user":"12", "questionList":questionLis

  • Node.js的Koa框架上手及MySQL操作指南

    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 koa,致力于成为一个更小.更健壮.更富有表现力的 Web 框架.使用 koa 编写 web 应用,通过组合不同的 generator,可以免除重复繁琐的回调函数嵌套,并极大地提升常用错误处理效率.Koa 不在内核方法中绑定任何中间件,它仅仅提供了一个轻量优雅的函数库,使得编写 Web 应用变得得心应手. 安装koa koa 依赖支持 generator 的 Node 环境,也就是说,node的版本要在 0.11.9 或者更高,否则将无法执行. 用npm: $

  • 利用Node.js+Koa框架实现前后端交互的方法

    前言 对于一个前端工程师来说不仅仅要会前端的内容,后端的技术也需要熟练掌握.今天我就要通过一个案例来描述一下前端是如何和后端进行数据交互的. koa 是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致力于成为一个更小.更富有表现力.更健壮的 Web 框架.使用 koa 编写 web 应用,通过组合不同的 generator,可以免除重复繁琐的回调函数嵌套,并极大地提升错误处理的效率.koa 不在内核方法中绑定任何中间件,它仅仅提供了一个轻量优雅的函数库,使得编写 Web 应用变得得心应手. 准备工作 首先

  • 玩转Koa之核心原理分析

    Koa作为下一代Web开发框架,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async/await语法带来同步方式书写异步代码的酸爽,而且本身简洁的特点,更加利于开发者结合业务本身进行扩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Koa源码: 封装创建应用程序函数 扩展res和req 中间件实现原理 异常处理  一.封装创建应用程序函数 利用NodeJS可以很容易编写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Ajax技术组成与核心原理分析

    本文主要为大家分析了Ajax技术组成原理,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Ajax 特点:局部刷新.提高用户的体验度,数据从服务器商加载 2.AJax的技术组成 不是新技术,而是之前技术的整合 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的JavaScript和XML) 包括的技术:JavaScript.XML.CSS.XMLHttpRequest 异步:发送请求以后,不等结果,由回调函数处理. JavaScript: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获得返回结果,更新页面

  • 玩转Koa之koa-router原理解析

    一.前言 Koa为了保持自身的简洁,并没有捆绑中间件.但是在实际的开发中,我们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中间件打交道,本文将要分析的是经常用到的路由中间件 -- koa-router. 如果你对Koa的原理还不了解的话,可以先查看Koa原理解析. 二.koa-router概述 koa-router的源码只有两个文件:router.js和layer.js,分别对应Router对象和Layer对象. Layer对象是对单个路由的管理,其中包含的信息有路由路径(path).路由请求方法(method)和路由执行

  • koa中间件核心(koa-compose)源码解读分析

    最近经常使用koa进行服务端开发,迷恋上了koa的洋葱模型,觉得这玩意太好用了.而且koa是以精简为主,没有很多集成东西,所有的东西都需按需加载,这个更是太合我胃口了哈哈哈哈. 相对与express的中间件,express的中间件使用的是串联,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而koa使用的V型结构(洋葱模型),这将给我们的中间件提供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 基于对洋葱模型的热衷,所以对koa的洋葱模型进行一探究竟,不管是koa1还是koa2的中间件都是基于koa-compose进行编写的,这种V型结构

  • java编程Reference核心原理示例源码分析

    带着问题,看源码针对性会更强一点.印象会更深刻.并且效果也会更好.所以我先卖个关子,提两个问题(没准下次跳槽时就被问到). 我们可以用ByteBuffer的allocateDirect方法,申请一块堆外内存创建一个DirectByteBuffer对象,然后利用它去操作堆外内存.这些申请完的堆外内存,我们可以回收吗?可以的话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回收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WeakHashMap可以用来实现内存相对敏感的本地缓存,为什么WeakHashMap合适这种业务场景,其内部实现会做什么特殊处理呢?

  • 基于JS对象创建常用方式及原理分析

    前言 俗话说"在js语言中,一切都对象",而且创建对象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所以今天我们做一下梳理 最简单的方式 JavaScript创建对象最简单的方式是:对象字面量形式或使用Object构造函数 对象字面量形式 var person = new Object(); person.name = "jack"; person.sayName = function () { alert(this.name) } 使用Object构造函数 var person = { na

  • VBS脚本病毒原理分析与防范

    网络的流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它也有让人不愉快的时候.当您收到一封主题为"I Love You"的邮件,用兴奋得几乎快发抖的鼠标去点击附件的时候:当您浏览一个信任的网站之后,发现打开每个文件夹的速度非常慢的时候,您是否察觉病毒已经闯进了您的世界呢?2000年5月4日欧美爆发的"爱虫"网络蠕虫病毒.由于通过电子邮件系统传播,爱虫病毒在短短几天内狂袭全球数百万计的电脑.微软.Intel等在内的众多大型企业网络系统瘫痪,全球经济损失达几十亿美元.而去年爆发的新欢

  • java 中ThreadPoolExecutor原理分析

    java 中ThreadPoolExecutor原理分析 线程池简介 Java线程池是开发中常用的工具,当我们有异步.并行的任务要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线程池,或者在实现一个服务器时,也需要使用线程池来接收连接处理请求. 线程池使用 JDK中提供的线程池实现位于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在使用时,通常使用ExecutorService接口,它提供了submit,invokeAll,shutdown等通用的方法. 在线程池配置方面,Executor

  • iOS中无限循环滚动简单处理实现原理分析

    说下原理: 1./*初始化/ + (instancetype)loopScrollViewWithFrame:(CGRect)frame; 将背景collectinview视图初始化设置 代理和数据源 . 布局 2.在激活initwithFrame后触发 layoutSubviews //默认滚动到要显示的第一张图片 if (self.imageCollectionView.contentOffset.x == 0) { NSIndexPath *indexPath = [NSIndexPath

  • Python构建网页爬虫原理分析

    既然本篇文章说到的是Python构建网页爬虫原理分析,那么小编先给大家看一下Python中关于爬虫的精选文章: python实现简单爬虫功能的示例 python爬虫实战之最简单的网页爬虫教程 网络爬虫是当今最常用的系统之一.最流行的例子是 Google 使用爬虫从所有网站收集信息.除了搜索引擎之外,新闻网站还需要爬虫来聚合数据源.看来,只要你想聚合大量的信息,你可以考虑使用爬虫. 建立一个网络爬虫有很多因素,特别是当你想扩展系统时.这就是为什么这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系统设计面试问题之一.在这篇文章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