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Java实现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一、模拟业务需求

假设我们现在需要在我们的系统中导入一批关于学生信息的Excel的数据,其主要的信息有: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等等,在导入系统的时候,我们肯定不能直接的保存到数据库,我们肯定是先要对这个Excel的数据进行校验,看是否符合系统的要求,只有都符合了系统的要求了,我们把这些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去。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应的实体类如下:

@Data
public class Student {
	/**
	 * 学生编号
	 */
	private String stNo;
	/**
	 * 学生姓名
	 */
	private String stName;
	/**
	 * 学生年龄
	 */
	private Integer age;
	/**
	 * 性别
	 */
	private String gender;

}

那么假设我们现在的需求是:在我们的StudentServiceImpl业务实现类里面已经接收到了一个List studentList集合的数据,这个集合的数据就是刚刚从Excel里导进来的学生的数据信息,但是集合里面的每个Student对象的属性都没有进行过校验,现要求你对这些属性进行校验完全通过后再把这些学生的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去。

二、小步小跑的迭代开发

好,一开始,业务那边的小姑娘小美说这些学生的数据没有什么重要的,只要校验这个学生的姓名不能为空就行且不超过20个字就行了,这个对于你来说就是个小意思,于是你可能在业务代码中先对集合进行遍历然后写下这样的判断:

//判断学生的姓名是否符合条件
if(Objects.nonNull(stu.getStName()) && stu.getStName().length() < 20) {
	//TODO ...对符合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

过了不久,小美害羞的看着你,对你说:这个年龄也要做判断,必填且不能小于0,不能大于60,改好了请你吃饭。你看着她甜美的笑容,果断的对好说:简单。于是你又加上了这样的代码:

//判断学生的姓名是否符合条件
if(Objects.nonNull(stu.getStName()) && stu.getStName().length() < 20) {

	if(Objects.nonNull(stu.getStAge()) && stu.getStAge() > 0 && stu.getStAge() < 60) {
		//TODO ...对符合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
}

又过了几天,你又看到小美跑过来,你满怀期待的觉得她是通知你今天下班了一起共进晚餐。但是她却支支吾吾的想说又说不出,这里你心想,完蛋了,会不会共进晚餐的机会泡汤了。这时她说:这个学生的性别也要做校验,且只能是“男”或“女”,加上之前的都要校验通过了才能在到系统里面。听到这里,你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共进晚餐的机会还有。于是你说:没问题。于是你又在原先的代码里面进行了迭代:

//判断学生的姓名是否符合条件
if(Objects.nonNull(stu.getStName()) && stu.getStName().length() < 20) {

	if(Objects.nonNull(stu.getStAge()) && stu.getStAge() > 0 && stu.getStAge() < 60) {

		if(Object.notNull(stu.getGender()) && ("男".equest(stu.getGender()) || "女".equest(stu.getGender()))) {
			//TODO ...对符合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
	}
}

你很快的改完了,但是在检查的时候,看着这个代码,总感觉有总说不出来的问题,但是又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实然,你想到以后小美肯定还会经常来找你,如果再继续的这样if的写下去,以后越来越难维护了,以后和小美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想到这,你不由得直冒冷汗。于是你闭关半天,终于把这个潜在的阻止你和小美吃饭的的拦路虎给解决了。

三、系统对数据的校验要求

  • stName(学生姓名):不能为空,不能超过20个字符。
  • age(学生年龄):只能为整数,且小于60。
  • gender(学生性别):只能是"男"或"女"。
  • stNo(学生编号):要求唯一,不能为空,不能超过20个字符,且在数据库中不能已经存在。

四、新建一个抽象类

在这个抽象类中,包含有有一个它自身属性,和一个set方法,此外还要有一个抽象方法,给不同的子类来实现不同的逻辑,详细说明如下:

//抽象的父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CheckStudent {
	//包含有自身的一个属性,其作业主要是下一个对数据的处理者
	protected AbsCheckStudent absCheckStudent;
	//设定下一个处理者
	public void setAbsCheckStudent(AbsCheckStudent absCheckStudent) {
		this.absCheckStudent = absCheckStudent;
	}
	//此方法是业务层调用的方法,即业务调用此方法,把学生的集合做参数传进来即可。
	public void handleCheck(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if (Objects.nonNull(studentList) && !studentList.isEmpty()) {
			List<Student> checkIsOk = checkStudent(studentList);
			//判断下一个处理者是不是null,即还有没有下一个处理者,且判断数据是否为空
			if (Objects.nonNull(absCheckStudent) && Objects.nonNull(checkIsOk) && !checkIsOk.isEmpty()) {
				//调用下一个处理者的业务处理方法
				absCheckStudent.handleCheck(checkIsOk);
			}
		}
	}
	//此方法是由不同的子类来进行不同的处理实现
	public abstract List<Student> checkStudent(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五、子类的实现

首先实现的是学生姓名的校验的子类

public class StNameCheck extends AbsCheckStudent{

	@Override
	public List<Student> checkStudent(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获取学生名称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对象
		List<Student> stNameIsNotOk = studentList.stream().filter(stu -> {
			String stName = stu.getStName();
			return Objects.isNull(stName) || "".equals(stName);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ystem.out.println("名字校验不通过的数据有:"+ stNameIsNotOk.toString());
		//在原有的集合中移除不符合学生姓名的对象集合
		studentList.removeAll(stNameIsNotOk);
		System.out.println("名字校验通过的数据:" + studentList.toString());
		//返回通过学生姓名校验的学生的集合
		return studentList;
    }
}

然后再实现的是学生年龄的校验子类

public class StAgeCheck extends AbsCheckStudent{
	@Override
	public List<Student> checkStudent(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获取学生年龄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对象
		List<Student> stAgeIsNotOk = studentList.stream().filter(stu -> {
			Integer stAge = stu.getAge();
			return Objects.isNull(stAge) || stAge <= 0 || stAge >= 60;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ystem.out.println("年龄校验不通过的数据有:" + stAgeIsNotOk.toString());
		//在原有的集合中移除不符合学生年龄的对象集合
		studentList.removeAll(stAgeIsNotOk);
		System.out.println("年龄校验通过的数据:" + studentList.toString());
		//返回通过学生姓名校验的学生的集合
		return studentList;
    }
}

最后实现的是学生性别的校验的子类

public class StGenderCheck extends AbsCheckStudent{
	@Override
	public List<Student> checkStudent(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获取学生年龄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对象
		List<Student> stGenderIsNotOk = studentList.stream().filter(stu -> {
			String gender = stu.getGender();
			return Objects.isNull(gender) || !("男".equals(gender) || "女".equals(gender));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ystem.out.println("性别校验没有通过的数据:" + stGenderIsNotOk.toString());
		//在原有的集合中移除不符合学生年龄的对象集合
		studentList.removeAll(stGenderIsNotOk);
		System.out.println("性别校验通过的数据:" + studentList.toString());
		//返回通过学生姓名校验的学生的集合
		return studentList;
    }
}

六、构建责任链和调用

好了,现在,校验姓名的子类、校验年龄的子类、校验性别的子类都已经实现了。不同职责的子类校验有了,现在我们需要构建一条责任链。即,先通过了姓名校验的数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年龄校验,通过了年龄校验的数据才能到性别校验,性别校验通过了,就可以保存数据到数据库了。现在我们构建如下的责任链:

public class Chain {
	public static AbsCheckStudent getStudentCheck() {
		//校验姓名
		AbsCheckStudent stNameCheck = new StNameCheck();
		//校验年龄
		AbsCheckStudent stAgeCheck = new StAgeCheck();
		//校验性别
		AbsCheckStudent stGenderCheck = new StGenderCheck();

		//设置好责任链的顺序,把校验年龄的子类当作StNameCheck中的下一个处理者
		stNameCheck.setAbsCheckStudent(stAgeCheck);
		//把校验性别的子类当作StAgeCheck中的下一个处理者
		stAgeCheck.setAbsCheckStudent(stGenderChec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bsCheckStudent studentCheck = getStudentCheck();
		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getStudents();
		studentCheck.handleCheck(studentList);
	}

	public static List<Student> getStudents() {
		List<Student> result = new ArrayList<>();
		Student s1 = new Student();
		s1.setAge(12);
		s1.setGender("男");
		s1.setStName("张三");
		s1.setStNo("");

		Student s2 = new Student();
		s2.setAge(12);
		s2.setGender("男1");
		s2.setStName("张三");
		s2.setStNo("123");

		Student s3 = new Student();
		s3.setAge(12);
		s3.setGender("男");
		s3.setStName("张三");
		s3.setStNo("123");

		result.add(s1);
		result.add(s2);
		result.add(s3);
		return result;
    }
}

最后的运行结果如下:

你看,这样的话,我们只要有有最后校验性别的逻辑里面,对于通过性别校验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里面就行了。

七、可维护性

当你闭关出来后,小美又过来找你了,说学生编号要求唯一,不能为空,不能超过20个字符,且在数据库中不能已经存在。只有当编号的校验通过了就可以放心的保存到数据库了。
这时候,你就可以这样进行扩展了,先创建一个子类来继承AbsCheckStudent

public class StGenderCheck extends AbsCheckStudent{
	@Override
	public List<Student> checkStudent(List<Student> studentList) {
		//获取学生年龄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对象
		List<Student> stNoIsNotOk = studentList.stream().filter(stu -> {
			String stNo = stu.getStNo();
			return Objects.isNull(stNo) || "".equals(stNo) || stNo.length() > 20;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TODO 做数据库中的惟一性的校验等
		System.out.println("编号校验不通过的数据有:" + stNoIsNotOk.toString());
		//在原有的集合中移除不符合学生编号的对象集合
		studentList.removeAll(stNoIsNotOk);
		System.out.println("通过了全部的校验的数据有:" + studentList);
		//TODO 全部通过校验了,保存数据到数据库 save(studentList);
		return null;
    }
}

然后我们再在那个责任链上加上这个新的处理节点:

public class Chain {
	public static AbsCheckStudent getStudentCheck() {
		//校验姓名
		AbsCheckStudent stNameCheck = new StNameCheck();
		//校验年龄
		AbsCheckStudent stAgeCheck = new StAgeCheck();
		//校验性别
		AbsCheckStudent stGenderCheck = new StGenderCheck();

		//设置好责任链的顺序,把校验年龄的子类当作StNameCheck中的下一个处理者
		stNameCheck.setAbsCheckStudent(stAgeCheck);
		//把校验性别的子类当作StAgeCheck中的下一个处理者
		stAgeCheck.setAbsCheckStudent(stGenderCheck);

		AbsCheckStudent stNoCheck = new StNoCheck();
		//把学生的编号校验放到性别校验的后面
		stGenderCheck.setAbsCheckStudent(stNoCheck);
	}

	// ......
}

运行结果如下:

八、总结

8.1、责任链模式

  • 可以控制请求的处理的顺序
  • 单一职责原则,可以对发起操作和执行操作的类进行解耦
  • 开闭原则,可不用修改原有的业务代码,新增其他的处理类
  • 不能保证每个处理者者可以执行
  • 效率不是很好,调用时如果不注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8.2、责任链模式适用的场景

  • 当必须按顺序执行多个处理者时,可以考虑使用责任链模式
  • 如果处理者的顺序及其必须在运行时改变时,可以考虑使用责任链模式

以上就是详解Java实现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Java 设计模式 责任链模式的资料请关注我们其它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

  • Java经典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原理与用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Java经典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责任链模式:多个对象由其对象对应下家的引用连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接收对象处理此请求.因为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最终是谁来处理这个请求,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从而避免了请求发送者与请求处理者之间的耦合. 责任链械中涉及到三种角色: 1,抽象处理者角色 2,具体处理者角色 3,请求发送者 小例子:假设去买房子,买房子就需要砍价, 卖房的人职位不同,可以优

  • 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详解

    在阎宏博士的<JAVA与模式>一书中开头是这样描述责任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的: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从击鼓传花谈起 击鼓传花是一种热闹而又紧张的饮酒游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

  • 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简介

    对于使用过宏的朋友应该知道,利用宏可以实现一个键绑定多个技能.例如如果排在前面的技能有CD,则跳过此技能,执行之后的技能.记得曾经玩DK,打怪的时候,就是用一个键,一直按就行了.在servlet里的doGet和doPost方法,我们一般都把doGet请求发动到doPost里来处理,这也是一种责任链的模式. 这里,有个宏,绑定了"冰血冷脉"和"寒冰箭"两个技能,程序实例如下所示: package responsibility; /** * DOC 技能接口,要绑定的技

  • 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介绍

    Chain of Responsibility定义:Chain of Responsibility(CoR) 是用一系列类(classes)试图处理一个请求request,这些类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耦合,唯一共同点是在他们之间传递request.也就是说,来了一个请求,A类先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B类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C类处理,就这样象一个链条(chain)一样传递下去. 如何使用责任链模式 虽然这一段是如何使用CoR,但是也是演示什么是CoR. 有一个Handler接口: 复制代码

  • 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设计者往往会用拦截器去代替动态代理,然后将拦截器的接口提供给开发者,从而简化开发者的开发难度,但是拦截器可能有多个.举个例子,一个程序员需要请假一周,如果把请假申请单看成一个对象,那么它需要经过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人事等多个角色的审批,每个角色都有机会通过拦截这个申请单进行审批或者修改.这事就要考虑提供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人事的处理逻辑,所以需要提供3个拦截器,二传递的则是请假申请单. 当一个对象在一条链上被多个拦截器处理(拦截器也可以选择不拦截处理它)时,我们把这样的设计模式成为责任链模式,它

  • 实例讲解Java的设计模式编程中责任链模式的运用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首先来看一段代码: public void test(int i, Request request){ if(i==1){ Handler1.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2){ Handler2.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3){ Handler3

  • 23种设计模式(19)java责任链模式

    23种设计模式第十九篇:java责任链模式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首先来看一段代码: public void test(int i, Request request){ if(i==1){ Handler1.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2){ Handler2.response(request); }els

  • Java设计模式编程中的责任链模式使用示例

    责任链模式:多个对象由其对象对应下家的引用连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 链上的某一个接收对象处理此请求.因为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最终是谁来处理这个请求,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从而避免了请求发送者与请求处理者之间的耦合. 责任链械中涉及到三种角色: 1,抽象处理者角色 2,具体处理者角色 3,请求发送者 小例子:假设去买房子,买房子就需要砍价, 卖房的人职位不同,可以优惠的价格也不同,不同职位就可以形成一个处理请求的链.我们暂定: * 基层销售员

  • 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的概念、实现以及netty中的责任链模式

    本文先介绍了责任链模式的概念及简单实现.再贴了netty中对责任链的实现.最后总结了一点点思考. 1.概念相关 1.1.概念 责任链模式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1.2.解决了什么: 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1.3.场景: 1.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

  • 详解Java实现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一.模拟业务需求 假设我们现在需要在我们的系统中导入一批关于学生信息的Excel的数据,其主要的信息有: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等等,在导入系统的时候,我们肯定不能直接的保存到数据库,我们肯定是先要对这个Excel的数据进行校验,看是否符合系统的要求,只有都符合了系统的要求了,我们把这些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去.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应的实体类如下: @Data public class Student { /** * 学生编号 */ private String stNo; /** * 学生姓名 */ p

  • Java实现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目录 1.什么是责任链模式 2.如何实现 3.代码实现 4.总结 1.什么是责任链模式 当一个请求可能需要多个对象中的某个进行处理时,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者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知道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这样的情况或需求时,可以采用责任链模式. 2.如何实现 1)处理者接口(Handler),负责定义处理请求的抽象方法,并设置下一个处理着的方法. 2)具体处理者,实现Handler接口中定义的方法.实现处理用户请求的逻辑,并设置下一个处理请求的对象.如果能够处理用户求情就处理,如果不能处理,交

  • Java 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及异步责任链详解

    目录 一.定义 二.普通责任链模式 三.异步责任链模式 一.定义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避免将一个请求的发送者与接受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将接受请求的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 在很多源码都有涉及,如Mybatis拦截器.Filter- 责任链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二.普通责任链模式 抽象处理类:AbstractProcessor /** * 抽象处理类 */ public

  • 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的示例详解

    目录 应用场景 实际代码案例 无模式情况下的代码 采用责任链模式优化代码 采用建造者+责任链模式优化代码 责任链模式优缺点 责任链模式是将链中的每一个节点看做是一个对象,每个节点处理的请求均不相同,且内部自动维护下一个节点对象,当一个请求从链式的首段发出时,会沿着链的路径依次传递给每一个节点对象,直至有对象处理这个请求位置,属于行为模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节点都能对对象进行一定的处理(也可以不处理),处理完成之后节点再进行判断还要进行后续处理还是说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应用场景 首先举一个日常

  • Java设计模式中责任链模式详解

    目录 1.责任链设计模式的定义 2.责任链设计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3.责任链设计模式的实现思路 4.责任链设计模式应用实例 5.责任链设计模式应用场景 编程是一门艺术,大批量的改动显然是非常丑陋的做法,用心的琢磨写的代码让它变的更美观.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事件需要经过多个对象处理是很常见的场景.例如,采购审批流程.请假流程等.公司员工请假,可批假的领导有部门负责人.副总经理.总经理等,但每个领导能批准的天数不同,员工必须根据需要请假的天数去找不同的领导签名,也就是说员工必须记住每个领导的姓名.电话

  • JS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实例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JS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责任链设计模式: 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责任链模式涉及到的角色如下所示: ● 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 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对下家的引

  • Android编程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Android编程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一.介绍 责任链模式(Iterator Pattern),是行为型设计模式之一.什么是"链"?我们将多个节点首尾相连所构成的模型称为链,比如生活中常见的锁链,就是由一个个圆角长方形的铁环串起来的结构.对于链式结构,每个节点都可以被拆开再连接,因此,链式结构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将这样一种结构应用于编程领域,将每一个节点看作是一个对象,每一个对象拥有不同的处理逻辑,将一个请求从链式的首端发出,沿着链的路

  • 一文搞懂Java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简述: 前端时间再看一些类库的源码,发现责任链模式的强大之处,尤其是和建造者模式的结合后强大的动态可扩展性更是牛逼的一塌糊涂.接下来赶紧了解一下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责任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同一个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应用场景: 为完成同一个请求,如果存在多个请求处理器以及未知请求处理器个数或者请求处理器可动态配置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