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进阶——缓存与独立打包的用法

本文介绍了webpack进阶——缓存与独立打包的用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来看看最基础的webpack配置:

var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

在index.js中引入了lodash库:

src/index.js:

import _ from 'lodash';

 function component() {
  var elem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element.innerHTML = _.join(['Hello', 'webpack'], ' ');

  return element;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component());

打包之后,只会生成一个bundle.js,这样的话,每次若要加载资源文件,浏览器都会加载根本不会改动的lodash库,这样很低效。

由于如果每次去访问浏览器,浏览器都重新下载资源,由于网络获取资源可能很慢,可能页面久久加载不出来,低效且不友好,故浏览器会缓存资源,以避免每次访问都通过网络去获取资源。

但是,由于浏览器缓存,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我们部署版本时不更改资源的文件名,浏览器可能认为它没有更新,就会使用它的缓存版本。

这样我们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分离打包文件。第二,解决缓存问题。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entry: {
  common: ['lodash'],
  app: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hash].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 // 指代index.js引入的lodash库
  })
 ]
}

主要变动:

  • 添加插件:CommonsChunkPlugin,提取引入的库,并且更名,实现代码分离。
  • 输出上在名字上加了hash,每次打包后,hash值都不一样解决了浏览器缓存的问题。

结果:index.js打包为app.[hash].js,index.js引入的lodash打包为common.[hash].js。这样解决了浏览器缓存问题和实现了静态资源代码和源代码的分离,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第一次打包后(注意Asset列下的名字):

每次我们修改源代码时,再次打包,不仅仅index生成app.[hash].js的hash值发生了变化,

而且common.[hash].js的hash值与app的hash值相同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自行测试一下,先webpack打包一次,修改index.js后再次打包一次)。

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虽然源代码hash改变解决了浏览器使用缓存版本的问题,但是,如果common.js的hash值也一同发生了变化的话,那么浏览器也还需要每次都请求不会发生改变的静态代码common,这样还是浪费了网络资源,很低效。

注:本案例会多次打包,dist目录中会生成过多垃圾文件,在实际使用中都使用了CleanWebpackPlugin插件。

代码如下:

new CleanWebpackPlugin(['dist']) // 加入在插件数组中,用于在每次打包前,都清空打包文件夹下之前打包的文件。

如果修改了index,仅仅只是生成的app的hash值发生变化,而common的hash值不发生变化,那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既能缓存库又能识别源文件的更改。
我们进行如下配置: output中将 [name].[hash].js 改为[name].[chunkhash].js ,让每个文件生成唯一的hash值: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entry: {
  common: ['lodash'],
  app: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hunkhash].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plugins: [
  new CleanWebpackPlugin(['dist']),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 // 指代index.js引入的lodash库
  })
 ]
}

(注意:不要在开发环境下使用 [chunkhash],因为这会增加编译时间。将开发和生产模式的配置分开,并在开发模式中使用 [name].js 的文件名,在生产模式中使用 [name].[chunkhash].js 文件名,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使用了热替换插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将会导致编译不成功!)

我们配置好之后,进行webpack打包:

chunkhash是根据文件内容生成的hash,可见app与common生成的hash值不相同了(对比使用 [name].[hash].js打包)。

我们在index.js中随便进行修改,再次打包:

奇怪的是,虽然common与app生成了单独的hash值,但是修改了index.js,common的hash值还是发生了变化。

原因是:为了最小化生成的文件大小,webpack使用标识符而不是模块名称,在编译期间生成标识符,并映射到块文件名,然后放入一个名为chunk manifest的JS对象中。重点就在于!!当我们使用CommonsChunkPlugin分离代码时,被分离出来的代码(本文中的lodash库,被打包为common。),会默认被移动到entry中最后一个入口进行打包(第一个入口是index.js)。重要的是,chunk manifest将随着这些被分离出来的代码共同打包!!!

由于我们更改源代码后,不但会更新app的hash值,还会生成新的映射,然后新的映射又会和资源代码一同打包,又由于chunkhash是根据内容生成hash的,那么加入了新的映射对象chunk manifest的资源代码被打包后,hash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这反过来,产生的新hash将使长效缓存失效。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讲 manifest分离出来。这里我们利用一个CommonsChunkPlugin一个较少有人知道的功能,能够在每次修改后的构建中将manifest提取出来,通过指定entry中未用到的名称,此插件会自动将我们需要的内容提取到单独的包中。

故再额外配置一个CommonsChunkPlugin: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entry: {
  common: ['lodash'],
  app: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hunkhash].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plugins: [
  new CleanWebpackPlugin(['dist']),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 // 指代index.js引入的lodash库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manifest' // 用于提取manifest
  })
 ]
}

webpack打包后:

从这里可以证明之前所说的manifest被打包进了common!!!仔细看之前的图:common的Size都是547kb,到这里common大小是541kb 而manifest大小正好为5.85kb,加起来正好为547kb。

然后我们修改index.js再次打包:

从这里可以发现!!我们修改了源代码,common的hash值已经不再发生改变了!到这里可以达到我们不缓存源代码缓存资源文件的目的了。

但是可别高兴得太早!!我们做了一个很小的修改,交换了entry中 app 和 common的顺序(对比上一个代码段):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entry: {
  app: './src/index.js',
  common: ['lodash']
 },
 output: {
  filename: '[name].[chunkhash].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plugins: [
  new CleanWebpackPlugin(['dist']),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 // 指代index.js引入的lodash库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manifest' // 用于提取manifest
  })
 ]
}

打包后:

这里发现对比上一张图片发现,common的hash值又发生改变了!!而且根本没有更改index.js的内容app的hash也变了,只是换了一下顺序而已!

大家注意看本张图与上一张图的模块解析顺序([1],[2],[3]...之后所对应的模块)。发现上一张图,lodash第一个解析,而现在lodash最后一个解析。

这就是hash更变的原因:这是因为每个module.id会基于默认的解析顺序(resolve order)进行增量。也就是说,当解析顺序发生变化,ID 也会随之改变,所以hash值也会发生变化。

有人可能会决定,一般我们都不会更换webpack.config.js中entry的入口顺序,那么是否我就不会遇见这个问题了。答案是否定的,除否你能保证资源文件都写在entry的顶部。否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假如entry的顺序为: app -> common, 那么解析顺序为 index.js → lodash。 如果之后index.js引入了 print.js,那么解析顺序变为 index.js → print.js -> lodash。

以上,我们并没有在entry中更改入口顺序,解析的顺序还是会发生改变,common的hash还是会发生,不能缓存。

这里我们就引入一个新的组件:HashedModuleIdsPlugin:根据hash生成ID(NamedModulesPlugin也具有同样的效果,但是是根据路径名生成ID,可读性更高,也由此编译时间会相对长一些)。 这样module.id就不会使用数字标识符,而使用hash: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entry: {
  common: ['lodash'],
  app: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hunkhash].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plugins: [
  new CleanWebpackPlugin(['dist']),
  new webpack.HashedModuleIdsPlugin(), // 引入该插件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 // 指代index.js引入的lodash库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manifest' // 用于提取manifest
  })
 ]
}

打包发现,之前[ ]里都是数字,现在都是一些字符,

接下来,我们再把app和common的顺序调换一下,并且随意修改index.js,再次打包:

现在大功告成,common的hash没有改变,而因为更变了内容app的hash改变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参考资料:

webpack文档 -- 缓存

webpack独立打包与缓存处理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webpack独立打包和缓存处理详解

    前言 先前写了一篇webpack入门的文章<webpack入门必知必会>,简单介绍了webpack拆分.打包.压缩的使用方法.本文将在上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在使用webpack构建的项目中存在的优化方案与解决方法. 上篇文章中写了一份webpack最基本的配置文件来打包压缩我们的代码: var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app/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 webpack进阶——缓存与独立打包的用法

    本文介绍了webpack进阶--缓存与独立打包的用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来看看最基础的webpack配置: var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 在index.js中引入了lodash库: src/index.js: import

  • webpack项目调试以及独立打包配置文件的方法

    webpack项目调试 -sourcemap webpack配置提供了devtool这个选项,如果设置为 '#source-map',则可以生成.map文件,在chrome浏览器中调试的时候可以显示源代码. devtool: '#source-map' webpack独立生成可修改的配置文件 用generate-asset-webpack-plugin这个插件,在webpack.prod.config.js中去生成configServer.json文件, 让其build的时候生成json文件,然

  • 浅谈Webpack 持久化缓存实践

    前言 最近在看 webpack 如何做持久化缓存的内容,发现其中还是有一些坑点的,正好有时间就将它们整理总结一下,读完本文你大致能够明白: 什么是持久化缓存,为什么做持久化缓存? webpack 如何做持久化缓存? webpack 做缓存的一些注意点. 持久化缓存 首先我们需要去解释一下,什么是持久化缓存,在现在前后端分离的应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前端 html,css,js 往往是以一种静态资源文件的形式存在于服务器,通过接口来获取数据来展示动态内容.这就涉及到公司如何去部署前端代码的问题,所以

  • 详解webpack解惑:require的五种用法

    webpack中可以写commonjs格式的require同步语法,可以写AMD格式的require回调语法,还有一个require.ensure,以及webpack自己定义的require.include,再加上ES6的import语法,这么多岂不是会把人给搞乱.本篇就来梳理一下这些require各自的特点,以及都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commonjs同步语法 经典的commonjs同步语法如下: var a = require('./a'); a.show(); 此时webpack会将a.js

  • vue+webpack实现异步加载三种用法示例详解

    1.第一例 const Home = resolve => { import("@/components/home/home.vue").then( module => { resolve(module) } } 注:(上面import的时候可以不写后缀) export default [{ path: '/home', name:'home', component: Home,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添加该属性可以判断出该页面是否需要

  • 基于vue-cli搭建多模块且各模块独立打包的项目

    如果我们在开发系统A时,能够按模块划分生成多份静态资源包,最终的成果物中,会有多个子目录,每个子目录可独立运行,完成一个业务功能.这样的话,我们有任何系统需要我们开发过的任何模块,都可以直接打包指定的模块,灵活组装. 优点: 1.可与其他系统灵活组装 2.各个模块相互不受影响,所以不受框架和开发模式的制约 3.不同模块可以分开部署 4.后期维护风险小,可以持续的.稳定的进行维护 缺点: 1.各个模块有相互独立的资源包,那么如果有相同的资源引用,不能复用 2.模块的组装要依赖iframe,所以要对

  • vue-cli webpack模板项目搭建及打包时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里建议刚学vue的同学第一个小案例不要使用vue-cli进行操作,待对基本的api使用的比较顺手了之后再进行vue-cli的体验比较好.本人是一名后端开发人员,接触前端时间不长,这里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评论建议下. 1. 安装必要的环境准备 首先我们要能够暗转node.js,这个环境.百度搜索node,进入官网根据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行下载即可.现在的版本都是自带npm的了.所以安装后,环境变量正常情况下会自动配置,开启一个命令行终端,输入node,npm,就可以看到相应的信息.那么说明安装

  • 详谈vue+webpack解决css引用图片打包后找不到资源文件的问题

    使用vue打包,通过css引用图片资源. .img { height: 500px; width: 100%; background: url("./assets/img/1.jpg")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100%; } 热更新开发环境的效果是这样 但打完包出来的页面却报找不到资源的错误. 查了一下原因,css引入图片再打包后,style-loader无法设置自己的publicPath,于是我改变了ExtractTextPlugin的css路径pu

  • php缓存的类型总结及用法

    一个网站或者一个应用的标准流程是浏览器向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应用服务器做一些计算和逻辑判断之后再请求数据库,数据库收到请求后在经过计算将数据返回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再次计算后把数据返回给浏览器 那么,随着web业务的复杂度和并发量的增加,应用服务器所做的计算和逻辑处理越来越多,而应用服务器的资源是有限的,且数据库每秒接受并处理请求的次数也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提供尽可能多的吞吐量,就是减少计算量,缩短请求流程(减少网络I/O或硬盘I/O).这时,就用到了缓存(Cache) php缓存类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