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App保活技术实现

前言

通过ioctl跟binder驱动交互,实现以最快的方式唤醒新的保活服务,最大程度防止保活失败。同时,我也将跟您分享,我是怎么做到在不甚了解binder的情况下,快速实现ioctl binder这种高级操作。

声明:现在这个保活方式在MIUI等定制Android系统中已经不能保活,大部分时候只能活在模拟器中了。但对与我们的轻量定制的Android系统,一些系统级应用的保活,这个方案还是有用的。

这是一个Android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路子可以堵,但还是有必要留一个统一的保活接口的。这个接口由Google实现也好,厂商来实现也好,总好过现在很笨拙的系统自启动管理或者是JobScheduler。我觉得本质上来说,让应用开发者想尽各种办法去做保活,这个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保活的路子被封了,但保活还是需要做,保活的成本也提高了。

黑科技进程保活原理

Gityuan大佬放出了一份分析TIM的黑科技保活的博客史上最强Android保活思路:深入剖析腾讯TIM的进程永生技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删除了),顿时间掀起了一阵波澜,仿佛让开发者们又看到了应用保活的一丝希望。Gityuan大佬通过超强的专业技术分析,为我们解开了TIM保活方案的终极奥义。

后来,为数不多的维术大佬在Gityuan大佬的基础上,发布了博客Android 黑科技保活实现原理揭秘又进行了系统进程查杀相关的源码分析。为我们带来的结论是,Android系统杀应用的时候,会去杀进程组,循环 40 遍不停地杀进程,每次杀完之后等 5ms。

总之,引用维术的话语,原理如下:

1.利用Linux文件锁的原理,使用2个进程互相监听各自的文件锁,来感知彼此的死亡。

2.通过 fork 产生子进程,fork 的进程同属一个进程组,一个被杀之后会触发另外一个进程被杀,从而被文件锁感知。

具体来说,创建 2 个进程 p1, p2,这两个进程通过文件锁互相关联,一个被杀之后拉起另外一个;同时 p1 经过 2 次 fork 产生孤儿进程 c1,p2 经过 2 次 fork 产生孤儿进程 c2,c1 和 c2 之间建立文件锁关联。这样假设 p1 被杀,那么 p2 会立马感知到,然后 p1 和 c1 同属一个进程组,p1 被杀会触发 c1 被杀,c1 死后 c2 立马感受到从而拉起 p1,因此这四个进程三三之间形成了铁三角,从而保证了存活率。

按照维术大佬的理论,只要进程我复活的足够快,系统它就杀不死我。

维术大佬写了一个简单的实现,代码在这里:github.com/tiann/Leoric,这个方案是当检测到进程被杀时,会通过JNI的方式,调用Java层的方法来复活进程。为了实现稳定的保活,尤其是系统杀进程只给了5ms复活的机会,使用JNI这种方式复活进程现在达不到最优的效果。

Java 层复活进程

复活进程,其实就是启动指定的Service。当native层检测到有进程被杀时,为了能够快速启动新Service。我们可以通过反射,拿到ActivityManager的remote binder,直接通过这个binder发送数据,即可实现快速启动Service。

Class<?> amnCls = Class.forName("android.app.ActivityManagerNative");
amn = activityManagerNative.getMethod("getDefault").invoke(amnCls);
Field mRemoteField = amn.getClass().getDeclaredField("mRemote");
mRemoteField.setAccessible(true);
mRemote = (IBinder) mRemoteField.get(amn);

启动Service的Intent: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ComponentName component = new ComponentName(context.getPackageName(), serviceName);
intent.setComponent(component);

封装启动Service的Parcel:

Parcel mServiceData = Parcel.obtain();
mServiceData.writeInterfaceToken("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mServiceData.writeStrongBinder(null);
mServiceData.writeInt(1);
intent.writeToParcel(mServiceData, 0);
mServiceData.writeString(null); // resolvedType
mServiceData.writeInt(0);
mServiceData.writeString(context.getPackageName()); // callingPackage
mServiceData.writeInt(0);

启动Service:

mRemote.transact(transactCode, mServiceData, null, 1);

在 native 层进行 binder 通信

在Java层做进程复活的工作,这个方式是比较低效的,最好的方式是在 native 层使用纯 C/C++来复活进程。方案有两个。

其一,维术大佬给出的方案是利用libbinder.so, 利用Android提供的C++接口,跟ActivityManagerService通信,以唤醒新进程。

1.Java 层创建 Parcel (含 Intent),拿到 Parcel 对象的 mNativePtr(native peer),传到 Native 层。

2.native 层直接把 mNativePtr 强转为结构体指针。

3.fork 子进程,建立管道,准备传输 parcel 数据。

4.子进程读管道,拿到二进制流,重组为 parcel。

其二,Gityuan大佬则认为使用 ioctl 直接给 binder 驱动发送数据以唤醒进程,才是更高效的做法。然而,这个方法,大佬们并没有提供思路。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实现这两种在 native 层进行 Binder 调用的操作。

方式一 利用 libbinder.so 与 ActivityManagerService 通信

上面在Java层复活进程一节中,是向ActivityManagerService发送特定的封装了Intent的Parcel包来实现唤醒进程。而在native层,没有Intent这个类。所以就需要在Java层创建好Intent,然后写到Parcel里,再传到Native层。

Parcel mServiceData = Parcel.obtain();
mServiceData.writeInterfaceToken("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mServiceData.writeStrongBinder(null);
mServiceData.writeInt(1);
intent.writeToParcel(mServiceData, 0);
mServiceData.writeString(null); // resolvedType
mServiceData.writeInt(0);
mServiceData.writeString(context.getPackageName()); // callingPackage
mServiceData.writeInt(0);

查看Parcel的源码可以看到,Parcel类有一个mNativePtr变量:

private long mNativePtr; // used by native code
// android4.4 mNativePtr是int类型

可以通过反射得到这个变量:

private static long getNativePtr(Parcel parcel) {
    try {
        Field ptrField = parcel.getClass().getDeclaredField("mNativePtr");
        ptrField.setAccessible(true);
        return (long) ptrField.get(parcel);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0;
}

这个变量对应了C++中Parcel类的地址,因此可以强转得到Parcel指针:

Parcel *parcel = (Parcel *) parcel_ptr;

然而,NDK中并没有提供binder这个模块,我们只能从Android源码中扒到binder相关的源码,再编译出libbinder.so。腾讯TIM应该就是魔改了binder相关的源码。

提取libbinder.so

为了避免libbinder的版本兼容问题,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拿到binder相关的头文件,再从系统中拿到libbinder.so,当然binder模块还依赖了其它的几个so,要一起拿到,不然编译的时候会报链接错误。

adb pull /system/lib/libbinder.so ./

adb pull /system/lib/libcutils.so ./

adb pull /system/lib/libc.so ./

adb pull /system/lib/libutils.so ./

如果需要不同SDK版本,不同架构的系统so库,可以在 Google Factory Images 网页里找到适合的版本,下载相应的固件,然后解包system.img(需要在windows或linux中操作),提取出目标so。

binder_libs

├── arm64-v8a

│   ├── libbinder.so

│   ├── libc.so

│   ├── libcutils.so

│   └── libutils.so

├── armeabi-v7a

│   ├── ...

├── x86

│   ├── ...

└── x86_64

    ├── ...

为了避免兼容问题,我这里只让这些so参与了binder相关的头文件的链接,而没有实际使用这些so。这是利用了so的加载机制,如果应用lib目录没有相应的so,则会到system/lib目录下查找。

SDK24以上,系统禁止了从system中加载so的方式,所以使用这个方法务必保证targetApi <24。

否则,将会报找不到so的错误。可以把上面的so放到jniLibs目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就会有兼容问题了。

CMake修改:

# 链接binder_libs目录下的所有so库
link_directories(binder_libs/${CMAKE_ANDROID_ARCH_ABI})
# 引入binder相关的头文件
include_directories(${CMAKE_CURRENT_SOURCE_DIR}/include/)
# libbinder.so libcutils.so libutils.so libc.so等库链接到libkeep_alive.so
target_link_libraries(
        keep_alive
        ${log-lib} binder cutils utils c)

进程间传输Parcel对象

C++里面还能传输对象?不存在的。好在Parcel能直接拿到数据地址,并提供了构造方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管道把Parcel数据传输到其它进程。

Parcel *parcel = (Parcel *) parcel_ptr;
size_t data_size = parcel->dataSize();
int fd[2];
// 创建管道
if (pipe(fd) < 0) {return;}

pid_t pid;
// 创建子进程
if ((pid = fork()) < 0) {
  exit(-1);
} else if (pid == 0) {//第一个子进程
  if ((pid = fork()) < 0) {
    exit(-1);
  } else if (pid > 0) {
    // 托孤
    exit(0);
  }

   uint8_t data[data_size];
   // 托孤的子进程,读取管道中的数据
   int result = read(fd[0], data, data_size);
}

// 父进程向管道中写数据
int result = write(fd[1], parcel->data(), data_size);

重新创建Parcel:

Parcel parcel;
parcel.setData(data, data_size);

传输Parcel数据

// 获取ServiceManager
sp<IServiceManager> sm = defaultServiceManager();
// 获取ActivityManager binder
sp<IBinder> binder = sm->getService(String16("activity"));
// 传输parcel
int result = binder.get()->transact(code, parcel, NULL, 0);

方式二 使用 ioctl 与 binder 驱动通信

方式一让我尝到了一点甜头,实现了大佬的思路。

不禁想到ioctl的方式我也可以尝试着实现一下。ioctl是一个linux标准方法,那么我们就直奔主题看看,binder是什么,ioctl怎么跟binder driver通信。

Binder介绍

Binder是Android系统提供的一种IPC机制。每个Android的进程,都可以有一块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用户空间在不同进程间不能共享,内核空间可以共享。Binder就是一个利用可以共享的内核空间,完成高性能的进程间通信的方案。

Binder通信采用C/S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iceManager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如图:

可以看到,注册服务、获取服务、使用服务,都是需要经过binder通信的。

  • Server通过注册服务的Binder通信把自己托管到ServiceManager
  • Client端可以通过ServiceManager获取到Server
  • Client端获取到Server后就可以使用Server的接口了

Binder通信的代表类是BpBinder(客户端)和BBinder(服务端)。

ps:有关binder的详细知识,大家可以查看Gityuan大佬的Binder系列文章。

ioctl函数

ioctl(input/output control)是一个专用于设备输入输出操作的系统调用,它诞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操作一个设备的IO的传统做法,是在设备驱动程序中实现write的时候检查一下是否有特殊约定的数据流通过,如果有的话,后面就跟着控制命令(socket编程中常常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代码分工不明,程序结构混乱。所以就有了ioctl函数,专门向驱动层发送或接收指令。

Linux操作系统分为了两层,用户层和内核层。我们的普通应用程序处于用户层,系统底层程序,比如网络栈、设备驱动程序,处于内核层。为了保证安全,操作系统要阻止用户态的程序直接访问内核资源。一个Ioctl接口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调用,通过它用户空间可以跟设备驱动沟通了。函数原型:

int ioctl(int fd, int request, …);

作用:通过IOCTL函数实现指令的传递

  • fd 是用户程序打开设备时使用open函数返回的文件描述符
  • request是用户程序对设备的控制命令
  • 后面的省略号是一些补充参数,和cmd的意义相关

应用程序在调用ioctl进行设备控制时,最后会调用到设备注册struct file_operations结构体对象时的unlocked_ioctl或者compat_ioctl两个钩子上,例如Binder驱动的这两个钩子是挂到了binder_ioctl方法上:

static const struct file_operations binder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poll = binder_poll,
  .unlocked_ioctl = binder_ioctl,
  .compat_ioctl = binder_ioctl,
  .mmap = binder_mmap,
  .open = binder_open,
  .flush = binder_flush,
  .release = binder_release,
};

它的实现如下:

static long binder_ioctl(struct file *filp, unsigned int cmd, unsigned long arg)
{
    /*根据不同的命令,调用不同的处理函数进行处理*/
    switch (cmd) {
    case BINDER_WRITE_READ:
        /*读写命令,数据传输,binder IPC通信的核心逻辑*/
        ret = **binder_ioctl_write_read**(filp, cmd, arg, thread);
        break;
    case BINDER_SET_MAX_THREADS:
        /*设置最大线程数,直接将值设置到proc结构的max_threads域中。*/
        break;
    case BINDER_SET_CONTEXT_MGR:
        /*设置Context manager,即将自己设置为ServiceManager,详见3.3*/
        break;
    case BINDER_THREAD_EXIT:
        /*binder线程退出命令,释放相关资源*/
        break;
    case BINDER_VERSION: {
        /*获取binder驱动版本号,在kernel4.4版本中,32位该值为7,64位版本该值为8*/
        break;
    }
   return ret;
}

具体内核层的实现,我们就不关心了。到这里我们了解到,Binder在Android系统中会有一个设备节点,调用ioctl控制这个节点时,实际上会调用到内核态的binder_ioctl方法。

为了利用ioctl启动Android Service,必然是需要用ioctl向binder驱动写数据,而这个控制命令就是BINDER_WRITE_READ。binder驱动层的一些细节我们在这里就不关心了。那么在什么地方会用ioctl 向binder写数据呢?

IPCThreadState.talkWithDriver

阅读Gityuan的Binder系列6—获取服务(getService)一节,在binder模块下IPCThreadState.cpp中有这样的实现(源码目录:frameworks/native/libs/binder/IPCThreadState.cpp):

status_t IPCThreadState::talkWithDriver(bool doReceive) {
    ...
    binder_write_read bwr;
    bwr.write_buffer = (uintptr_t)mOut.data();
    status_t err;
    do {
        //通过ioctl不停的读写操作,跟Binder Driver进行通信
        if (ioctl(mProcess->mDriverFD, BINDER_WRITE_READ, &bwr) >= 0)
            err = NO_ERROR;
        ...
    } while (err == -EINTR); //当被中断,则继续执行
    ...
    return err;
}

可以看到ioctl跟binder driver交互很简单,一个参数是mProcess->mDriverFD,一个参数是BINDER_WRITE_READ,另一个参数是binder_write_read结构体,很幸运的是,NDK中提供了linux/android/binder.h这个头文件,里面就有binder_write_read这个结构体,以及BINDER_WRITE_READ常量的定义。

#include<linux/android/binder.h>
struct binder_write_read {
  binder_size_t write_size;
  binder_size_t write_consumed;
  binder_uintptr_t write_buffer;
  binder_size_t read_size;
  binder_size_t read_consumed;
  binder_uintptr_t read_buffer;
};
#define BINDER_WRITE_READ _IOWR('b', 1, struct binder_write_read)

这意味着,这些结构体和宏定义很可能是版本兼容的。

那我们只需要到时候把数据揌到binder_write_read结构体里面,就可以进行ioctl系统调用了!

/dev/binder

再来看看mProcess->mDriverFD是什么东西。mProcess也就是ProcessState.cpp(源码目录:frameworks/native/libs/binder/ProcessState.cpp):

ProcessState::ProcessState(const char *driver)
    : mDriverName(String8(driver))
    , mDriverFD(open_driver(driver))
    , ...
{}

从ProcessState的构造函数中得知,mDriverFD由open_driver方法初始化。

static int open_driver(const char *driver) {
    int fd = open(driver, O_RDWR | O_CLOEXEC);
    if (fd >= 0) {
        int vers = 0;
        status_t result = ioctl(fd, BINDER_VERSION, &vers);
    }
    return fd;
}

ProcessState在哪里实例化呢?

sp<ProcessState> ProcessState::self() {
    if (gProcess != nullptr) {
        return gProcess;
    }
    gProcess = new ProcessState(kDefaultDriver);
    return gProcess;
}

可以看到,ProcessState的gProcess是一个全局单例对象,这意味着,在当前进程中,open_driver只会执行一次,得到的 mDriverFD 会一直被使用。

const char* kDefaultDriver = "/dev/binder";

而open函数操作的这个设备节点就是/dev/binder。

纳尼?在应用层直接操作设备节点?Gityuan大佬不会骗我吧?一般来说,Android系统在集成SELinux的安全机制之后,普通应用甚至是系统应用,都不能直接操作一些设备节点,除非有SELinux规则,给应用所属的域或者角色赋予了那样的权限。

看看文件权限:

➜  ~ adb shell

chiron:/ $ ls -l /dev/binder

crw-rw-rw- 1 root root 10,  49 1972-07-03 18:46 /dev/binder

可以看到,/dev/binder设备对所有用户可读可写。

再看看,SELinux权限:

chiron:/ $ ls -Z /dev/binder

u:object_r:binder_device:s0 /dev/binder

查看源码中对binder_device角色的SELinux规则描述:

allow domain binder_device:chr_file rw_file_perms;

也就是所有domain对binder的字符设备有读写权限,而普通应用属于domain。

写个Demo试一下

验证一下上面的想法,看看ioctl给binder driver发数据好不好使。

1、打开设备

int fd = open("/dev/binder", O_RDWR | O_CLOEXEC);
if (fd < 0) {
    LOGE("Opening '%s' failed: %s\n", "/dev/binder", strerror(errno));
} else {
    LOGD("Opening '%s' success %d: %s\n", "/dev/binder", fd, strerror(errno));
}

2、ioctl

Parcel *parcel = new Parcel;
parcel->writeString16(String16("test"));
binder_write_read bwr;
bwr.write_size = parcel->dataSize();
bwr.write_buffer = (binder_uintptr_t) parcel->data();
int ret = ioctl(fd, BINDER_WRITE_READ, bwr);
LOGD("ioctl result is %d: %s\n", ret, strerror(errno));

3、查看日志

D/KeepAlive: Opening '/dev/binder' success, fd is 35

D/KeepAlive: ioctl result is -1: Invalid argument

打开设备节点成功了,耶✌️!但是ioctl失败了🤔,失败原因是Invalid argument,也就是说可以通信,但是Parcel数据有问题。来看看数据应该是什么样的。

binder_write_read结构体数据封装

IPCThreadState.talkWithDriver方法中,bwr.write_buffer指针指向了mOut.data(),显然mOut是一个Parcel对象。

binder_write_read bwr;
bwr.write_buffer = (uintptr_t)mOut.data();

再来看看什么时候会向mOut中写数据:

status_t IPCThreadState::writeTransactionData(int32_t cmd, uint32_t binderFlags,
    int32_t handle, uint32_t code, const Parcel& data, status_t* statusBuffer)
{
   binder_transaction_data tr;
   tr.data.ptr.buffer = data.ipcData();
    ...
    mOut.writeInt32(cmd);
    mOut.write(&tr, sizeof(tr));
    return NO_ERROR;
}

writeTransactionData方法中,会往mOut中写入一个binder_transaction_data结构体数据,binder_transaction_data结构体中又包含了作为参数传进来的data Parcel对象。

writeTransactionData方法会被transact方法调用:

status_t IPCThreadState::transact(int32_t handle, uint32_t code, const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uint32_t flags) {
    status_t err = data.errorCheck(); // 数据错误检查
    flags |= TF_ACCEPT_FDS;
    if (err == NO_ERROR) {
         // 传输数据
        err = writeTransactionData(BC_TRANSACTION, flags, handle, code, data, NULL);
    }
    ...

    // 默认情况下,都是采用非oneway的方式, 也就是需要等待服务端的返回结果
    if ((flags & TF_ONE_WAY) == 0) {
        if (reply) {
            //等待回应事件
            err = waitForResponse(reply);
        }else {
            Parcel fakeReply;
            err = waitForResponse(&fakeReply);
        }
    } else {
        err = waitForResponse(NULL, NULL);
    }
    return err;
}

IPCThreadState是跟binder driver真正进行交互的类。每个线程都有一个IPCThreadState,每个IPCThreadState中都有一个mIn、一个mOut。成员变量mProcess保存了ProcessState变量(每个进程只有一个)。

接着看一下一次Binder调用的时序图:

Binder介绍一节中说过,BpBinder是Binder Client,上层想进行进程间Binder通信时,会调用到BpBinder的transact方法,进而调用到IPCThreadState的transact方法。来看看BpBinder的transact方法的定义:

status_t BpBinder::transact(uint32_t code, const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uint32_t flags) {
    if (mAlive) {
        status_t status = IPCThreadState::self()->transact(mHandle, code, data, reply, flags);
        if (status == DEAD_OBJECT) mAlive = 0;
        return status;
    }
    return DEAD_OBJECT;
}

BpBinder::transact方法的code/data/reply/flags这几个参数都是调用的地方传过来的,现在唯一不知道的就是mHandle是什么东西。mHandle是BpBinder(也就是Binder Client)的一个int类型的局部变量(句柄),只要拿到了这个handle就相当于拿到了BpBinder。

ioctl启动Service分几步?

下面是在依赖libbinder.so时,启动Service的步骤:

// 获取ServiceManager
sp<IServiceManager> sm = defaultServiceManager();
// 获取ActivityManager binder
sp<IBinder> binder = sm->getService(String16("activity"));
// 传输parcel
int result = binder.get()->transact(code, parcel, NULL, 0);

1、获取到IServiceManager Binder Client;

2、从ServiceManager中获取到ActivityManager Binder Client;

3、调用ActivityManager binder的transact方法传输Service的Parcel数据。

通过ioctl启动Service也应该是类似的步骤:

1、获取到ServiceManager的mHandle句柄;

2、进行binder调用获取到ActivityManager的mHandle句柄;

3、进行binder调用传输启动Service的指令数据。

这里有几个问题:

1、不依赖libbinder.so时,ndk中没有Parcel类的定义,parcel数据哪里来,怎么封装?

2、如何获取到BpBinder的mHandle句柄?

如何封装Parcel数据

Parcel类是Binder进程间通信的一个基础的、必不可少的数据结构,往Parcel中写入的数据实际上是写入到了一块内部分配的内存上,最后把这个内存地址封装到binder_write_read结构体中。Parcel作为一个基础的数据结构,和Binder相关类是可以解耦的,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有耦合性的一些方法进行裁剪。

c++ Parcel类路径:frameworks/native/libs/binder/Parcel.cpp

jni Parcel类路径:frameworks/base/core/jni/android_os_Parcel.cpp

如何获取到BpBinder的mHandle句柄

1、获取ServiceManager的mHandle句柄

defaultServiceManager()方法用来获取gDefaultServiceManager对象,gDefaultServiceManager是ServiceManager的单例。

sp<IServiceManager> defaultServiceManager() {
    if (gDefaultServiceManager != NULL) return gDefaultServiceManager;
    while (gDefaultServiceManager == NULL) {
            gDefaultServiceManager = interface_cast<IServiceManager>(
                ProcessState::self()->getContextObject(NULL));
        }
    }
    return gDefaultServiceManager;
}

getContextObject方法用来获取BpServiceManager对象(BpBinder),查看其定义:

sp<IBinder> ProcessState::getContextObject(const sp<IBinder>& /*caller*/) {
    sp<IBinder> context = getStrongProxyForHandle(0);
    return context;
}

可以发现,getStrongProxyForHandle是一个根据handle获取IBinder对象的方法,而这里handle的值为0,可以得知,ServiceManager的mHandle恒为0。

2、获取ActivityManager的mHandle句柄

获取ActivityManager的c++方法是:

sp<IBinder> binder = serviceManager->getService(String16("activity"));

BpServiceManager.getService:

virtual sp<IBinder> getService(const String16& name) const {
	sp<IBinder> svc = checkService(name);
	if (svc != NULL) return svc;
	return NULL;
}

BpServiceManager.checkService:

virtual sp<IBinder> checkService( const String16& name) const {
    Parcel data, reply;
    //写入RPC头
    data.writeInterfaceToken(IServiceManager::getInterfaceDescriptor());
    //写入服务名
    data.writeString16(name);
    remote()->transact(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data, &reply);
    return reply.readStrongBinder();
}

可以看到,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这个binder调用是有返回值的,返回值会写到reply中,通过reply.readStrongBinder()方法,即可从reply这个Parcel对象中读取到ActivityManager的IBinder。每个Binder对象必须要有它自己的mHandle句柄,不然,transact操作是没办法进行的。所以,很有可能,Binder的mHandle的值是写到reply这个Parcel里面的。

看看reply.readStrongBinder()方法搞了什么鬼:

sp<IBinder> Parcel::readStrongBinder() const {
    sp<IBinder> val;
    readNullableStrongBinder(&val);
    return val;
}
status_t Parcel::readNullableStrongBinder(sp<IBinder>* val) const {
    return unflattenBinder(val);
}

调用到了Parcel::unflattenBinder方法,顾名思义,函数最终想要得到的是一个Binder对象,而Parcel中存放的是二进制的数据,unflattenBinder很可能是把Parcel中的一个结构体数据给转成Binder对象。

看看Parcel::unflattenBinder方法的定义:

status_t Parcel::unflattenBinder(sp<IBinder>* out) const {
    const flat_binder_object* flat = readObject(false);
    if (flat) {
        ...
        sp<IBinder> binder =
            ProcessState::self()->getStrongProxyForHandle(flat->handle);
    }
    return BAD_TYPE;
}

果然如此,从Parcel中可以得到一个flat_binder_object结构体,这个结构体重有一个handle变量,这个变量就是BpBinder中的mHandle句柄。

因此,在不依赖libbinder.so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自己组装数据发送给ServiceManager,进而获取到ActivityManager的mHandle句柄。

IPCThreadState是一个被Binder依赖的类,它是可以从源码中抽离出来为我们所用的。上一节中说到,Parcel类也是可以从源码中抽离出来的。

通过如下的操作,我们就可以实现ioctl获取到ActivityManager对应的Parcel对象reply:

Parcel data, reply;
// data.writeInterfaceToken(IServiceManager::getInterfaceDescriptor());
// IServiceManager::getInterfaceDescriptor()的值是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data.writeInterfaceToken(String16("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data.writeString16(String16("activity"));
IPCThreadState::self()->transact(
	0/*ServiceManger的mHandle句柄恒为0*/,
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data, reply, 0);

reply变量也就是我们想要的包含了flat_binder_object结构体的Parcel对象,再经过如下的操作就可以得到ActivityManager的mHandle句柄:

const flat_binder_object* flat = reply->readObject(false);
return flat->handle;

3、传输启动指定Service的Parcel数据

上一步已经拿到ActivityManger的mHandle句柄,比如值为1。这一步的过程和上一步类似,自己封装Parcel,然后调用IPCThreadState::transact方法传输数据,伪代码如下:

Parcel data;
// 把Service相关信息写到parcel中
writeService(data, packageName, serviceName, sdk_version);
IPCThreadState::self()->transact(
	1/*上一步获取的ActivityManger的mHandle句柄值是1*/,
	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data, reply,
	1/*TF_ONE_WAY*/);

4、writeService方法需要做什么事情?

下面这段代码是Java中封装Parcel对象的方法: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ComponentName component = new ComponentName(context.getPackageName(), serviceName);
intent.setComponent(component);

Parcel mServiceData = Parcel.obtain();
mServiceData.writeInterfaceToken("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mServiceData.writeStrongBinder(null);
mServiceData.writeInt(1);
intent.writeToParcel(mServiceData, 0);
mServiceData.writeString(null); // resolvedType
mServiceData.writeInt(0);
mServiceData.writeString(context.getPackageName()); // callingPackage
mServiceData.writeInt(0);

可以看到,有Intent类转Parcel,ComponentName类转Parcel,这些类在c++中是没有对应的类的。所以需要我们参考intent.writeToParcel/ComponentName.writeToParcel等方法的源码的实现,自行封装数据。下面这段代码就是把启动Service的Intent写到Parcel中的方法:

void writeIntent(Parcel &out, const char *mPackage, const char *mClass) {
    // mAction
    out.writeString16(NULL, 0);
    // uri mData
    out.writeInt32(0);
    // mType
    out.writeString16(NULL, 0);
//    // mIdentifier
    out.writeString16(NULL, 0);
    // mFlags
    out.writeInt32(0);
    // mPackage
    out.writeString16(NULL, 0);
    // mComponent
    out.writeString16(String16(mPackage));
    out.writeString16(String16(mClass));
    // mSourceBounds
    out.writeInt32(0);
    // mCategories
    out.writeInt32(0);
    // mSelector
    out.writeInt32(0);
    // mClipData
    out.writeInt32(0);
    // mContentUserHint
    out.writeInt32(-2);
    // mExtras
    out.writeInt32(-1);
}

继续写Demo试一下

上面已经知道了怎么通过ioctl获取到ActivityManager,可以写demo试一下:

// 打开binder设备
int fd = open("/dev/binder", O_RDWR | O_CLOEXEC);
Parcel data, reply;
// data.writeInterfaceToken(IServiceManager::getInterfaceDescriptor());
// IServiceManager::getInterfaceDescriptor()的值是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data.writeInterfaceToken(String16("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data.writeString16(String16("activity"));
IPCThreadState::self()->transact(
	0/*ServiceManger的mHandle句柄恒为0*/,
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data, reply, 0);

const flat_binder_object *flat = reply->readObject(false);
if (flat) {
    LOGD("write_transact handle is:%llu", flat->handle);
}else {
    LOGD("write_transact failed, error=%d", status);
}

给IPCThreadState::transact加上一些日志,打印结果如下:

D/KeepAlive: BR_DEAD_REPLY

D/KeepAlive: write_transact failed, error=-32

reply中始终读不到数据。这是为什么?现在已经不报Invalid argument的错误了,说明Parcel数据格式可能没问题了。但是不能成功把数据写给ServiceManager,或者ServiceManager返回的数据不能成功写回来。

想到Binder是基于内存的一种IPC机制,数据都是对的,那问题就出在内存上了。这就要说到Binder基本原理以及Binder内存转移关系。

Binder基本原理:

Binder的Client端和Server端位于不同的进程,它们的用户空间是相互隔离。而内核空间由Linux内核进程来维护,在安全性上是有保障的。所以,Binder的精髓就是在内核态开辟了一块共享内存。

数据发送方写数据时,内核态通过copy_from_user()方法把它的数据拷贝到数据接收方映射(mmap)到内核空间的地址上。这样,只需要一次数据拷贝过程,就可以完成进程间通信。

由此可知,没有这块内核空间是没办法完成IPC通信的。Demo失败的原因就是缺少了一个mmap过程,以映射一块内存到内核空间。修改如下:

#define BINDER_VM_SIZE ((1 * 1024 * 1024) - sysconf(_SC_PAGE_SIZE) * 2)
int mDriverFD = open("/dev/binder", O_RDWR | O_CLOEXEC);
mmap(0, BINDER_VM_SIZE, PROT_READ, MAP_PRIVATE | MAP_NORESERVE, mDriverFD, 0);

日志:

D/KeepAlive: BR_REPLY

D/KeepAlive: write_transact handle is:1

最后

相关的代码我已经发布到Github(lcodecorex/,https://github.com/lcodecorex/KeepAlive

master分支是利用 libbinder.so 与 ActivityManagerService 通信的版本,ioctl分支是使用 ioctl 与 binder 驱动通信的版本。

当然,这个保活的办法虽然很强,但现在也只能活在模拟器里了。

以上就是详解App保活技术实现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App保活技术实现的资料请关注我们其它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

  • node后端服务保活的实现

    引言 目前的项目中使用了node,作为一个简单的后端服务,随着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线上业务的服务,就要求了服务端的稳定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保活.有进程终止后自动重启的能力. forever forever是一个简单的命令行工具,他能确保一个给定的脚本持续运行.forever完全基于命令行操作,在forever进程之下,创建node的子进程,通过monitor监控node子进程的运行情况,一旦文件更新,或者进程挂掉,forever会自动重启node服务器,确保应用正常运行. 所以就看一下fo

  • 详解Android 8.0以上系统应用如何保活

    最近在做一个埋点的sdk,由于埋点是分批上传的,不是每次都上传,所以会有个进程保活的机制,这也是自研推送的实现技术之一:如何保证Android进程的存活. 对于Android来说,保活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开启前台Service(效果好,推荐) Service中循环播放一段无声音频(效果较好,但耗电量高,谨慎使用) 双进程守护(Android 5.0前有效) JobScheduler(Android 5.0后引入,8.0后失效) 1 像素activity保活方案(不推荐) 广播锁屏.自定义锁屏(

  • 详解App保活实现原理

    概述 早期的 Android 系统不完善,导致 App 侧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因此它们有着有着各种各样的姿势进行保活.譬如说在 Android 5.0 以前,App 内部通过 native 方式 fork 出来的进程是不受系统管控的,系统在杀 App 进程的时候,只会去杀 App 启动的 Java 进程:因此诞生了一大批"毒瘤",他们通过 fork native 进程,在 App 的 Java 进程被杀死的时候通过am命令拉起自己从而实现永生.那时候的 Android 可谓是魑魅横行,群

  • Android进程保活之提升进程优先级

    一.1 像素 Activity 提高进程优先级 使用 Activity 可以提升进程的 oom_adj 值 ; APP 进入后台后 , 使用 BroadcastReceiver 广播接收者 , 监听 Android 系统的锁屏广播事件 ; 屏幕锁定 : 启动只有 1 1 1 像素的透明 Activity 界面 ; 屏幕解锁 : 退出上述 1 1 1 像素的透明 Activity 界面 ; 1.主界面 MainActivity 主界面 , 主要负责注册广播接收者 ; package kim.hsl

  • 详解Android进程保活的方法

    关于 Android 平台的进程保活这一块,想必是所有 Android 开发者瞩目的内容之一.你到网上搜 Android 进程保活,可以搜出各种各样神乎其技的做法,绝大多数都是极其不靠谱.前段时间,Github还出现了一个很火的"黑科技"进程保活库,声称可以做到进程永生不死. 怀着学习和膜拜的心情进去Github围观,结果发现很多人提了 Issue 说各种各样的机子无法成功保活. 看到这里,我瞬间就放心了.坦白的讲,我是真心不希望有这种黑科技存在的,它只会滋生更多的流氓应用,拖垮我大

  • Android 后台运行白名单实现保活

    保活现状 我们知道,Android 系统会存在杀后台进程的情况,并且随着系统版本的更新,杀进程的力度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系统这种做法本身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可以节省内存,降低功耗,也避免了一些流氓行为. 但有一部分应用,应用本身的使用场景就需要在后台运行,用户也是愿意让它在后台运行的,比如跑步类应用.一方面流氓软件用各种流氓手段进行保活,另一方面系统加大杀后台的力度,导致我们一些真正需要在后台运行的应用被误杀,苦不堪言. 优雅保活? 为了做到保活,出现了不少「黑科技」,比如 1 个像素的 Acti

  • Android应用保活实践详解

    最近在做的项目中需要app在后台常驻,用于实时上传一些健康信息数据,便于后台实时查看用户的健康状况.自从Android7.0以上后台常驻实现越来越难,尤其是8.0及以上.关于保活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关于保活的方法也就常说的哪几种,重点在于怎么组合运用.最终实现效果为:用户不主动强制杀死的话,能够一直存活(小米,华为,vivo,oppo,三星).其中三星s8,华为nova2s用户强制杀死也能存活. 项目结构 常见的保活方案 关于Android应用保活的文章很多,这里不再阐述,可自行百

  • 详解App保活技术实现

    前言 通过ioctl跟binder驱动交互,实现以最快的方式唤醒新的保活服务,最大程度防止保活失败.同时,我也将跟您分享,我是怎么做到在不甚了解binder的情况下,快速实现ioctl binder这种高级操作. 声明:现在这个保活方式在MIUI等定制Android系统中已经不能保活,大部分时候只能活在模拟器中了.但对与我们的轻量定制的Android系统,一些系统级应用的保活,这个方案还是有用的. 这是一个Android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路子可以堵,但还是有必要留一个统一的保活接口的.这个接口

  • 详解c# Emit技术

    我们常常有一个应用场景,由我们的C#代码,动态生成一个EXE,其应用场景可以非常多,比如软件授权,可以输入授权信息后,生成一个授权的DLL等,那如何实现这个功能呢,就要提到一个技术Emit. 1.Emit概述 Emit,可以称为发出或者产生.在Framework中,与Emit相关的类基本都存在于System.Reflection.Emit命名 空间下.可见Emit是作为反射的一个元素存在的.说道反射,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允许我们查看程序集的元素据,从而取得形如程序集包含哪些类型,类型包 含哪些方

  • 详解APP微信支付(java后台_统一下单和回调)

    1.微信配置信息 global.properties 2.方法wxpay用于生成预支付订单信息 方法notifyWeiXinPay用于微信支付成功后的回调, 注意: 在手机端使用微信支付成功后,微信服务器会根据提供的回调地址进行回调, parameterMap.put("notify_url", wxnotify); (见下面代码) 在局域网是无法进行回调的,必须将你的服务端放在公网上进行测试, 回调函数会被多次调用,如果第一次成功后,你可以将业务数据状态标志为已处理, 对于相同订单的

  • 详解App相互唤醒的几种方式

    下文皆使用Client表示操作的App,Server表示需要被唤起的远端App,Server的包名为"com.jxx.server" 1. ComponentName 使用ComponentName唤起Server步骤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Server的Activity需要在manifest配置种设置exported为true Server的配置如下: <activity android:name="com.jxx.server.ServerActivity"

  • 详解Android——蓝牙技术 带你实现终端间数据传输

    蓝牙技术在智能硬件方面有很多用武之地,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蓝牙在Android系统下的使用方法技巧,并实现一下两个终端间数据的传输. 蓝牙(Bluetooth)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蓝牙协议分为4层,即核心协议层.电缆替代协议层.电话控制协议层和采纳的其它协议层. 这4种协议中最重要的是核心协议.蓝牙的核心协议包括基带.链路管理.逻辑链路控制和适应协议四部分.其中链路管理(LMP)负责蓝牙组件间连接的建立.逻辑链路控制与适应协议(L2CAP)位于基带协议层上,属于数据链路层,是一个为

  • 30个mysql千万级大数据SQL查询优化技巧详解

    1.对查询进行优化,应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考虑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2.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 null 值判断,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s null可以在num上设置默认值0,确保表中num列没有null值,然后这样查询: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0 3.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或<>操作符,否则引擎将放弃使用

  • Android持久化技术之SharedPreferences存储实例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Android持久化技术之SharedPreferences存储.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1.SharedPreferences存储 在前面一篇文章<Android持久化技术之文件的读取与写入实例详解>中,我们介绍了Android持久化技术的文件的读取与写入.在本文中,继续介绍Android持久化技术另外一个SharedPreferences存储. (1)SharedPreferences存储方式是基于key-value的,通过key可以找到对应的value. (2)支

  • 详解React Angular Vue三大前端技术

    一.[React] React(也被称为React.js或ReactJS)是一个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JavaScript库.它由Facebook和一个由个人开发者和公司组成的社区来维护. React可以作为开发单页或移动应用的基础.然而,React只关注向DOM渲染数据,因此创建React应用通常需要使用额外的库来进行状态管理和路由,Redux和React Router分别是这类库的例子. 基本用法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React在HTML中使用JSX和JavaScript的例子. Greeter函数

  • Android快速实现一个财务APP程序详解

    目录 前言 一,系统的技术栈 二,系统界面 三,系统核心代码 前言 昨天有个粉丝朋友也想学开发Web和小程序.安卓,问可以在大学学会吗? 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真的有限: 在很多的高校,有一些教授是学院派的,他们没有做过多少开发工作,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讲的知识点都是陈年落伍的技术,更别说带学生做项目了. 现在的很多硕博学生帮老师做课件,然后老师上课一顿读. 当然有的老师开发能力也是很强的,他们有开发经验,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技术知识点,然后传递给学生,也能拿到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学生实战. 但是,但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