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集合框架源码分析之LinkedHashMap详解

LinkedHashMap简介

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子类,与HashMap有着同样的存储结构,但它加入了一个双向链表的头结点,将所有put到LinkedHashmap的节点一一串成了一个双向循环链表,因此它保留了节点插入的顺序,可以使节点的输出顺序与输入顺序相同。

LinkedHashMap可以用来实现LRU算法(这会在下面的源码中进行分析)。

LinkedHashMap同样是非线程安全的,只在单线程环境下使用。

LinkedHashMap源码剖析

LinkedHashMap源码如下(加入了详细的注释):

package java.util;
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LinkedHashMap<K,V>
  extends HashMap<K,V>
  implements Map<K,V>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3801124242820219131L;
  //双向循环链表的头结点,整个LinkedHashMap中只有一个header,
  //它将哈希表中所有的Entry贯穿起来,header中不保存key-value对,只保存前后节点的引用
  private transient Entry<K,V> header;
  //双向链表中元素排序规则的标志位。
  //accessOrder为false,表示按插入顺序排序
  //accessOrder为true,表示按访问顺序排序
  private final boolean accessOrder;
  //调用HashMap的构造方法来构造底层的数组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super(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accessOrder = false;  //链表中的元素默认按照插入顺序排序
  }
  //加载因子取默认的0.75f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super(initialCapacity);
    accessOrder = false;
  }
  //加载因子取默认的0.75f,容量取默认的16
  public LinkedHashMap() {
    super();
    accessOrder = false;
  }
  //含有子Map的构造方法,同样调用HashMap的对应的构造方法
  public Linked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super(m);
    accessOrder = false;
  }
  //该构造方法可以指定链表中的元素排序的规则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float loadFactor,boolean accessOrder) {
    super(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this.accessOrder = accessOrder;
  }
  //覆写父类的init()方法(HashMap中的init方法为空),
  //该方法在父类的构造方法和Clone、readObject中在插入元素前被调用,
  //初始化一个空的双向循环链表,头结点中不保存数据,头结点的下一个节点才开始保存数据。
  void init() {
    header = new Entry<K,V>(-1, null, null, null);
    header.before = header.after = header;
  }
  //覆写HashMap中的transfer方法,它在父类的resize方法中被调用,
  //扩容后,将key-value对重新映射到新的newTable中
  //覆写该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复制的效率,
  //这里充分利用双向循环链表的特点进行迭代,不用对底层的数组进行for循环。
  void transfer(HashMap.Entry[] newTable) {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header.after; e != header; e = e.after) {
      int index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ndex];
      newTable[index] = e;
    }
  }
  //覆写HashMap中的containsValue方法,
  //覆写该方法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
  //利用双向循环链表的特点进行查询,少了对数组的外层for循环
  public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
    // Overridden to take advantage of faster iterator
    if (value==null) {
      for (Entry e = header.after; e != header; e = e.after)
        if (e.value==null)
          return true;
    } else {
      for (Entry e = header.after; e != header; e = e.after)
        if (value.equals(e.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覆写HashMap中的get方法,通过getEntry方法获取Entry对象。
  //注意这里的recordAccess方法,
  //如果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序的话,该方法什么也不做,
  //如果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是按照访问的先后顺序排序的话,则将e移到链表的末尾处。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Entry<K,V> e = (Entry<K,V>)getEntry(key);
    if (e == null)
      return null;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e.value;
  }
  //清空HashMap,并将双向链表还原为只有头结点的空链表
  public void clear() {
    super.clear();
    header.before = header.after = header;
  }
  //Enty的数据结构,多了两个指向前后节点的引用
  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Entry<K,V> {
    // These fields comprise the doubly linked list used for iteration.
    Entry<K,V> before, after;
    //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
    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HashMap.Entry<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ue, next);
    }
    //双向循环链表中,删除当前的Entry
    private void remove() {
      before.after = after;
      after.before = before;
    }
    //双向循环立链表中,将当前的Entry插入到existingEntry的前面
    private void addBefore(Entry<K,V> existingEntry) {
      after = existingEntry;
      before = existingEntry.before;
      before.after = this;
      after.before = this;
    }
    //覆写HashMap中的recordAccess方法(HashMap中该方法为空),
    //当调用父类的put方法,在发现插入的key已经存在时,会调用该方法,
    //调用LinkedHashmap覆写的get方法时,也会调用到该方法,
    //该方法提供了LRU算法的实现,它将最近使用的Entry放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accessOrder为true时,get方法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
    //put方法在覆盖key-value对时也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
    //它们导致Entry最近使用,因此将其移到双向链表的末尾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LinkedHashMap<K,V> lm = (LinkedHashMap<K,V>)m;
      //如果链表中元素按照访问顺序排序,则将当前访问的Entry移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如果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序,则不做任何事情。
      if (lm.accessOrder) {
        lm.modCount++;
        //移除当前访问的Entry
        remove();
        //将当前访问的Entry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addBefore(lm.header);
      }
    }
    void recordRemoval(HashMap<K,V> m) {
      remove();
    }
  }
  //迭代器
  private abstract class LinkedHashIterator<T> implements Iterator<T> {
  Entry<K,V> nextEntry  = header.after;
  Entry<K,V> lastReturned = null;
  /**
   * The modCount value that the iterator believes that the backing
   * List should have. If this expectation is violated, the iterator
   * has detected concurrent modification.
   */
  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nextEntry != header;
  }
  public void remove() {
    if (lastReturned == null)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LinkedHashMap.this.remove(lastReturned.key);
      lastReturned = null;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从head的下一个节点开始迭代
  Entry<K,V> nextEntry()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if (nextEntry == header)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Entry<K,V> e = lastReturned = nextEntry;
      nextEntry = e.after;
      return e;
  }
  }
  //key迭代器
  private class KeyIterator extends LinkedHashIterator<K> {
  public K next() { return nextEntry().getKey(); }
  }
  //value迭代器
  private class ValueIterator extends LinkedHashIterator<V> {
  public V next() { return nextEntry().value; }
  }
  //Entry迭代器
  private class EntryIterator extends LinkedHashIterator<Map.Entry<K,V>> {
  public Map.Entry<K,V> next() { return nextEntry(); }
  }
  // These Overrides alter the behavior of superclass view iterator() methods
  Iterator<K> newKeyIterator()  { return new KeyIterator();  }
  Iterator<V> newValueIterator() { return new ValueIterator(); }
  Iterator<Map.Entry<K,V>> newEntryIterator() { return new EntryIterator(); }
  //覆写HashMap中的addEntry方法,LinkedHashmap并没有覆写HashMap中的put方法,
  //而是覆写了put方法所调用的addEntry方法和recordAccess方法,
  //put方法在插入的key已存在的情况下,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
  //在插入的key不存在的情况下,要调用addEntry插入新的Entry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创建新的Entry,并插入到LinkedHashMap中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双向链表的第一个有效节点(header后的那个节点)为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
    Entry<K,V> eldest = header.after;
    //如果有必要,则删除掉该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
    //这要看对removeEldestEntry的覆写,由于默认为false,因此默认是不做任何处理的。
    if (removeEldestEntry(eldest)) {
      removeEntryForKey(eldest.key);
    } else {
      //扩容到原来的2倍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创建新的Entry,并将其插入到数组对应槽的单链表的头结点处,这点与HashMap中相同
    HashMap.Entry<K,V> old = table[bucketIndex];
    Entry<K,V> e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old);
    table[bucketIndex] = e;
    //每次插入Entry时,都将其移到双向链表的尾部,
    //这便会按照Entry插入LinkedHashMap的先后顺序来迭代元素,
    //同时,新put进来的Entry是最近访问的Entry,把其放在链表末尾 ,符合LRU算法的实现
    e.addBefore(header);
    size++;
  }
  //该方法是用来被覆写的,一般如果用LinkedHashmap实现LRU算法,就要覆写该方法,
  //比如可以将该方法覆写为如果设定的内存已满,则返回true,这样当再次向LinkedHashMap中put
  //Entry时,在调用的addEntry方法中便会将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删除掉(header后的那个节点)。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K,V> eldest) {
    return false;
  }
} 

总结

关于LinkedHashMap的源码,给出以下几点比较重要的总结:

1、从源码中可以看出,LinkedHashMap中加入了一个head头结点,将所有插入到该LinkedHashMap中的Entry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依次加入到以head为头结点的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1、实际上就是HashMap和LinkedList两个集合类的存储结构的结合。在LinkedHashMapMap中,所有put进来的Entry都保存在哈希表中,但它又额外定义了一个以head为头结点的空的双向循环链表,每次put进来Entry,除了将其保存到对哈希表中对应的位置上外,还要将其插入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2、LinkedHashMap由于继承自HashMap,因此它具有HashMap的所有特性,同样允许key和value为null。

3、注意源码中的accessOrder标志位,当它false时,表示双向链表中的元素按照Entry插入LinkedHashMap到中的先后顺序排序,即每次put到LinkedHashMap中的Entry都放在双向链表的尾部,这样遍历双向链表时,Entry的输出顺序便和插入的顺序一致,这也是默认的双向链表的存储顺序;当它为true时,表示双向链表中的元素按照访问的先后顺序排列,可以看到,虽然Entry插入链表的顺序依然是按照其put到LinkedHashMap中的顺序,但put和get方法均有调用recordAccess方法(put方法在key相同,覆盖原有的Entry的情况下调用recordAccess方法),该方法判断accessOrder是否为true,如果是,则将当前访问的Entry(put进来的Entry或get出来的Entry)移到双向链表的尾部(key不相同时,put新Entry时,会调用addEntry,它会调用creatEntry,该方法同样将新插入的元素放入到双向链表的尾部,既符合插入的先后顺序,又符合访问的先后顺序,因为这时该Entry也被访问了),否则,什么也不做。

4、注意构造方法,前四个构造方法都将accessOrder设为false,说明默认是按照插入顺序排序的,而第五个构造方法可以自定义传入的accessOrder的值,因此可以指定双向循环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一般要用LinkedHashMap实现LRU算法,就要用该构造方法,将accessOrder置为true。

5、LinkedHashMap并没有覆写HashMap中的put方法,而是覆写了put方法中调用的addEntry方法和recordAccess方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下HashMap的put方法:

// 将“key-value”添加到HashMap中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若“key为null”,则将该键值对添加到table[0]中。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若“key不为null”,则计算该key的哈希值,然后将其添加到该哈希值对应的链表中。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已经存在,则用新的value取代旧的value。然后退出!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不存在,则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中
  modCount++;
  //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i]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当要put进来的Entry的key在哈希表中已经在存在时,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当该key不存在时,则会调用addEntry方法将新的Entry插入到对应槽的单链表的头部。

我们先来看recordAccess方法:

//覆写HashMap中的recordAccess方法(HashMap中该方法为空),
//当调用父类的put方法,在发现插入的key已经存在时,会调用该方法,
//调用LinkedHashmap覆写的get方法时,也会调用到该方法,
//该方法提供了LRU算法的实现,它将最近使用的Entry放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accessOrder为true时,get方法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
//put方法在覆盖key-value对时也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
//它们导致Entry最近使用,因此将其移到双向链表的末尾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LinkedHashMap<K,V> lm = (LinkedHashMap<K,V>)m;
  //如果链表中元素按照访问顺序排序,则将当前访问的Entry移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
  //如果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序,则不做任何事情。
     if (lm.accessOrder) {
       lm.modCount++;
    //移除当前访问的Entry
       remove();
    //将当前访问的Entry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addBefore(lm.header);
     }
   } 

该方法会判断accessOrder是否为true,如果为true,它会将当前访问的Entry(在这里指put进来的Entry)移动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尾部,从而实现双向链表中的元素按照访问顺序来排序(最近访问的Entry放到链表的最后,这样多次下来,前面就是最近没有被访问的元素,在实现、LRU算法时,当双向链表中的节点数达到最大值时,将前面的元素删去即可,因为前面的元素是最近最少使用的),否则什么也不做。

再来看addEntry方法:

//覆写HashMap中的addEntry方法,LinkedHashmap并没有覆写HashMap中的put方法,
//而是覆写了put方法所调用的addEntry方法和recordAccess方法,
//put方法在插入的key已存在的情况下,会调用recordAccess方法,
//在插入的key不存在的情况下,要调用addEntry插入新的Entry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创建新的Entry,并插入到LinkedHashMap中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双向链表的第一个有效节点(header后的那个节点)为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
    Entry<K,V> eldest = header.after;
  //如果有必要,则删除掉该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
  //这要看对removeEldestEntry的覆写,由于默认为false,因此默认是不做任何处理的。
    if (removeEldestEntry(eldest)) {
      removeEntryForKey(eldest.key);
    } else {
    //扩容到原来的2倍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创建新的Entry,并将其插入到数组对应槽的单链表的头结点处,这点与HashMap中相同
    HashMap.Entry<K,V> old = table[bucketIndex];
  Entry<K,V> e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old);
    table[bucketIndex] = e;
  //每次插入Entry时,都将其移到双向链表的尾部,
  //这便会按照Entry插入LinkedHashMap的先后顺序来迭代元素,
  //同时,新put进来的Entry是最近访问的Entry,把其放在链表末尾 ,符合LRU算法的实现
    e.addBefore(header);
    size++;
  } 

同样是将新的Entry插入到table中对应槽所对应单链表的头结点中,但可以看出,在createEntry中,同样把新put进来的Entry插入到了双向链表的尾部,从插入顺序的层面来说,新的Entry插入到双向链表的尾部,可以实现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来迭代Entry,而从访问顺序的层面来说,新put进来的Entry又是最近访问的Entry,也应该将其放在双向链表的尾部。

上面还有个removeEldestEntry方法,该方法如下:

 //该方法是用来被覆写的,一般如果用LinkedHashmap实现LRU算法,就要覆写该方法,
  //比如可以将该方法覆写为如果设定的内存已满,则返回true,这样当再次向LinkedHashMap中put
  //Entry时,在调用的addEntry方法中便会将近期最少使用的节点删除掉(header后的那个节点)。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K,V> eldest) {
    return false;
  }
} 

该方法默认返回false,我们一般在用LinkedHashMap实现LRU算法时,要覆写该方法,一般的实现是,当设定的内存(这里指节点个数)达到最大值时,返回true,这样put新的Entry(该Entry的key在哈希表中没有已经存在)时,就会调用removeEntryForKey方法,将最近最少使用的节点删除(head后面的那个节点,实际上是最近没有使用)。

6、LinkedHashMap覆写了HashMap的get方法:

//覆写HashMap中的get方法,通过getEntry方法获取Entry对象。
//注意这里的recordAccess方法,
//如果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序的话,该方法什么也不做,
//如果链表中元素的排序规则是按照访问的先后顺序排序的话,则将e移到链表的末尾处。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Entry<K,V> e = (Entry<K,V>)getEntry(key);
    if (e == null)
      return null;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e.value;
  } 

先取得Entry,如果不为null,一样调用recordAccess方法,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在多解释了。

7、最后说说LinkedHashMap是如何实现LRU的。

首先,当accessOrder为true时,才会开启按访问顺序排序的模式,才能用来实现LRU算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put方法还是get方法,都会导致目标Entry成为最近访问的Entry,因此便把该Entry加入到了双向链表的末尾(get方法通过调用recordAccess方法来实现,put方法在覆盖已有key的情况下,也是通过调用recordAccess方法来实现,在插入新的Entry时,则是通过createEntry中的addBefore方法来实现),这样便把最近使用了的Entry放入到了双向链表的后面,多次操作后,双向链表前面的Entry便是最近没有使用的,这样当节点个数满的时候,删除的最前面的Entry(head后面的那个Entry)便是最近最少使用的Entry。

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Java集合框架源码分析之LinkedHashMap详解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学习Java能够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阅本站其他专题,感谢大家读我们的支持!

(0)

相关推荐

  • Java中LinkedHashMap源码解析

    概述: LinkedHashMap实现Map继承HashMap,基于Map的哈希表和链该列表实现,具有可预知的迭代顺序. LinedHashMap维护着一个运行于所有条目的双重链表结构,该链表定义了迭代顺序,可以是插入或者访问顺序. LintHashMap的节点对象继承HashMap的节点对象,并增加了前后指针 before after: /** * LinkedHashMap节点对象 */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Node<K,V

  • Java使用LinkedHashMap进行分数排序

    分数排序的特殊问题 在java中实现排序远比C/C++简单,我们只要让集合中元素对应的类实现Comparable接口,然后调用Collections.sort();方法即可. 这种方法对于排序存在许多相同元素的情况有些浪费,明显即使值相等,两个元素之间也要比较一下,这在现实中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例子就是学生成绩统计的问题,例如高考中,满分是150,成千上万的学生成绩都在0-150之间,平均一个分数的人数成百上千,这时如果排序还用传统方法明显就浪费了. 进一步思考 成绩既然有固定的分数等级,我们可

  • 详解Java中LinkedHashMap

    初识LinkedHashMap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涉及线程安全问题,Map基本都可以使用HashMap,不过HashMap有一个问题,就是迭代HashMap的顺序并不是HashMap放置的顺序,也就是无序.HashMap的这一缺点往往会带来困扰,因为有些场景,我们期待一个有序的Map. 这个时候,LinkedHashMap就闪亮登场了,它虽然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销,但是通过维护一个运行于所有条目的双向链表,LinkedHashMap保证了元素迭代的顺序. 四个关注点在LinkedHashMa

  • java HashMap,TreeMap与LinkedHashMap的详解

     java HashMap,TreeMap与LinkedHashMap的详解 今天上午面试的时候 问到了Java,Map相关的事情,我记错了HashMap和TreeMap相关的内容,回来赶紧尝试了几个demo理解下 package Map;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HashMap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 map = new HashMap(); map.put("a", &

  • Java集合框架源码分析之LinkedHashMap详解

    LinkedHashMap简介 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子类,与HashMap有着同样的存储结构,但它加入了一个双向链表的头结点,将所有put到LinkedHashmap的节点一一串成了一个双向循环链表,因此它保留了节点插入的顺序,可以使节点的输出顺序与输入顺序相同. LinkedHashMap可以用来实现LRU算法(这会在下面的源码中进行分析). LinkedHashMap同样是非线程安全的,只在单线程环境下使用. LinkedHashMap源码剖析 LinkedHashM

  • java集合类源码分析之Set详解

    Set集合与List一样,都是继承自Collection接口,常用的实现类有HashSet和TreeSet.值得注意的是,HashSet是通过HashMap来实现的而TreeSet是通过TreeMap来实现的,所以HashSet和TreeSet都没有自己的数据结构,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Set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即元素唯一 •HashSet按元素的哈希值存储,所以是无序的,并且最多允许一个null对象 •TreeSet按元素的大小存储,所以是有序的,并且不允许null对象 •Set集合没有ge

  • JAVA 枚举单例模式及源码分析的实例详解

    JAVA 枚举单例模式及源码分析的实例详解 单例模式的实现有很多种,网上也分析了如今实现单利模式最好用枚举,好处不外乎三点: 1.线程安全 2.不会因为序列化而产生新实例 3.防止反射攻击但是貌似没有一篇文章解释ENUM单例如何实现了上述三点,请高手解释一下这三点: 关于第一点线程安全,从反编译后的类源码中可以看出也是通过类加载机制保证的,应该是这样吧(解决) 关于第二点序列化问题,有一篇文章说枚举类自己实现了readResolve()方法,所以抗序列化,这个方法是当前类自己实现的(解决) 关于

  • Java集合框架之List ArrayList LinkedList使用详解刨析

    目录 1. List 1.1 List 的常见方法 1.2 代码示例 2. ArrayList 2.1 介绍 2.2 ArrayList 的构造方法 2.3 ArrayList 底层数组的大小 3. LinkedList 3.1 介绍 3.2 LinkedList 的构造方法 4. 练习题 5. 扑克牌小游戏 1. List 1.1 List 的常见方法 方法 描述 boolean add(E e) 尾插 e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将 e 插入到 inde

  • nginx源码分析线程池详解

    nginx源码分析线程池详解 一.前言 nginx是采用多进程模型,master和worker之间主要通过pipe管道的方式进行通信,多进程的优势就在于各个进程互不影响.但是经常会有人问道,nginx为什么不采用多线程模型(这个除了之前一篇文章讲到的情况,别的只有去问作者了,HAHA).其实,nginx代码中提供了一个thread_pool(线程池)的核心模块来处理多任务的.下面就本人对该thread_pool这个模块的理解来跟大家做些分享(文中错误.不足还请大家指出,谢谢) 二.thread_

  • Java集合框架之Stack Queue Deque使用详解刨析

    目录 1. Stack 1.1 介绍 1.2 常见方法 2. Queue 2.1 介绍 2.2 常见方法 3. Deque 3.1 介绍 3.2 常见方法 1. Stack 1.1 介绍 Stack 栈是 Vector 的一个子类,它实现了一个标准的后进先出的栈.它的底层是一个数组. 堆栈只定义了默认构造函数,用来创建一个空栈.堆栈除了包括由 Vector 定义的所有方法,也定义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1.2 常见方法 方法 描述 E push(E item) 压栈 E pop() 出栈 E pee

  • Vue编译器源码分析compileToFunctions作用详解

    目录 引言 Vue.prototype.$mount函数体 源码出处 options.delimiters & options.comments compileToFunctions函数逐行分析 createFunction 函数源码 引言 Vue编译器源码分析 接上篇文章我们来分析:compileToFunctions的作用. 经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已经知道了 compileToFunctions 的真正来源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弄的这么复杂?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继续接触完整的代码. 下面

  • nginx源码分析configure脚本详解

    nginx源码分析--configure脚本 一.前言 在分析源码时,经常可以看到类似 #if (NGX_PCRE) .... #endif 这样的代码段,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不改动源码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定义宏的方式来实现功能的打开与关闭,但是在nginx/src目录下始终没有找到宏 NGX_PCRE 对应的 #define 语句. 在之前介绍event模块的时候,讲到init_cycle函数中对cycle进行了初始化,其中很重要一步操作就是讲包含所有module信息的数组拷贝到这个cycle对应

  • jQuery源码分析之Callbacks详解

    代码的本质突出顺序.有序这一概念,尤其在javascript--毕竟javascript是单线程引擎. javascript拥有函数式编程的特性,而又因为javascript单线程引擎,我们的函数总是需要有序的执行.优秀代码常常 把函数切割成各自的模块,然后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执行,既然这些函数是有序的执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编写一个统一管理的对象,来帮助我们管理这些函数--于是,Callbacks(回调函数)诞生. 什么是Callbacks javascript中充斥着函数编程,例如最简单的wind

  • Django restframework 源码分析之认证详解

    前言 最近学习了 django 的一个 restframework 框架,对于里面的执行流程产生了兴趣,经过昨天一晚上初步搞清楚了执行流程(部分方法还不太清楚),于是想详细的总结一下当来一个请求时,在该框架里面是如何执行的? 启动项目时 昨天在调试django时,发现在 APIView 中打的断点没有断下来,而是打在 View 中的断点断下来了,调试了很多次,最后发现,在 django 项目启动时,会首先加载 urls 中的文件,执行 views 中类的 as_view方法,其实是继承自 API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