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Dijkstra算法之最短路径问题

一、最短路径问题介绍

问题解释: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出发到达另外一个顶点的所经过的边的权重和最小的一条路径,称为最短路径

解决问题的算法:

  • 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算法)
  • 弗洛伊德算法(Floyd算法)
  • SPFA算法

这篇博客,我们就对Dijkstra算法来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二、Dijkstra算法介绍

2.1、算法特点

迪科斯彻算法使用了广度优先搜索解决赋权有向图或者无向图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算法最终得到一个最短路径树。该算法常用于路由算法或者作为其他图算法的一个子模块。

2.2、算法的思路

Dijkstra算法采用的是一种贪心的策略,声明一个数组dis来保存源点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和一个保存已经找到了最短路径的顶点的集合:T,初始时,原点 s 的路径权重被赋为 0 (dis[s] = 0)。若对于顶点 s 存在能直接到达的边(s,m),则把dis[m]设为w(s, m),同时把所有其他(s不能直接到达的)顶点的路径长度设为无穷大。初始时,集合T只有顶点s。
然后,从dis数组选择最小值,则该值就是源点s到该值对应的顶点的最短路径,并且把该点加入到T中,OK,此时完成一个顶点,然后,我们需要看看新加入的顶点是否可以到达其他顶点并且看看通过该顶点到达其他点的路径长度是否比源点直接到达短,如果是,那么就替换这些顶点在dis中的值。 然后,又从dis中找出最小值,重复上述动作,直到T中包含了图的所有顶点。

三、Dijkstra算法示例演示

下面我求下图,从顶点v1到其他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首先第一步,我们先声明一个dis数组,该数组初始化的值为:

我们的顶点集T的初始化为:T={v1}

既然是求 v1顶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最短路程,那就先找一个离 1 号顶点最近的顶点。通过数组 dis 可知当前离v1顶点最近是 v3顶点。当选择了 2 号顶点后,dis[2](下标从0开始)的值就已经从“估计值”变为了“确定值”,即 v1顶点到 v3顶点的最短路程就是当前 dis[2]值。将V3加入到T中。

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离 v1顶点最近的是 v3顶点,并且这个图所有的边都是正数,那么肯定不可能通过第三个顶点中转,使得 v1顶点到 v3顶点的路程进一步缩短了。因为 v1顶点到其它顶点的路程肯定没有 v1到 v3顶点短.

OK,既然确定了一个顶点的最短路径,下面我们就要根据这个新入的顶点V3会有出度,发现以v3 为弧尾的有: < v3,v4 >,那么我们看看路径:v1–v3–v4的长度是否比v1–v4短,其实这个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因为dis[3]代表的就是v1–v4的长度为无穷大,而v1–v3–v4的长度为:10+50=60,所以更新dis[3]的值,得到如下结果:

因此 dis[3]要更新为 60。这个过程有个专业术语叫做“松弛”。即 v1顶点到 v4顶点的路程即 dis[3],通过 < v3,v4> 这条边松弛成功。这便是 Dijkstra 算法的主要思想:通过“边”来松弛v1顶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路程。

然后,我们又从除dis[2]和dis[0]外的其他值中寻找最小值,发现dis[4]的值最小,通过之前是解释的原理,可以知道v1到v5的最短距离就是dis[4]的值,然后,我们把v5加入到集合T中,然后,考虑v5的出度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数组dis的值,v5有两条出度:< v5,v4>和 < v5,v6>,然后我们发现:v1–v5–v4的长度为:50,而dis[3]的值为60,所以我们要更新dis[3]的值.另外,v1-v5-v6的长度为:90,而dis[5]为100,所以我们需要更新dis[5]的值。更新后的dis数组如下图:

然后,继续从dis中选择未确定的顶点的值中选择一个最小的值,发现dis[3]的值是最小的,所以把v4加入到集合T中,此时集合T={v1,v3,v5,v4},然后,考虑v4的出度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数组dis的值,v4有一条出度:< v4,v6>,然后我们发现:v1–v5–v4–v6的长度为:60,而dis[5]的值为90,所以我们要更新dis[5]的值,更新后的dis数组如下图:

然后,我们使用同样原理,分别确定了v6和v2的最短路径,最后dis的数组的值如下:

因此,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v1-v2的值为:∞,代表没有路径从v1到达v2。所以我们得到的最后的结果为:

起点  终点    最短路径    长度

v1    v2     无          ∞    

      v3     {v1,v3}    10

      v4     {v1,v5,v4}  50

      v5     {v1,v5}    30

      v6     {v1,v5,v4,v6} 60

四、Dijkstra算法的代码实现(c++)

Dijkstra.h文件的代码

//@尽量写出完美的程序

#pragma once
//#pragma once是一个比较常用的C/C++杂注,
//只要在头文件的最开始加入这条杂注,
//就能够保证头文件只被编译一次。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
本程序是使用Dijkstra算法实现求解最短路径的问题
采用的邻接矩阵来存储图
*/
//记录起点到每个顶点的最短路径的信息
struct Dis {
    string path;
    int value;
    bool visit;
    Dis() {
        visit = false;
        value = 0;
        path = "";
    }
};

class Graph_DG {
private:
    int vexnum;   //图的顶点个数
    int edge;     //图的边数
    int **arc;   //邻接矩阵
    Dis * dis;   //记录各个顶点最短路径的信息
public:
    //构造函数
    Graph_DG(int vexnum, int edge);
    //析构函数
    ~Graph_DG();
    // 判断我们每次输入的的边的信息是否合法
    //顶点从1开始编号
    bool check_edge_value(int start, int end, int weight);
    //创建图
    void createGraph();
    //打印邻接矩阵
    void print();
    //求最短路径
    void Dijkstra(int begin);
    //打印最短路径
    void print_path(int);
};

Dijkstra.cpp文件的代码

#include"Dijkstra.h"

//构造函数
Graph_DG::Graph_DG(int vexnum, int edge) {
    //初始化顶点数和边数
    this->vexnum = vexnum;
    this->edge = edge;
    //为邻接矩阵开辟空间和赋初值
    arc = new int*[this->vexnum];
    dis = new Dis[this->vexnum];
    for (int i = 0; i < this->vexnum; i++) {
        arc[i] = new int[this->vexnum];
        for (int k = 0; k < this->vexnum; k++) {
            //邻接矩阵初始化为无穷大
                arc[i][k] = INT_MAX;
        }
    }
}
//析构函数
Graph_DG::~Graph_DG() {
    delete[] dis;
    for (int i = 0; i < this->vexnum; i++) {
        delete this->arc[i];
    }
    delete arc;
}

// 判断我们每次输入的的边的信息是否合法
//顶点从1开始编号
bool Graph_DG::check_edge_value(int start, int end, int weight) {
    if (start<1 || end<1 || start>vexnum || end>vexnum || weight < 0)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void Graph_DG::createGraph() {
    cout << "请输入每条边的起点和终点(顶点编号从1开始)以及其权重" << endl;
    int start;
    int end;
    int weight;
    int count = 0;
    while (count != this->edge) {
        cin >> start >> end >> weight;
        //首先判断边的信息是否合法
        while (!this->check_edge_value(start, end, weight)) {
            cout << "输入的边的信息不合法,请重新输入" << endl;
            cin >> start >> end >> weight;
        }
        //对邻接矩阵对应上的点赋值
        arc[start - 1][end - 1] = weight;
        //无向图添加上这行代码
        //arc[end - 1][start - 1] = weight;
        ++count;
    }
}

void Graph_DG::print() {
    cout << "图的邻接矩阵为:" << endl;
    int count_row = 0; //打印行的标签
    int count_col = 0; //打印列的标签
    //开始打印
    while (count_row != this->vexnum) {
        count_col = 0;
        while (count_col != this->vexnum) {
            if (arc[count_row][count_col] == INT_MAX)
                cout << "∞" << " ";
            else
            cout << arc[count_row][count_col] << " ";
            ++count_col;
        }
        cout << endl;
        ++count_row;
    }
}
void Graph_DG::Dijkstra(int begin){
    //首先初始化我们的dis数组
    int i;
    for (i = 0; i < this->vexnum; i++) {
        //设置当前的路径
        dis[i].path = "v" + to_string(begin) + "-->v" + to_string(i + 1);
        dis[i].value = arc[begin - 1][i];
    }
    //设置起点的到起点的路径为0
    dis[begin - 1].value = 0;
    dis[begin - 1].visit = true;

    int count = 1;
    //计算剩余的顶点的最短路径(剩余this->vexnum-1个顶点)
    while (count != this->vexnum) {
        //temp用于保存当前dis数组中最小的那个下标
        //min记录的当前的最小值
        int temp=0;
        int min = INT_MAX;
        for (i = 0; i < this->vexnum; i++) {
            if (!dis[i].visit && dis[i].value<min) {
                min = dis[i].value;
                temp = i;
            }
        }
        //cout << temp + 1 << "  "<<min << endl;
        //把temp对应的顶点加入到已经找到的最短路径的集合中
        dis[temp].visit = true;
        ++count;
        for (i = 0; i < this->vexnum; i++) {
            //注意这里的条件arc[temp][i]!=INT_MAX必须加,不然会出现溢出,从而造成程序异常
            if (!dis[i].visit && arc[temp][i]!=INT_MAX && (dis[temp].value + arc[temp][i]) < dis[i].value) {
                //如果新得到的边可以影响其他为访问的顶点,那就就更新它的最短路径和长度
                dis[i].value = dis[temp].value + arc[temp][i];
                dis[i].path = dis[temp].path + "-->v" + to_string(i + 1);
            }
        }
    }

}
void Graph_DG::print_path(int begin) {
    string str;
    str = "v" + to_string(begin);
    cout << "以"<<str<<"为起点的图的最短路径为:" << endl;
    for (int i = 0; i != this->vexnum; i++) {
        if(dis[i].value!=INT_MAX)
        cout << dis[i].path << "=" << dis[i].value << endl;
        else {
            cout << dis[i].path << "是无最短路径的" << endl;
        }
    }
}

main.cpp文件的代码

#include"Dijkstra.h"

//检验输入边数和顶点数的值是否有效,可以自己推算为啥:
//顶点数和边数的关系是:((Vexnum*(Vexnum - 1)) / 2) < edge
bool check(int Vexnum, int edge) {
    if (Vexnum <= 0 || edge <= 0 || ((Vexnum*(Vexnum - 1)) / 2) < edge)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int main() {
    int vexnum; int edge;

    cout << "输入图的顶点个数和边的条数:" << endl;
    cin >> vexnum >> edge;
    while (!check(vexnum, edge)) {
        cout << "输入的数值不合法,请重新输入" << endl;
        cin >> vexnum >> edge;
    }
    Graph_DG graph(vexnum, edge);
    graph.createGraph();
    graph.print();
    graph.Dijkstra(1);
    graph.print_path(1);
    system("pause");
    return 0;
}

输入:

6 8

1 3 10

1 5 30

1 6 100

2 3 5

3 4 50

4 6 10

5 6 60

5 4 20

输出:

从输出可以看出,程序的结果和我们之前手动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详解Dijkstra算法之最短路径问题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c++实现Dijkstra算法 最短路径 的资料请关注我们其它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

  • C++求所有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用Dijkstra算法)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C++求所有顶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具体代码,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一.思路: 不能出现负权值的边 (1)轮流以每一个顶点为源点,重复执行Dijkstra算法n次,就可以求得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及最短路径长度,总的执行时间为O(n的3次方) (2)另一种方法:用Floyd算法,总的执行时间为O(n的3次方)(另一文章会写) 二.实现程序: 1.Graph.h:有向图 #ifndef Graph_h #define Graph_h #include <iostream> u

  • C++用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求最短路径

    算法介绍 迪杰斯特拉算法是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拉于1959 年提出的,因此又叫狄克斯特拉算法.是从一个顶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算法,解决的是有向图中最短路径问题.迪杰斯特拉算法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 算法思想 按路径长度递增次序产生算法: 把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 (1)S:已求出的顶点的集合(初始时只含有源点V0) (2)V-S=T:尚未确定的顶点集合 将T中顶点按递增

  • C++实现Dijkstra算法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C++实现Dijkstra算法的具体代码,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limits>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Node { //定义表结点 int adjvex; //该边所指向的顶点的位置 int weight;// 边的权值 Node *next; //下一条边的指针 }; struct HeadNode{ // 定义头结点 int nodeName; // 顶点信息

  • C++实现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

    Dijkstra算法 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最短路径路由算法,是广度优先算法的一种,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其基本原理是:每次新扩展一个距离最短的点,更新与其相邻的点的距离.当所有边权都为正时,由于不会存在一个距离更短的没扩展过的点,所以这个点的距离永远不会再被改变,因而保证了算法的正确性.不过根据这个原理,用Dijkstra求最短路的图不能有负权边,因为扩展到负权边的时候会产生更短的距离,有可能就破

  • C++简单实现Dijkstra算法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C++简单实现Dijkstra算法的具体代码,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 Dijkstra.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ack> #define MAX_VALUE 1000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MGraph { int *edges[MAX_VALUE]; int iVertex

  • 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的C++实现与输出路径

    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算法最开始心里怕怕的,不知道为什么,花了好长时间弄懂了,也写了一遍,又遇到时还是出错了,今天再次写它,心里没那么怕了,耐心研究,懂了之后会好开心的,哈哈 Dijkstra算法: 图G 如图:若要求从顶点1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该咋求: 迪杰斯特拉提出"按最短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最短路径. 首先,在所有的这些最短路径中,长度最短的这条路径必定只有一条弧,且它的权值是从源点出发的所有弧上权的最小值,例如:在图G中,从源点1出发有3条弧,其中以弧(1

  • 详解Dijkstra算法之最短路径问题

    一.最短路径问题介绍 问题解释: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出发到达另外一个顶点的所经过的边的权重和最小的一条路径,称为最短路径 解决问题的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算法) 弗洛伊德算法(Floyd算法) SPFA算法 这篇博客,我们就对Dijkstra算法来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二.Dijkstra算法介绍 2.1.算法特点 迪科斯彻算法使用了广度优先搜索解决赋权有向图或者无向图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算法最终得到一个最短路径树.该算法常用于路由算法或者作为其他图算法的一个子模块. 2.2.算法的

  • 详解Dijkstra算法原理及其C++实现

    目录 什么是最短路径问题 Dijkstra算法 实现思路 案例分析 代码实现 什么是最短路径问题 如果从图中某一顶点(称为源点)到达另一顶点(称为终点)的路径可能不止一条,如何找到一条路径使得沿此路径上各边上的权值总和达到最小.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对于给定的图G=(V,E),求源点v0到其它顶点vt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Dijkstra是一种按路径长度递增的顺序逐步产生最短路径的方法,是一种贪婪算法. Dijkstra算法

  • 详解K-means算法在Python中的实现

    K-means算法简介 K-means是机器学习中一个比较常用的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算法,其常被用于数据的聚类,只需为它指定簇的数量即可自动将数据聚合到多类中,相同簇中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簇中数据相似度较低. K-MEANS算法是输入聚类个数k,以及包含 n个数据对象的数据库,输出满足方差最小标准k个聚类的一种算法.k-means 算法接受输入量 k :然后将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 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 核心思想 通过迭代寻找

  • python实现连续变量最优分箱详解--CART算法

    关于变量分箱主要分为两大类:有监督型和无监督型 对应的分箱方法: A. 无监督:(1) 等宽 (2) 等频 (3) 聚类 B. 有监督:(1) 卡方分箱法(ChiMerge) (2) ID3.C4.5.CART等单变量决策树算法 (3) 信用评分建模的IV最大化分箱 等 本篇使用python,基于CART算法对连续变量进行最优分箱 由于CART是决策树分类算法,所以相当于是单变量决策树分类. 简单介绍下理论: CART是二叉树,每次仅进行二元分类,对于连续性变量,方法是依次计算相邻两元素值的中位

  • 详解KMP算法以及python如何实现

    算法思路 Knuth-Morris-Pratt(KMP)算法是解决字符串匹配问题的经典算法,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演示一下: 给定字符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检查里面是否包含另一个字符串"ABCDABD". 1.从头开始依次匹配字符,如果不匹配就跳到下一个字符 2.直到发现匹配字符,然后经过一个内循环严查字符串是否匹配 3.发现最后一个D不匹配,下面就该思考应该把字符串向右移动多少个位置呢?传统做法可能是移动一格,KMP算法就创新在这里.K

  • 详解python算法常用技巧与内置库

    近些年随着python的越来越火,python也渐渐成为了很多程序员的喜爱.许多程序员已经开始使用python作为第一语言来刷题. 最近我在用python刷题的时候想去找点python的刷题常用库api和刷题技巧来看看.类似于C++的STL库文档一样,但是很可惜并没有找到,于是决定结合自己的刷题经验和上网搜索做一份文档出来,供自己和大家观看查阅. 1.输入输出: 1.1 第一行给定两个值n,m,用空格分割,第一个n决定接下来有n行的输入,m决定每一行有多少个数字,m个数字均用空格分隔. 解决办法

  • 详解Bagging算法的原理及Python实现

    目录 一.什么是集成学习 二.Bagging算法 三.Bagging用于分类 四.Bagging用于回归 一.什么是集成学习 集成学习是一种技术框架,它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机器学习算法,而是通过构建并结合多个机器学习器来完成学习任务,一般结构是:先产生一组"个体学习器",再用某种策略将它们结合起来,目前,有三种常见的集成学习框架(策略):bagging,boosting和stacking 也就是说,集成学习有两个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如何得到若干个个体学习器,第二是如何选择一种结合策

  • 图文详解感知机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

    目录 写在前面 1.什么是线性模型 2.感知机概述 3.手推感知机原理 4.Python实现 4.1 创建感知机类 4.2 更新权重与偏置 4.3 判断误分类点 4.4 训练感知机 4.5 动图可视化 5.总结 写在前面 机器学习强基计划聚焦深度和广度,加深对机器学习模型的理解与应用.“深”在详细推导算法模型背后的数学原理:“广”在分析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贝叶斯与马尔科夫决策.强化学习等. 本期目标:实现这样一个效果 1.什么是线性模型 线性模型的假设形式是属性权重.偏置与属性

  • C++示例详解Prim算法与优先队列

    目录 Prim算法 prim代码实现 优先队列 优先队列代码实现 自定义类型优先序列 贪心算法的本质是:一个问题的局部最优解,也是该问题的全局最优解. 最小生成树的最优子结构性质:假设一个无向图包含两部分A,B,其中A为最小生成树部分,B为剩余部分,则存在以下性质:该无向图中一个顶点在A部分,另一个顶点在B部分的边中,权值最小的边一定属于整个无向图的最小生成树,即部分最小权值是整个最小生成树的局部最有解,该性质符合贪心算法的特点. Prim算法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该性质,使用prim算法来求解最小

  • 详解MD5算法的原理以及C#和JS的实现

    目录 一.简介 二.C# 代码实现 三.js 代码实现 一.简介 MD5 是哈希算法(散列算法)的一种应用.Hash 算法虽然被称为算法,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思想.Hash 算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只要符合散列思想的算法都可以被称为是 Hash 算法. 算法目的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又叫做预映射 pre-image),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 注意,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所以不能从散列值来确定唯一的输入值. 散列函数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