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as实现将两个模型连接到一起

神经网络玩得越久就越会尝试一些网络结构上的大改动。

先说意图

有两个模型:模型A和模型B。模型A的输出可以连接B的输入。将两个小模型连接成一个大模型,A-B,既可以同时训练又可以分离训练。

流行的算法里经常有这么关系的两个模型,对GAN来说,生成器和判别器就是这样子;对VAE来说,编码器和解码器就是这样子;对目标检测网络来说,backbone和整体也是可以拆分的。所以,应用范围还是挺广的。

实现方法

首先说明,我的实现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也是实在没有借鉴到比较好的方法,所以才自己手动写了一个。

第一步,我们有现成的两个模型A和B;我们想把A的输出连到B的输入,组成一个整体C。

第二步, 重构新模型C;我的方法是:读出A和B各有哪些layer,然后一层一层重新搭成C。

可以看一个自编码器的代码(本人所编写):

class AE:
 def __init__(self, dim, img_dim, batch_size):
  self.dim = dim
  self.img_dim = img_dim
  self.batch_size = batch_size
  self.encoder = self.encoder_construct()
  self.decoder = self.decoder_construct()

 def encoder_construct(self):
  x_in = Input(shape=(self.img_dim, self.img_dim, 3))
  x = x_in
  x = Conv2D(self.dim // 16,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LeakyReLU(0.2)(x)
  x = Conv2D(self.dim // 8,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LeakyReLU(0.2)(x)
  x = Conv2D(self.dim // 4,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LeakyReLU(0.2)(x)
  x = Conv2D(self.dim // 2,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LeakyReLU(0.2)(x)
  x = Conv2D(self.dim,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LeakyReLU(0.2)(x)
  x = GlobalAveragePooling2D()(x)
  encoder = Model(x_in, x)
  return encoder

 def decoder_construct(self):
  map_size = K.int_shape(self.encoder.layers[-2].output)[1:-1]
  # print(type(map_size))
  z_in = Input(shape=K.int_shape(self.encoder.output)[1:])
  z = z_in
  z_dim = self.dim
  z = Dense(np.prod(map_size) * z_dim)(z)
  z = Reshape(map_size + (z_dim,))(z)
  z = Conv2DTranspose(z_dim // 2,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z)
  z = BatchNormalization()(z)
  z = Activation('relu')(z)
  z = Conv2DTranspose(z_dim // 4,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z)
  z = BatchNormalization()(z)
  z = Activation('relu')(z)
  z = Conv2DTranspose(z_dim // 8,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z)
  z = BatchNormalization()(z)
  z = Activation('relu')(z)
  z = Conv2DTranspose(z_dim // 16,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z)
  z = BatchNormalization()(z)
  z = Activation('relu')(z)
  z = Conv2DTranspose(3, kernel_size=(5, 5), strides=(2, 2), padding='SAME')(z)
  z = Activation('tanh')(z)
  decoder = Model(z_in, z)
  return decoder

 def build_ae(self):
  input_x = Input(shape=(self.img_dim, self.img_dim, 3))
  x = input_x
  for i in range(1, len(self.encoder.layers)):
   x = self.encoder.layers[i](x)
  for j in range(1, len(self.decoder.layers)):
   x = self.decoder.layers[j](x)
  y = x
  auto_encoder = Model(input_x, y)
  return auto_encoder

模型A就是这里的encoder,模型B就是这里的decoder。所以,连接的精髓在build_ae()函数,直接用for循环读出各层,然后一层一层重新构造新的模型,从而实现连接效果。因为keras也是基于图的框架,这个操作并不会很费时,因为没有实际地计算。

补充知识:keras得到每层的系数

使用keras搭建好一个模型,训练好,怎么得到每层的系数呢:

weights = np.array(model.get_weights())
print(weights)
print(weights[0].shape)
print(weights[1].shape)

这样系数就被存放到一个np中了。

以上这篇Keras实现将两个模型连接到一起就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keras自定义回调函数查看训练的loss和accuracy方式

    前言: keras是一个十分便捷的开发框架,为了更好的追踪网络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函数loss和准确率accuracy,我们有几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直接通过 history=model.fit(),来返回一个history对象,通过这个对象可以访问到训练过程训练集的loss和accuracy以及验证集的loss和accuracy. 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自定义一个回调函数Call backs,来实现这一功能,本文主要讲解第二种方式. 一.如何构建回调函数Callbacks 本文所针对的例子是卷积神经网络

  • 浅谈keras中的Merge层(实现层的相加、相减、相乘实例)

    [题目]keras中的Merge层(实现层的相加.相减.相乘) 详情请参考: Merge层 一.层相加 keras.layers.Add() 添加输入列表的图层. 该层接收一个相同shape列表张量,并返回它们的和,shape不变. Example import keras input1 = keras.layers.Input(shape=(16,)) x1 = keras.layers.Dense(8, activation='relu')(input1) input2 = keras.la

  • Keras设定GPU使用内存大小方式(Tensorflow backend)

    通过设置Keras的Tensorflow后端的全局变量达到. import os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import keras.backend.tensorflow_backend as KTF def get_session(gpu_fraction=0.3): '''Assume that you have 6GB of GPU memory and want to allocate ~2GB''' num_threads = os.environ.get('OM

  • keras 获取某层输出 获取复用层的多次输出实例

    官方文档很全面,搜索功能也很好.但是如果你想单独实现某个功能,根本无从搜寻.于是我写了这个笔记.从功能出发. 两个tensor经过一个layer实例会产生两个输出. a = Input(shape=(280, 256)) b = Input(shape=(280, 256)) lstm = LSTM(32) encoded_a = lstm(a) encoded_b = lstm(b) lstm.output 这个代码有错误,因为最后一行没有指定lstm这个layer实例的那个输出. >> A

  • keras小技巧——获取某一个网络层的输出方式

    前言: keras默认提供了如何获取某一个层的某一个节点的输出,但是没有提供如何获取某一个层的输出的接口,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获取某一个层的输出,则需要自己编写代码,但是鉴于keras高层封装的特性,编写起来实际上很简单,本文提供两种常见的方法来实现,基于上一篇文章的模型和代码: keras自定义回调函数查看训练的loss和accuracy 一.模型加载以及各个层的信息查看 从前面的定义可知,参见上一篇文章,一共定义了8个网络层,定义如下: model.add(Convolution2D(filt

  • 关于keras.layers.Conv1D的kernel_size参数使用介绍

    今天在用keras添加卷积层的时候,发现了kernel_size这个参数不知怎么理解,keras中文文档是这样描述的: kernel_size: 一个整数,或者单个整数表示的元组或列表, 指明 1D 卷积窗口的长度. 又经过多方查找,大体理解如下: 因为是添加一维卷积层Conv1D(),一维卷积一般会处理时序数据,所以,卷积核的宽度为1,而kernel_size就是卷积核的长度了,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卷积核是一个长方形的卷积核. 补充知识:tf.layers.conv1d函数解析(一维卷积) 一维

  • 给keras层命名,并提取中间层输出值,保存到文档的实例

    更新: 感谢评论区提供的方案. 采用model.summary(),model.get_config()和for循环均可获得Keras的层名. 示例如下图 对于keras特定层的命名,只需在层内添加 name 即可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name='dense_1') ) # 注意 name 要放于函数内 #提取中间层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import keras layer_name = 'dense_1' #获

  • Keras实现将两个模型连接到一起

    神经网络玩得越久就越会尝试一些网络结构上的大改动. 先说意图 有两个模型:模型A和模型B.模型A的输出可以连接B的输入.将两个小模型连接成一个大模型,A-B,既可以同时训练又可以分离训练. 流行的算法里经常有这么关系的两个模型,对GAN来说,生成器和判别器就是这样子:对VAE来说,编码器和解码器就是这样子:对目标检测网络来说,backbone和整体也是可以拆分的.所以,应用范围还是挺广的. 实现方法 首先说明,我的实现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也是实在没有借鉴到比较好的方法,所以才自己手动写了一个.

  • Keras中的两种模型:Sequential和Model用法

    在Keras中有两种深度学习的模型:序列模型(Sequential)和通用模型(Model).差异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 序列模型 Sequential 序列模型各层之间是依次顺序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构通过一个列表来制定.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Activation layers = [Dense(32, input_shape = (784,)), Activation('relu')

  • 使用keras实现非线性回归(两种加激活函数的方式)

    我就废话不多说了,大家还是直接看代码吧~ import kera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Sequential 按顺序构成的模型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Sequential是模型结构,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 #Dense 全连接层,Activation激活函数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Activation from keras.

  • 浅谈keras中自定义二分类任务评价指标metrics的方法以及代码

    对于二分类任务,keras现有的评价指标只有binary_accuracy,即二分类准确率,但是评估模型的性能有时需要一些其他的评价指标,例如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等等,因此需要使用keras提供的自定义评价函数功能构建出针对二分类任务的各类评价指标. keras提供的自定义评价函数功能需要以如下两个张量作为输入,并返回一个张量作为输出. y_true:数据集真实值组成的一阶张量. y_pred:数据集输出值组成的一阶张量. tf.round()可对张量四舍五入,因此tf.round(

  • 浅谈Keras中shuffle和validation_split的顺序

    模型的fit函数有两个参数,shuffle用于将数据打乱,validation_split用于在没有提供验证集的时候,按一定比例从训练集中取出一部分作为验证集 这里有个陷阱是,程序是先执行validation_split,再执行shuffle的,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假如你的训练集是有序的,比方说正样本在前负样本在后,又设置了validation_split,那么你的验证集中很可能将全部是负样本 同样的,这个东西不会有任何错误报出来,因为Keras不可能知道你的数据有没有经过shuffle,保险

  • 使用keras时input_shape的维度表示问题说明

    Keras提供了两套后端,Theano和Tensorflow,不同的后端使用时维度顺序dim_ordering会有冲突. 对于一张224*224的彩色图片表示问题,theano使用的是th格式,维度顺序是(3,224,224),即通道维度在前,Caffe采取的也是这种方式.而Tensorflow使用的是tf格式,维度顺序是(224,224,3),即通道维度在后. Keras默认使用的是Tensorflow.我们在导入模块的时候可以进行查看,也可以切换后端. 为了代码可以在两种后端兼容,可以通过d

  • sklearn和keras的数据切分与交叉验证的实例详解

    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时候,通常将数据集切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Keras提供了两种评估模型性能的方法: 使用自动切分的验证集 使用手动切分的验证集 一.自动切分 在Keras中,可以从数据集中切分出一部分作为验证集,并且在每次迭代(epoch)时在验证集中评估模型的性能. 具体地,调用model.fit()训练模型时,可通过validation_split参数来指定从数据集中切分出验证集的比例. # MLP with automatic validation set from keras.mode

  • 浅谈keras使用预训练模型vgg16分类,损失和准确度不变

    问题keras使用预训练模型vgg16分类,损失和准确度不变. 细节:使用keras训练一个两类数据,正负比例1:3,在vgg16后添加了几个全链接并初始化了.并且对所有层都允许训练. 但是准确度一直是0.75. 数据预先处理已经检查过格式正确 再将模型中relu改成sigmoid就正常了. 数据处理程序 import os import pickle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DataFile import SelectiveSearch import Generat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