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集成学习之Blending算法详解

一、前言

普通机器学习:从训练数据中学习一个假设。

集成方法:试图构建一组假设并将它们组合起来,集成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范式,多个学习器被训练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集成方法分类为:

Bagging(并行训练):随机森林

Boosting(串行训练):Adaboost; GBDT; XgBoost

Stacking:

Blending:

或者分类为串行集成方法和并行集成方法

1.串行模型:通过基础模型之间的依赖,给错误分类样本一个较大的权重来提升模型的性能。

2.并行模型的原理:利用基础模型的独立性,然后通过平均能够较大地降低误差

二、Blending介绍

训练数据划分为训练和验证集+新的训练数据集和新的测试集

将训练数据进行划分,划分之后的训练数据一部分训练基模型,一部分经模型预测后作为新的特征训练元模型。
测试数据同样经过基模型预测,形成新的测试数据。最后,元模型对新的测试数据进行预测。Blending框架图如下所示:
注意:其是在stacking的基础上加了划分数据

三、Blending流程图

  • 第一步:将原始训练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
  • 第二步:使用训练集对训练T个不同的模型。
  • 第三步:使用T个基模型,对验证集进行预测,结果作为新的训练数据。
  • 第四步:使用新的训练数据,训练一个元模型。
  • 第五步:使用T个基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结果作为新的测试数据。
  • 第六步:使用元模型对新的测试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最终结果。

四、案例

相关工具包加载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style.use("ggplot")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seaborn as sns

创建数据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data, target = make_blobs(n_samples=10000, centers=2, random_state=1, cluster_std=1.0 )
## 创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1,X_test,y_train1,y_test = train_test_split(data, target,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1)
## 创建训练集和验证集
X_train,X_val,y_train,y_val = train_test_split(X_train1, y_train1,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1)
print("The shape of training X:",X_train.shape)
print("The shape of training y:",y_train.shape)
print("The shape of test X:",X_test.shape)
print("The shape of test y:",y_test.shape)
print("The shape of validation X:",X_val.shape)
print("The shape of validation y:",y_val.shape)

设置第一层分类器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clfs = [SVC(probability=True),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5,n_jobs=-1,criterion='gini'),KNeighborsClassifier()]

设置第二层分类器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lr = LinearRegression()

第一层

val_features = np.zeros((X_val.shape[0],len(clfs)))
test_features = np.zeros((X_test.shape[0],len(clfs)))
for i,clf in enumerate(clfs):
    clf.fit(X_train,y_train)
    val_feature = clf.predict_proba(X_val)[:,1]
    test_feature = clf.predict_proba(X_test)[:,1]
    val_features[:,i] = val_feature
    test_features[:,i] = test_feature

第二层

lr.fit(val_features,y_val)

输出预测的结果

lr.fit(val_features,y_val)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cross_val_score(lr,test_features,y_test,cv=5)

到此这篇关于Python集成学习之Blending算法详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Python Blending算法内容请搜索我们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我们!

(0)

相关推荐

  • Python算法输出1-9数组形成的结果为100的所有运算式

    问题: 编写一个在1,2,-,9(顺序不能变)数字之间插入+或-或什么都不插入,使得计算结果总是100的程序,并输出所有的可能性.例如:1 + 2 + 34–5 + 67–8 + 9 = 100.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operator = { 1: '+', 2: '-', 0: '' } base = ['1', '2', '3', '4', '5', '6', '7', '8', '9'] def isHundred(num): #转化为8位3进制数,得

  • Python算法之图的遍历

    本节主要介绍图的遍历算法BFS和DFS,以及寻找图的(强)连通分量的算法 Traversal就是遍历,主要是对图的遍历,也就是遍历图中的每个节点.对一个节点的遍历有两个阶段,首先是发现(discover),然后是访问(visit).遍历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说,图中有几个算法和遍历没有关系?! [算法导论对于发现和访问区别的非常明显,对图的算法讲解地特别好,在遍历节点的时候给节点标注它的发现节点时间d[v]和结束访问时间f[v],然后由这些时间的一些规律得到了不少实用的定理,本节后面介绍了部分内容,感

  • Python算法应用实战之栈详解

    栈(stack) 栈又称之为堆栈是一个特殊的有序表,其插入和删除操作都在栈顶进行操作,并且按照先进后出,后进先出的规则进行运作. 如下图所示 例如枪的弹匣,第一颗放进弹匣的子弹反而在发射出去的时候是最后一个,而最后放入弹匣的一颗子弹在打出去的时候是第一颗发射出去的. 栈的接口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栈,那么那么应该具有以下接口来进行对栈的操作 接口 描述 push() 入栈 pop() 出栈 isEmpty() 判断是否为空栈 length() 获取栈的长度 getTop() 取栈顶的元素,元素不出栈

  • python算法与数据结构之冒泡排序实例详解

    一.冒泡排序介绍 冒泡排序(英语: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二.冒泡排序原理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一步做完,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针对所有的

  • 详解python算法之冒泡排序

    python之冒泡排序 概念: 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元素列,依次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如从大到小.首字母从A到Z)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元素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相邻元素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元素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升序或降序排列),就如同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气泡最终会上浮到顶端一样,故名"冒泡排序". 算法原理 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如下: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

  • Python算法之栈(stack)的实现

    本文以实例形式展示了Python算法中栈(stack)的实现,对于学习数据结构域算法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栈stack通常的操作: Stack() 建立一个空的栈对象 push() 把一个元素添加到栈的最顶层 pop() 删除栈最顶层的元素,并返回这个元素 peek()  返回最顶层的元素,并不删除它 isEmpty()  判断栈是否为空 size()  返回栈中元素的个数 2.简单案例以及操作结果: Stack Operation Stack Contents Return

  • python算法与数据结构之单链表的实现代码

    =一.链表 链表是一种物理存储单元上非连续.非顺序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是通过链表中的指针链接次序实现的.链表由一系列结点(链表中每一个元素称为结点)组成,结点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生成.每个结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存储数据元素的数据域,另一个是存储下一个结点地址的指针域. 相比于线性表顺序结构,操作复杂.由于不必须按顺序存储,链表在插入的时候可以达到O(1)的复杂度,比另一种线性表顺序表快得多,但是查找一个节点或者访问特定编号的节点则需要O(n)的时间,而线性表和顺序表相应的时间复杂度分别是

  • python算法学习之计数排序实例

    python算法学习之计数排序实例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 -*- coding: utf-8 -*- def _counting_sort(A, B, k):    """计数排序,伪码如下:    COUNTING-SORT(A, B, k)    1  for i ← 0 to k // 初始化存储区的值    2    do C[i] ← 0    3  for j ← 1 to length[A] // 为各值计数    4    do C[A[j]] ← C[A

  • Python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实例解析)

    算法复杂度分为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其作用: 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而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算法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行该算法时的计算机所需资源的多少上,计算机资源最重要的是时间和空间(即寄存器)资源,因此复杂度分为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简单来说,时间复杂度指的是语句执行次数,空间复杂度指的是算法所占的存储空间 计算时间复杂度的方法: 用常数1代替运行时间中的所有加法常数 修改后的运行次数函数中,只保留最高阶项 去除最高阶项的系数 时间复杂度 算法的

  • python算法题 链表反转

    链表的反转是一个很常见.很基础的数据结构题,输入一个单向链表,输出逆序反转后的链表,如图:上面的链表转换成下面的链表.实现链表反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循环迭代,另外一种方式是递归. 第一种方式:循坏迭代 循坏迭代算法需要三个临时变量:pre.head.next,临界条件是链表为None或者链表就只有一个节点. # encoding: utf-8 class 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value = None self.next = None de

  • python算法表示概念扫盲教程

    本文为大家讲解了python算法表示概念,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常数阶O(1) 常数又称定数,是指一个数值不变的常量,与之相反的是变量 为什么下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不是O(3),而是O(1). int sum = 0,n = 100; /*执行一次*/ sum = (1+n)*n/2; /*执行一次*/ printf("%d", sum); /*行次*/ 这个算法的运行次数函数是f(n)=3.根据我们推导大O阶的方法,第一步就是把常数项3改为1.在保留最高阶项时发现,它根本没有最高阶

  • python算法演练_One Rule 算法(详解)

    这样某一个特征只有0和1两种取值,数据集有三个类别.当取0的时候,假如类别A有20个这样的个体,类别B有60个这样的个体,类别C有20个这样的个体.所以,这个特征为0时,最有可能的是类别B,但是,还是有40个个体不在B类别中,所以,将这个特征为0分到类别B中的错误率是40%.然后,将所有的特征统计完,计算所有的特征错误率,再选择错误率最低的特征作为唯一的分类准则--这就是OneR. 现在用代码来实现算法. # OneR算法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da

  • Python算法中的时间复杂度问题

    在实现算法的时候,通常会从两方面考虑算法的复杂度,即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顾名思义,时间复杂度用于度量算法的计算工作量,空间复杂度用于度量算法占用的内存空间. 本文将从时间复杂度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代码示例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渐进时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是算法运算所消耗的时间,因为不同大小的输入数据,算法处理所要消耗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评估一个算运行时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关注的是时间频度,即算法运行计算操作的次数,记为T(n),其中n称为问题的规模. 同样,因为n是一个变量,n发生变化时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