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C++11原子类型与原子操作

1.认识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就是在多线程程序中“最小的且不可并行化的”操作,意味着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资源时,有且仅有一个线程能对资源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原子操作可以通过互斥的访问方式来保证,例如Linux下的互斥锁(mutex),Windows下的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等。下面看一个Linux环境使用POSIX标准的pthread库实现多线程下的原子操作: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64_t total=0;
pthread_mutex_t m=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

//线程函数,用于累加
void* threadFunc(void* args)
{
  int64_t endNum=*(int64_t*)args;
  for(int64_t i=1;i<=endNum;++i)
  {
    pthread_mutex_lock(&m);
    total+=i;
    pthread_mutex_unlock(&m);
  }
}

int main()
{
  int64_t endNum=100;
  pthread_t thread1ID=0,thread2ID=0;

  //创建线程1
  pthread_create(&thread1ID,NULL,threadFunc,&endNum);
  //创建线程2
  pthread_create(&thread2ID,NULL,threadFunc,&endNum);

  //阻塞等待线程1结束并回收资源
  pthread_join(thread1ID,NULL);
  //阻塞等待线程2结束并回收资源
  pthread_join(thread2ID,NULL);

  cout<<"total="<<total<<endl;	//10100
}

上面的代码,两个线程同时对total进行操作,为了保证total+=i 的原子性,采用互斥锁来保证同一时刻只有同一线程执行total+=i操作,所以得出正确结果total=10100。如果没有做互斥处理,那么total同一时刻可能会被两个线程同时操作,即会出现两个线程同时读取了寄存器中的total值,分别操作之后又写入寄存器,这样就会有一个线程的增加操作无效,会得出一个小于10100随机的错误值。

2.C++11实现原子操作

在C++11之前,使用第三方API可以实现并行编程,比如pthread多线程库,但是在使用时需要创建互斥锁,以及进行加锁、解锁等操作来保证多线程对临界资源的原子操作,这无疑增加了开发的工作量。不过从C++11开始,C++从语言层面开始支持并行编程,内容包括了管理线程、保护共享数据、线程间的同步操作、低级原子操作等各种类。新标准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可移植性,以前的多线程依赖于具体的平台,而现在有了统一的接口。

C++11通过引入原子类型帮助开发者轻松实现原子操作。

#include <atomic>
#include <thread>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atomic_int64_t total = 0;  //atomic_int64_t相当于int64_t,但是本身就拥有原子性

//线程函数,用于累加
void threadFunc(int64_t endNum)
{
	for (int64_t i = 1; i <= endNum; ++i)
	{
		total += i;
	}
}

int main()
{
	int64_t endNum = 100;
	thread t1(threadFunc, endNum);
	thread t2(threadFunc, endNum);

	t1.join();
	t2.join();

	cout << "total=" << total << endl; //10100
}

程序正常编译并运行输出正确结果total=10100。使用C++11提供的原子类型与多线程标准接口,简洁地实现了多线程对临界资源的原子操作。原子类型C++11中通过atomic<T>类模板来定义,比如atomic_int64_t是通过typedef atomic<int64_t> atomic_int64_t实现的,使用时需包含头文件<atomic>。除了提供atomic_int64_t,还提供了其它的原子类型。常见的原子类型有

原子类型名称

对应内置类型

atomic_bool

bool

atomic_char

atomic_char

atomic_char

signed char

atomic_uchar

unsigned char

atomic_short

short

atomic_ushort

unsigned short

atomic_int

int

atomic_uint

unsigned int

atomic_long

long

atomic_ulong

unsigned long

atomic_llong

long long

atomic_ullong

unsigned long long

atomic_ullong

unsigned long long

atomic_char16_t

char16_t

atomic_char32_t

char32_t

atomic_wchar_t

wchar_t

原子操作是平台相关的,原子类型能够实现原子操作是因为C++11对原子类型的操作进行了抽象,定义了统一的接口,并要求编译器产生平台相关的原子操作的具体实现。C++11标准将原子操作定义为atomic模板类的成员函数,包括读(load)、写(store)、交换(exchange)等。对于内置类型而言,主要是通过重载一些全局操作符来完成的。比如对上文total+=i的原子加操作,是通过对operator+=重载来实现的。使用g++编译的话,在x86_64的机器上,operator+=()函数会产生一条特殊的以lock为前缀的x86_64指令,用于控制总线及实现x86_64平台上的原子性加法。

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子类型是atomic_flag,因为atomic_flag与其他原子类型不同,它是无锁(lock_free)的,即线程对其访问不需要加锁,而其他的原子类型不一定是无锁的。因为atomic<T>并不能保证类型T是无锁的,另外不同平台的处理器处理方式不同,也不能保证必定无锁,所以其他的类型都会有is_lock_free()成员函数来判断是否是无锁的。atomic_flag只支持test_and_set()以及clear()两个成员函数,test_and_set()函数检查 std::atomic_flag 标志,如果 std::atomic_flag 之前没有被设置过,则设置 std::atomic_flag 的标志;如果之前 std::atomic_flag 已被设置,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clear()函数清除 std::atomic_flag 标志使得下一次调用 std::atomic_flag::test_and_set()返回 false。可以用atomic_flag的成员函数test_and_set()和clear()来实现一个自旋锁(spin lock):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tomic>
#include <thread>
#include <iostream>

std::atomic_flag lock = ATOMIC_FLAG_INIT;

void func1()
{
	while (lock.test_and_set(std::memory_order_acquire)) // 在主线程中设置为true,需要等待t2线程clear
 {
  std::cout << "func1 wait" << std::endl;
 }
 std::cout << "func1 do something" << std::endl;
}

void func2()
{
 std::cout << "func2 start" << std::endl;
 lock.clear();
}

int main()
{
 lock.test_and_set();    // 设置状态
 std::thread t1(func1);
 usleep(1);					 	//睡眠1us
 std::thread t2(func2);

 t1.join();
 t2.join();

 return 0;
}

以上代码中,定义了一个atomic_flag对象lock,使用初始值ATOMIC_FLAG_INIT进行初始化,即处于false的状态。线程t1调用test_and_set()一直返回true(因为在主线程中被设置过),所以一直在等待,而等待一段时间后当线程t2运行并调用了clear(),test_and_set()返回了false退出循环等待并进行相应操作。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一个线程等待另一个线程的效果。当然,可以封装成锁操作的方式,比如:

void Lock(atomic_flag& lock){ while ( lock.test_and_set()); }
void UnLock(atomic_flag& lock){ lock.clear(); }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Lock()和UnLock()的方式来互斥地访问临界区。

以上就是详解C++11原子类型与原子操作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C++11原子类型与原子操作的资料请关注我们其它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

  • 利用C++11原子量如何实现自旋锁详解

    一.自旋锁 自旋锁是一种基础的同步原语,用于保障对共享数据的互斥访问.与互斥锁的相比,在获取锁失败的时候不会使得线程阻塞而是一直自旋尝试获取锁.当线程等待自旋锁的时候,CPU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是一直处于轮询忙等的状态.自旋锁主要适用于被持有时间短,线程不希望在重新调度上花过多时间的情况.实际上许多其他类型的锁在底层使用了自旋锁实现,例如多数互斥锁在试图获取锁的时候会先自旋一小段时间,然后才会休眠.如果在持锁时间很长的场景下使用自旋锁,则会导致CPU在这个线程的时间片用尽之前一直消耗在无意义的忙等

  • C++11并发编程关于原子操作atomic的代码示例

    一:概述 项目中经常用遇到多线程操作共享数据问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共享数据进行加锁,如果多线程操作共享变量也同样采用这种方式. 为什么要对共享变量加锁或使用原子操作?如两个线程操作同一变量过程中,一个线程执行过程中可能被内核临时挂起,这就是线程切换,当内核再次切换到该线程时,之前的数据可能已被修改,不能保证原子操作. C++11提供了个原子的类和方法atomic,保证了多线程对变量原子性操作,相比加锁机制mutex.lock(),mutex.unlock(),性能有几倍的提升. 所需头文件<a

  • C++11中的原子量和内存序详解

    一.多线程下共享变量的问题 在多线程编程中经常需要在不同线程之间共享一些变量,然而对于共享变量操作却经常造成一些莫名奇妙的错误,除非老老实实加锁对访问保护,否则经常出现一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况.比如下面便是两种比较"喜闻乐见"的情况. (a) i++问题 在多线程编程中,最常拿来举例的问题便是著名的i++ 问题,即:多个线程对同一个共享变量i执行i++ 操作.这样做之所以会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i++这个操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step operation 1 i->reg(读取

  • 详解C++11原子类型与原子操作

    1.认识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就是在多线程程序中"最小的且不可并行化的"操作,意味着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资源时,有且仅有一个线程能对资源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原子操作可以通过互斥的访问方式来保证,例如Linux下的互斥锁(mutex),Windows下的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等.下面看一个Linux环境使用POSIX标准的pthread库实现多线程下的原子操作: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iostream> usi

  • 详解c++ atomic原子编程中的Memory Order

    概述 但是,基于内核对象的同步,会带来昂贵的上下文切换(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占用1000个以上的cpu周期).就需要使用另一种方法 -- 原子指令. 仅靠原子技术实现不了对资源的访问控制,即使简单计数操作,看上去正确的代码也可能会crash. 这里的关键在于编译器和cpu实施的重排指令导致了读写顺序的变化.只要没有依赖,代码中在后面的指令就可能跑到前面去,编译器和CPU都会这么做. 注1:单线程代码不需要关心乱序的问题.因为乱序至少要保证这一原则:不能改变单线程程序的执行行为 注2:内核对象多线

  • 详解C++11中的线程库

    目录 一.线程库的介绍 1.1. 使用时的注意点 1.2. 线程函数参数 1.3. join与detach 二.原子性操作库 2.1. atomic 2.2. 锁 三.使用lambda表达式创建多个线程 四.条件变量 一.线程库的介绍 在C++11之前,涉及到多线程问题,都是和平台相关的,比如windows和linux下各有自己的接口,这使得代码的可移植性比较差.C++11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线程进行支持了,使得C++在并行编程时不需要依赖第三方库,而且在原子操作中还引入了原子类的概念.要使用标

  • 详解C++11强类型枚举

    1.传统枚举类型的缺陷 枚举类型是C/C++中用户自定义的构造类型,它是由用户定义的若干枚举常量的集合.枚举值对应整型数值,默认从0开始.比如定义一个描述性别的枚举类型. enum Gender{Male,Female}; 其中枚举值Male被编译器默认赋值为0,Female赋值为1.传统枚举类型在设计上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作用域同名枚举值会报重定义错误.传统C++中枚举常量被暴漏在同一层作用域中,如果同一作用域下有两个不同的枚举类型,但含有同名的枚举常量也是会报编译错误的,比如: e

  • 详解C++11 变参模板

    1.概述 变参模板(variadic template)是C++11新增的最强大的特性之一,它对参数进行了高度泛化,它能表示0到任意个数.任意类型的参数.相比C++98/03,类模版和函数模版中只能含固定数量的模版参数,可变模版参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改进.然而由于可变模版参数比较抽象,使用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可变模版参数的展开 可变模板参数和普通模板参数的语义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上稍有区别,声明可变参数模板时需要在typename或class后面带上省略号"-"

  • 详解MySQL8.0原子DDL语法

    01 原子DDL介绍 原子DDL语句将数据字典更新.存储引擎操作和与DDL操作相关联的二进制日志写入合并到单个原子操作中.该操作要么提交,对数据字典.存储引擎和二进制日志保留适用的更改,要么回滚. 在MySQL8.0中,原子DDL操作这一特性,支持表相关操作,例如create table.drop table等,也支持非表相关操作,例如create routine.drop trigger等. 其中: 支持的表操作包含: drop.create.alter(操作对象是databases, tab

  • 详解C++11中的线程锁和条件变量

    线程 std::thread类, 位于<thread>头文件,实现了线程操作.std::thread可以和普通函数和 lambda 表达式搭配使用.它还允许向线程的执行函数传递任意多参数. #include <thread> void func() { // do some work } int main() { std::thread t(func); t.join(); return 0; } 上面的例子中,t是一个线程实例,函数func()在该线程运行.调用join()函数是

  • 详解C++11的std::addressof源码解析

    目录 1.源码准备 2.std::addressof简介 3.std::addressof源码解析 4.总结 1.源码准备 本文是基于gcc-4.9.0的源代码进行分析,std::addressof是C++11才加入标准的,所以低版本的gcc源码是没有这个的,建议选择4.9.0或更新的版本去学习,不同版本的gcc源码差异应该不小,但是原理和设计思想的一样的,下面给出源码下载地址 http://ftp.gnu.org/gnu/gcc 2.std::addressof简介 std::addresso

  • 详解C++11中模板的优化问题

    1. 模板的右尖括号 在泛型编程中,模板实例化有一个非常繁琐的地方,那就是连续的两个右尖括号(>>)会被编译器解析成右移操作符,而不是模板参数表的结束.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容器遍历的代码,在创建的类模板 Base 中提供了遍历容器的操作函数 traversal(): // test.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 详解Java中ThreadLocal类型及简单用法

    目录 1 基本概念 2 简单使用 3 应用场景 4 底层原理 4.1 set(Object) 4.2 get() 4.3 remove() 4.4 ThreadLocalMap 5 内存泄漏隐患和防止策略 5.1 为什么会发生内存泄漏? 5.2 怎样防止内存泄漏? 1 基本概念 ThreadLocal类提供了线程局部变量.这些变量与普通变量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访问一个变量(通过其get或set方法)的线程都有自己的.独立初始化的变量副本.ThreadLocal实例通常是希望将状态与线程关联起来的

随机推荐